阅读对我意味着什么
有人问我,阅读和做爱只能选择一样的话,我会选哪个?
我毫不犹豫地选阅读。
因为对我来说,书构建了我的全部精神世界,没有书籍不断输送养分,我的精神生命就会枯萎了。一个人的本性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失,但是精神却可以永远存在。
电影《将来的事》里,于佩尔饰演的女主角是个遭遇中年危机的哲学老师。电影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她随时随地捧着一本书看的样子。


太优雅了!从那以后我也经常带一本书在地铁和公园里装X。
我看了很多很多的书,但是自己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世界时,和面对广阔未知的现实世界时一样,都是软弱的。
我很难功利地把书籍当做成长的工具,只想沉浸在这个世界里,逃避现实,随波逐流。
只是现实世界总会暗暗地毁灭一个毫无防备的人,书籍世界却会带每个灵魂走出漩涡,并包容的给它们一片港湾。
就像黑塞所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他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想到童年时趴在床上看完《呼啸山庄》,一天读完希斯克利夫的一生,内心像一个饱经世事的老人一样充满苍凉和唏嘘的感觉。
那时生活无忧无虑,对世界的认知都来自于书籍:
《海底两万里》瑰丽奇异又充满自由的海底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善良美丽的冬妮娅(人生的第一个女神,每次都为保尔和冬妮娅的分离而遗憾,无法再读下去),还有《说唐》《说岳》《水浒传》的英雄云集、快意恩仇。
记得那时互联网还没普及,在爸爸办公室的局域网里,偶然发现了几章秦琼卖马、瓦岗聚义、雄阔海力托千斤闸的故事,觉得真好看啊;但都是断篇残章,当时也不知道这本书叫什么,就每天念叨让爸爸去找。
有一天爸爸下班回家,兴奋的跟我说,有程咬金单雄信的隋唐演义买来啦,颇有种阿长给迅哥儿买来山海经的感觉!我赶紧拿过来,是个暗红色硬质封皮的《隋唐演义》,清代褚人获写的,抱着书开心的趴在床上看。
虽然后来发现跟说唐的故事不一样,但是直到现在我仍时时回想起这个情景。
再到渐渐长大,世界和生命的意识逐渐觉醒的时候,读完《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为小天狼星的死悲伤不已,想到最亲近的外婆和父母也会死,从此那些美好的回忆就慢慢消散,顿时消极得茶饭不思;看到《时间简史》,震撼于宇宙的浩瀚和神奇,又意识到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原来如此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悲伤和痛苦在广袤的宇宙中不值一提,心情又稍稍平复了一些。
于是我开始看论语,看庄子,看存在主义,一直探索生命和人之为人的意义。
还有懵懂躁动的青春期,读到村上春树。那时少年不识愁滋味,不认识村上,也读不懂那些伤感的情节,只记得其中的情色描写。
当时后排的男生们也都把它当做小黄书一样传阅。大家为了直奔主题,嫌书太厚找段落不方便,甚至干脆把“那种描写”的几页撕下来,只传看这几页。最后传到纸页都发黄了,成了名副其实的“黄书”。某天晚上回家吃饭,爸爸说,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可能会颁给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我一口饭喷出来,一拍桌子:啥,写黄书的也能得诺贝尔奖?爸爸看我的眼神有点诡异。
现在电子书方便极了,便宜又轻巧(减少了搬家的痛苦),也适合通勤等碎片时间使用,但我仍然最爱纸质书。
很多人喜欢一本书会喜欢它的装帧、排版或者手感。我呢,喜欢书的气味。
遇到好的书,哪怕看过了电子版,我也会买一本纸质版。只想看看这么美妙的书会散发出怎样的香气呢!
拿到一本新书,随手翻到某页,捧起来书脸埋在书页里,深深地吸一口气,一股清香迅速游走到四肢百骸,令我神醉。这种幸福感和满足感是电子书永远无法传递的。
如果书有灵魂,这应该是他们灵魂的语言吧。

记得读《红雨》的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这个癖好,那本书也真好闻!是一种恬淡优雅的气息,香气不急不慢地扩散在鼻腔,轻轻抚摸嗅觉神经。这可跟书的主题大相径庭,这本书讲了近代一个湖北县城的百年暴力史;但是却像作者的行文风格,像一个悲悯的旁观者,没有激烈的言辞,只是娓娓道来。我像嗑药一样沉迷在内容和香气里,看几页就忍不住捧起来闻啊闻。
不过有的书就很可怜了,遇上了少不经事的我。小时候读家里的精装金批水浒传入了迷,饭都不正经吃。妈妈买回来大肉包,我抓起两个就跑去边吃边看。看到武松大闹飞云浦,心中无比痛快,大咬一口肉包,汤汁喷射而出,溅的书页到处都是。现在回家翻那本水浒传,充满油渍的书页上还都是肉包的气味。
欧阳修说读书要枕上、马上、厕上,我确实一直都是抱着书去了厕所就忘了出来,但是最舒服的读书时刻还是要数吃饭。
精彩的文字配着美酒美食,岂不美哉!苏舜钦就曾经以汉书下酒,真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就着水浒吃肉包。虽然我学识不及,但是风骨可谓一脉相承。
如果手头有精彩的小说,那必须要精心搭配食物:既要好吃,又要耐吃。好吃自不必说,精神上正大快朵颐,嘴里也不能味同嚼蜡;但是耐吃也很重要,如果吃两口就没了,故事还没读到精彩处,那就跟做爱早泄一样,扫兴之至。
很多人说阅读是最便宜的高贵行为,但其实喜欢看书也跟其他爱好没有区别。
以前参加的读书会的组织者大鹏说:读书的意义不该被夸大,亲知才应是第一位的。读书太多易被死人和活人控制,应该用自己的感知和思考来生活。读经典时为作者的宏论和智慧惊叹,于是在灵魂上就扑通跪地了,就跟跪皇帝也没啥本质的区别。因此读书是对话,不要被大师的思想和语言覆盖你的原创和勇气。愚者的勇气总归会胜过依傍于书籍的气虚。
毛姆一本文学评论的书名叫做《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个同样热爱阅读的朋友化用这个书名,改为“阅读是一个随身携带的精灵球”,我觉得非常贴切。就像小智和他缤纷多彩的神奇宝贝一样,书也是多姿多彩,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最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