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游】除了绝美的冰雕和中央大街,在哈尔滨小众人文路线拥抱异域风情
写在最前方全文所有照片为IPhoneX与佳能5D3拍摄,修图软件为Snapseed!

我的家乡在哈尔滨,小学随爸妈搬到了南方后,二十多年时间里回家乡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出来。因此家乡在我的记忆里一直像一个很遥远的符号,无论是知名的冰雕还是漫天大雪,都和我没有任何交集。去年因为疫情,我辞职在家休息了一阵子,借着这个空档,也终于有机会认真的游览了一下家乡。除了远近闻名的冬季,时代历史所遗留的异域建筑,在此刻有些衰败的北方工业城市,绽放着不同寻常的美。
第一站 呼兰天主教堂
地址:呼兰区东直路74号
呼兰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家乡,虽然隶属于哈尔滨市,但由于距离市中心非常非常非常远,十分容易让人因距离劝退。难得这次回家乡的日子多,我也终于鼓起勇气跨越三十几公里去游览一下遥远的呼兰,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著名的呼兰天主教堂。

哈尔滨曾是各种文化汇聚的国际化大城市,其中影响最大的西方宗教,应以俄罗斯东正教为最。经过近百年的时光,其中的一些教堂已经消失或者仅剩残迹,其中的一些则仍然矗立。


第一眼看到呼兰天主教堂我的反应是:啊!巴黎圣母院呼兰分院!后来一查,果然!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逵主持修建,是仿哥特式风格的典型欧洲教堂建筑。

呼兰天主教堂还有个出名的事迹,那就是曾被萧红写入书中。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提到,她的闺蜜因为不想给人当小妾,便来到了教堂,当起了修女。书里提到的教堂,就是呼兰的这座天主教堂。萧红小学毕业后,父亲不想让她去哈读书,曾被迫辍学在家,萧红为了上学就威胁父亲说不让上学也进教堂做修女。

天气实在不好,再加上疫情期间教堂不准进入,只能带着走马观花的心情告别了教堂,奔赴呼兰行的目标地——萧红故居!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萧红,小学的时候偶然读到了《小城三月》,就再也忘不了这个名字。

《小城三月》是一部短片作品,萧红用散文的笔调,娓娓道来一个鲜活而炙热的女子被封建礼教残害的短短一生。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萧红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

第二站 太阳岛
太阳岛是哈尔滨市松花江中的一个河岛,简单来说就是个湖中公园。非常不喜欢人工岛的我其实非常抗拒上岛,但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情,加上想看看岛上修复的俄罗斯建筑,还是上了船。

从码头开始,引入眼帘的画面宛如一幅幅九十年代城市出游画片。


上岛后,俄罗斯风情更是扑面而来。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许多外国侨民相继来到哈尔滨。他们太阳岛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于是纷纷到这里修建别墅。

这些侨民携带家眷,在此“野餐、野游、野浴”。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生活习俗,成为太阳岛乃至整个哈尔滨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些习俗和风情甚至一直影响到今天哈尔滨市民的普通生活。

太阳岛上目前还有27座彰显20世纪初纯朴的俄罗斯风格的别墅、民宅。



这些建筑按照原有的俄式风格加以相应的维修,最大限度低保持原貌。这一点上我十分赞同,这里拿出一张19年去俄罗斯乡下旅游随手拍摄的村屋对比:


除了俄式建筑,十月的太阳岛美丽到了极致。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便是什么都不做,在太阳岛赏秋,就是最美的享受。

第三站 哈尔滨市区
说起哈尔滨旅游,少不了的就是中央大街,网上关于中央大街的介绍玩法有很多,所以我这边就不做展开,还是从比较小众的玩法游览起。
首先要推荐的一定是到道外看老房子!(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道外的“中华巴洛克”,那里对于建筑的修复让我实在看不懂,不但丧失了厚重感,还有一种假模假样的历史感,半新不旧,看着别扭。)
而我比较推荐的是无人在意的“破烂区”,这里的房屋无人修复照料,挂着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任风吹雨打,随时可能在眨眼间坍塌。

但也是这些野蛮存活的老房子,身上还带着历经近百年沧桑的倔强感。西洋的外表,里面却藏着中式的庭院,是哈尔滨人独创的一种建筑形式。

感兴趣的鹅可以前往正阳街和靖宇街。二十世纪初期,道外正阳街可以说是哈尔滨的金融中心。这里有银行银号七十余家,工商业1800余家,是东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这些老房子的外观看起来有一些与众不同,集合了拜占庭设计元素、巴洛克建筑元素等等。如今只能借助这些建筑壮阔的外观,依稀可见当年的风光。



新闻电影院是水都电影院旧址,实际上这座建筑还有另一个身份,“张学良公馆”。
1925年夏天张学良在哈尔滨筹办“滨江面粉股份有限公司”,买下了这座建筑作为自己的公馆。这座公馆,一直使用到“九·一八”事变前。九一八事变之后,1932年这里才有了平安电影院,1949年改称水都电影院,1956年改为新闻电影院并沿用至今。

沿着老房子散步,随便转进一个巷子,都有不一样的风景。

沿着道外北三道街一直走下去,就见到了在我爸妈那个时代非常闻名的“松光电影院”。我爸妈曾经在这里约会,这里有着他们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这曾经是他们在信息极度匮乏的年代里,唯一望向世界的窗。
到了九十年代末,国内开始施行院线制,严重冲击了老国有电影院的经营。松光影院成为了浴池,后来又改做舞厅,录像厅,台球厅。捱到2003年,松光电影院正式关门了。

距离松光电影院不远的地方,我偶遇了一间非常“野生”的教会。

这里是哈尔滨市基督教道外礼拜堂,建于1936年,最早是基督教浸信会礼拜堂。


刚好是礼拜日,在询问了是否可以进入后,一群阿姨热情地招呼我进去参观。

引着我参观的阿姨告诉我,这栋教堂建立之时就同时创办了崇德幼稚园,就开在教堂的一楼,这是哈尔滨历史上记载较早的一所幼儿园。哈尔滨历史上开办较早的幼儿园几乎都是基督教会所办,有不少到如今也是哈尔滨知名的公办幼儿园。

这座教堂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损坏和关闭,直到八十年代又重新恢复了宗教活动,直到如今。参观完毕,一群阿姨乐呵呵的送我出来,还不提说着,“有空再来了解,上帝爱你呦~~”非常可爱,让人一整天都元气满满。
第三站 就在街上漫无目的的走吧
哈尔滨是一个适合漫无目的闲逛,自己慢慢寻找惊喜的城市。留心看中央大街的分支街道,也处处是惊喜。

例如我在离开中央大街的主街后,转入后面一条街,引入眼帘的就是这座“欧罗巴宾馆”。这可太惊喜了,我万万没想到这个欧罗巴宾馆就是萧红笔下的《欧罗巴旅馆》。

1932年10月,萧红、萧军在这里住了一个月左右。当时这里也是一家酒店,名字叫“欧罗巴旅馆”,是俄国人开设的。

看过emo《悬崖之上》的鹅们应该知道戏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接头地——亚细亚电影院

亚细亚电影院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我觉得原版建筑比电影中更有质感。

亚细亚电影院是俄侨1926年6月动工修建的,当时的名字叫“基干特”(俄语“巨人”之意),后改为中文名字叫“凤翔”电影院。1936年这家电影院被日本人强行接管,改称“亚细亚”电影院。
哈工大附近的地铁站👇

坐着地铁就来到了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走出地铁站一回头又被美到。路过哈工大的建筑学院,被建筑惊艳到。

鬼鬼祟祟的开门进去,站在门口拍了两张照就被保安赶走。



在革新街附近吃完饭出来就见到非常壮观的圣母无染原罪教堂(哈尔滨天主堂),原名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日俄战争时期的产物。作为一座随军教堂,日俄战争后俄军战败调防,1907年这座教堂从公主岭迁移过来。这座坚固而精美的教堂建成之时一定是被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希望它钟声长鸣、历久弥坚,然而事与愿违。

《哈尔滨市志》记载了它的最后一任掌院司祭是吴志全神父。“文革”期间教堂遭到破坏,并曾被两家工厂所占用。如此不幸却也是如此幸运,因为被工厂占用所以它得以躲过劫难,保存至今。
如果是教堂爱好者(和我一样),那必去的肯定是哈尔滨最知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教堂于1907年3月17日奠基修建,最初是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

然鹅,对我爷爷奶奶那一辈人来说,虽然索菲亚教堂如今远近闻名,但在几十年前,哈尔滨最有名的教堂却不是它,而应该是被誉为“远东第一东正教堂”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本地人俗称“喇嘛台”。

这座修建于1900年春天,同年12月完成。全木质结构,没有钢钉铁铆,不但是建筑上的奇迹,也是全人类建筑学上的宝贵遗产。令人惋惜的是,该教堂在文革时期被红卫兵彻底拆毁。一直到2019年,我到了俄罗斯的苏兹达尔,才终于得见尼古拉斯大教堂。那一刻,历史与时空在我眼前交汇在一起,成为最珍贵的回忆。

在哈尔滨市中心的东大直街,有三座分属于不同宗教的教堂,可谓是哈尔滨独特的教堂景观的一个代表。这三座教堂分别是圣母守护教堂、南岗礼拜堂、波兰天主堂。
圣母守护教堂,是一座石结构的祈祷所。1922年,为纪念在修建中东铁路、镇压义和团运动以及日俄战争中死亡的俄罗斯人,中东铁路局出资,在祈祷所的东侧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木结构教堂。

1930年,中东铁路局再出巨资,由俄罗斯著名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仿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艺术风格,在木结构教堂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了砖石结构的教堂,即现今的圣母帡幪教堂。

1947年以前,教堂曾由乌克兰人看护,当时在哈尔滨的大部分乌克兰人常在此进行宗教活动,并在其周边墓地安葬亡者,因此这座教堂又被称为乌克兰教堂。
紧挨着圣母守护教堂不远,就是尼埃拉依教堂,又称路德会教堂、南岗礼拜堂,1916年建成,是一座北欧风格的哥特式砖木结构教堂。

大直街路德会教堂👆是德国侨民在哈尔滨建造的2所教堂之一(另一座是位于南岗雨阳街的路德教堂,建于1924年),也是当年哈尔滨规模最大的一座侨民基督教堂。
沿着红军街道散步,旁有一座鹅黄色的老洋房,直觉告诉我这里绝对不是一间肯德基这么简单!

果然,这是一座始建于1908年的老建筑,原为中东铁路事务所,在1921年至1924年期间是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沃斯特罗乌莫夫的官邸。现在成了哈尔滨的“最美肯德基”。


哈尔滨文化公园曾经是这里游乐场的绝对王者,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主题公园诞生,这里也渐渐衰落。听说文化公园即将拆迁,我也背上相机匆匆赶来留下几张照片作为纪念。

这座尖顶建筑是原圣母安息教堂旧址的钟楼。圣母安息教堂又名乌斯平卡亚教堂,这座俄罗斯建筑风格的东正教堂建于1908。

主体建筑和钟楼上的十字架等物被去掉,仍存的教堂建筑现为文化公园的一部分,钟楼是公园的一个侧门。

现在主体建筑和钟楼上的十字架等物被去掉,仍存的教堂建筑现为文化公园的一部分,钟楼是公园的一个侧门。

繁华落尽终散场,这些残破又衰败的老房子们对哈尔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们是各国侨民在哈尔滨或者中国生活的一个历史写照,也是他们对中国情感的记忆纽带,对于我父母那一辈人来说,这是他们的历史记忆。因此无论这些建筑是美丽,还是残破;是屈辱还是繁荣,都是哈尔滨百年沧桑巨变的最好见证。
哈尔滨游览就告一段落啦!下次为大家安利我的东北乡村游!大噶吃好玩好!
吃瓜教授的各种旅行汇报
金秋十月,俄罗斯归来,给大家安利下俄罗斯不一样的玩法(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