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外非内,非物亦非心:《水:王牧羽作品集》
作者:李小山

著者:王牧羽
书号:ISBN 978-7-5580-7625-1
定价:698.00
图书设计:曲闵民、蒋茜
获奖信息:2021年度“最美的书”、2021年第100届纽约“ADC-铜方块奖”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771717/
有一类画家,计划性强,目的性明确,不瞻前顾后左右摇摆,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一般来说,这类画家偏重于理性,尊崇规则和标准,故一出手便讲究品位和质地。
我认识王牧羽的时间并不很长,见面机会也不多,但对他的作品却印象颇深。牧羽画画犹如课题研究,从构思到完成,看不出一丝松懈,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所以,我对他抱有信心——这次邀请他来南艺美术馆做个展,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心。

很多年来,年轻一拨水墨画家起起落落,淘汰率高,既与他们的天赋才情相关,又与他们急功近利相关。这种现象其实见怪不怪。我在课堂上向同学提问,请他们报出明代二十个以上画家的名字。
作为学习美术史的学生,他们经常张口结舌,错误百出。明代两百七十多年历史,多少画家被后人记住?说明一点,画画的门槛很低,随便何人拿起笔都可以捣鼓几下。然而,画画的标准非常高,达标的人少之又少。

牧羽对我谈起,他不想做一个草草了事的所谓画家,他要力争攀登,去看看高空的风景。我们知道,攀登的愿望和登顶的结果不是一回事。但是没有愿望,就更是无从谈什么结果了。
如前所说,牧羽画画类似课题研究,这是一种对待画画的独特方式。古人把“格物”和“致知”的纹理勾勒得很清楚,形成递进的逻辑关系。牧羽选择了他的“格物”角度,他既“格”自然之景,也“格”历史文脉。

牧羽眼中之“物”来自“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这一出发点。而他的“致知”,以一种动态的自我认识——这样的认识论或许混沌,却有利于贯注长久的热情。因此,“格物致知”到了他这里,有了新的解释和发挥。一个例子是,牧羽画水纹,非外非内,既非物亦非心——画面呈现出的生动,即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