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365 元宵/Chap Goh Mei/十五暝
以前在香港,每周末上课的地方附近有一条街,聚集了很多印尼餐馆,开始学做南洋料理以后,发现印尼菜和马来菜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更加常常去吃,在那里的餐牌上,知道了有个东西叫lontong cap goh meh, 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赶紧研究一下,原来cap go meh就是闽南话的“十五暝”,正月十五的意思,这盘食物是印尼华人元宵节的节庆食品。(他们元宵节并不吃汤圆,吃汤圆的时候是冬至,其实南洋这里,即使是在元宵和冬至都吃汤圆的这里,也是冬至吃汤圆之风更盛,超市里显眼地摆着卖冬至汤圆的架子,而元宵节的时候,汤圆都安静地躺在它们本来该在的冰箱里。)
可惜的是,还没有在那里吃到lontong cap go meh, 就搬到了南洋。有一天看到总理在facebook上祝大家chap goh mei快乐(chap goh mei是cap go meh的马来拼法),这才知道:1. 这里管元宵叫chap goh mei; 2. 今年元宵,可以吃lontong cap go meh了。
按照以前“每一道印尼料理都有马来版本”的印象,这里离lontong cap go meh倒是更近了,但是突然发现,这个东西,没有马来版本!而且好像甚至不是整个印尼都有的,就是瓜哇华人的传统。(我早就猜以前那个印尼餐厅是个瓜哇餐厅,因为它的ondeh ondeh不是绿色小汤圆,而是炸的芝麻球,现在看来,它果然就是。)Lontong是把米粒紧紧压在一起、用蕉叶包起来煮成的米糕,煮好以后,再切成小块,和别的东西一起吃。我之前吃过一次,切成小块的米糕,放在咖喱汤汁里煮,可是煮出来完全没有味道,一点也不好吃。但是还没有放弃,要过元宵了,从超市里买了一根,拿回家切成片,放在蒸锅里蒸。

蒸的时候,蕉叶清香浓郁,可是蒸好以后,还是一如继往地不好吃,完全没有味道,而且很硬,米粒被紧紧压在了一起,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要吃这种压缩大米…
不过还是坚强地买了几种原料,在元宵节的早上,开始制做lontong cap go meh.

首先,lontong cap go meh不是单一的一道菜,而是由很多道菜拼装在一起,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大概类似于盆菜的概念。时间有限(水平更有限),只能选择做其中的几样:比较有把握能做出来的就是opor ayam, 椰奶煮鸡。还可以做一个sayur lodeh,椰奶煮杂菜。Ayam=鸡,sayur=蔬菜,但是我不知道opor和lodeh有什么区别,好像都是表示用椰奶煮的xx. 先用lemongrass, galangal, shallots和candlenut切成小块,然后打碎,做成用来做椰奶煮鸡的rempah(跳过了蒜和红椒,因为我们不吃,但是正宗的rempah是要放的)。Rempah和撕开的kaffir lime leaves一起下锅,用油炒香,然后放进鸡块,翻炒以后,加水炖煮,煮好以后加椰奶。Rempah不要全用完,留一部分,再加入balacan虾酱和泡过水的小虾干,升级成咸味版本的rempah, 也下锅用油炒香,然后加上切成长条的胡萝卜、切段的long beans和圆白菜,翻炒以后,也加水炖煮,最后加椰奶和姜黄粉(turmeric). 最后找一个大盘子,切成小块的lontong铺在下面,椰奶煮鸡和椰奶煮杂菜码上去,再放上切开的鸡蛋(这个地方本来要用pindang eggs, 是一种类似卤蛋的东西,但是从来没做过,先用水煮蛋凑合),摆上印尼虾片。看起来一大盘,还挺得意,而且竟然有点好吃,比冬至的时候用rempah做的mee rebus成功多了,果然椰浆是点亮世界的明灯,那个鸡汤,喝一口,瞬间就意识到:
这东西,不就是泰国椰浆鸡汤,tom kha gai
没有放lime juice的tom kha gai
至少我做的版本完全就是没有放lime juice的tom kha gai. 啊啊啊啊
椰奶煮杂菜,由于放了balacan和小虾干的缘故,吃起来也像娘惹餐厅的杂菜。Lontong一如既往地硬而无味,不好吃。


发了个消息给办公室的印尼小妹妹,说:今天是cap go meh哦。
她说:是吗?差点忘了!在印尼,要吃米糕和椰奶煮鸡。
我说:hahahaha, 我懂!然后拍了张照片给她看。
她说:啊…印尼华人也不总是在家煮这个,因为非常麻烦。然后她转了几个她的朋友发的instagram照片给我看。她的朋友介绍说,印尼华人元宵的时候吃的不是汤圆,而是lontong,它看起来像ketupat lebaran. 其实我并不知道什么叫ketupat lebaran,查了一下发现ketupat就是把棕榈叶编成小口袋,把米饭放进去蒸,那些小口袋系成一大串,比较像粽子。她的朋友又介绍说,lontong cap go meh包括九个部分:ketupat (米糕), telor pindang (类似卤蛋的东西), sayur lodeh (椰奶煮杂菜), opor ayam (椰奶煮鸡), sambal goreng ati ampela (sambal辣酱炒鸡肝、鸡胗), semur (红烧牛肉(?)), koya (炒黄豆和虾干磨的粉), sambal,和爱。亚洲的妈妈都用食物表达爱,这一盘lontong cap go meh, 需要用好几天的时间准备… 她说:“truly tuanyuan (团圆)”。
我的版本,少了很多部分,印尼小妹妹说看上去也很好,但是问我里面一块一块的是什么,我郁闷地说:那是lontong. 她说,啊,lontong不是这样切的,不是切块(cubes),要切条 (thick slices)…我以前有所耳闻,切成长条的lontong象征长寿,原来是真的。印尼小妹妹又指出这个东西应该更soupy. 但是她说prawn crackers很好,我郁闷地说,那肯定,那是我买的…
鉴于她比较Americanized, 我又胆大且无知地问,竟然不是所有的印尼菜都有个马来版本?就像ayam buah keluah, 是两个国家都有的?她说... 那是啥?在印尼,buah keluah不是用来煮鸡(ayam)的,是放在rawon里的, which is beef soup. 我很震惊,我在这里待得被马来菜洗脑了。
p.s. 晚上还煮了娘惹人的元宵节庆食品——pengat, 但是没有驾双好紫薯,煮出来好丑。大马华人有个元宵传统是抛柑:未婚的姑娘把柑橘抛进河里,或者湖里,或者海里,祈求遇到如意郎君。听起来有点浪费食物,不过好像还挺好玩的。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擅自把柑丢进新加坡河。
p.p.s.去年,在这里过元宵,晚上走到湖边,一轮皎洁的月亮,明晃晃地照在湖上。今年元宵的晚上,云层很厚,等了很久很久,月亮才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