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记】【庖丁解牛】01-缪朴-现象学与建筑理论:为建筑师写的入门
文章链接: (文上)http://www.ikuku.cn/post/111473 (文中)http://www.ikuku.cn/post/111566 (文下)http://www.ikuku.cn/post/111623
出处: 彭怒,支文军,戴春编《现象学与建筑的对话》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年),108-30 页
一 | 引言
- 建筑现象学最基本的来源——以一个哲学流派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描述环境。
- 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误解、问题
- 作者的简单研究背景(表征本文内容可信任度)
- 文章的预期目标: 一篇文章明了地介绍一个学派
- 如何介绍? 哲学现象学概念概述+评介建筑领域相关理论著作
二 | 为什么建筑需要现象学?
笔记者:概述之前,先讨论要讨论的对象为什么存在,即现象学为什么被引入建筑学领域。本节可能涉及到引入的背景、能够解决的问题、建筑师同哲学家的结缘故事等。
- 人们对建成环境的需求改变(简单低成本生理功能→单一心理功能),事情不是盖房子那么简单了,建筑师需要研究人的心理感受了,原来建筑的方法(快、准、好)不够用了(提供不出适应新需求的环境形式,或能产出适用的作品但是无法表达给公众看),于是开始想办法(理论方法)。
- 来源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法(关键步骤为因素的量化)不接受无法转化的变量导致信息缺失,且利用法则推论的办法会对客观观察造成限制。
- 符号学、类型学等创造的形式语言,关注的都是某个特定文化中的人群,提供外在的象征意义,更为普世的象征意义没得到发掘。
结论:需要能完整考察“体验”,能被公共验证的方法,来指导或说明新的建筑实践。需要找到能够转述人类内心的建筑形式。
三 | 胡塞尔,海德格尔及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主要概念
笔记者:这三个人是哲学现象学中,对建筑理论影响最大的人。
关键点① - 现象学方法:
1)观察描述法(胡塞尔)——描述一个体验(还原)
2)诠释各种现象中与人的存在相关的意义(海德格尔)——解释为什么如此(诠释)
3)这两种方法,根本分歧在对人的看法上,也就是对“人的存在”观点不一致,方法本身并不相矛盾冲突。
关键点② - 海德格尔提到了空间
- 颠覆主客体两分的观念。
- 一件伟大的人类产品,会揭示一个人群的独特本质。这个本质里,人、自然、精神世界浑然一体。
- 海德格尔没有讨论过设计问题,对建筑的提及是为了演示哲学思想。
关键点③梅洛-庞蒂提到了空间
- 梅洛-庞蒂关注身体对存在的影响,讨论身体如何感觉环境作用。
- 证实的方法是心理学实验。
- 梅洛-庞蒂认为感觉意识是自发本能,不经客观世界、不经主观思考.
- 空间是将万物联系、定位的普遍方式(任何互动中都会存在“我的存在及周围环境组成的空间”)
总结:
- 建筑学对现象学的应用,是对这一哲学流派观点的综合运用,方法上结合胡塞尔的观察描述法和海德格尔的诠释法
- 从胡塞尔经海德格尔到梅洛庞蒂,视角从旁观者被改造成了行动者
四 | 现象学在建筑理论中的应用
笔记者:这一部分更注重方法上的整理调查,不是建筑理论角度的全面梳理。想了解建筑现象学理论的话可以参看具体建筑师本人撰写的文章如史蒂芬·霍尔、帕拉斯玛。
关键点①一些研究方法的关键词整理如下:
【从直接、全面的体验出发的,对环境结构的描述】 “图式”(pattern),美国理论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图式语言》(1977) “景观类型”,日本园林理论家樋口忠彦,《景观的视觉与空间结构》(1983)
关键点②一些调查范围、成果整理如下:
【直接调查】 针对特定某个地方写作调查短文,核心功力点是对现象的描述。 这种研究散见多处,判断它们的关键点,是调查者的“主观”感觉及诠释。
【间接调查】 许多现象的集中展示,是现象描述的文集,展示的材料更有体系性和组织感,但不是理论的证明。 三例: 段义孚《恋乡感》《空间与地方》; 伊里亚德《宗教比较中的类型》《神圣与世俗》; 加斯东·巴区拉《空间的诗学》
【启发】 1. 无论何种调查,原始的体验是很重要的。 2. 间接调查文集的意义,是使得个人的解读获得读者的共鸣和同感。 3. 细节和多样理解,是现象学调查研究的魅力。
关键点③系统的建筑理论整理如下:
1)德国哲学家 O.F.布诺弗(Bollnow)的《生活空间》Lived Space(1961)
2)挪威建筑理论家克 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存在,空间与建筑》(1971)和《场所精神》(1979)
3)加拿大地理学家爱德华·拉尔夫在他的《地方与无地方感》(1976) 地方感来自环境形式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一反映可以是设计出来的,也可以通过居住自然而然地产生。
4)美国建筑学者肯特·布卢默(Kent Bloomer)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查尔斯·摩尔(Charles Moore)的《身体,记忆与建筑》(1977)“身体意象 (body-image)”
5)英国园林理论家杰伊·阿普尔顿(Jay Appleton)在他的《风景的体验》(1975)
6)挪威建筑学者托马斯·希斯—埃文森(Thomas Thiis-Evensen)的《建筑中的原型》(1987)
五 | 结语
现象学派建筑理论的影响在 1970—1980 年代的西方达到高潮。对现象学哲学理论的理解不充分和研究实践的过于理想化,使建筑现象学影响趋于减退。摆脱这些干扰才能使现象学理论为建筑设计及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