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看的人是在做梦,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
-------本文内容大多来自《习惯逃避》一书,加上部分自己的理解
我常常会有点的思维是:
他为什么这样啊?
他为什么就不能减减肥呢?
他为什么就不能不要一天到晚老是说这些东西?
以上问题可以总结为两句话:
“他为什么跟我想象中不一样呢?”
“他怎样才能听我的话呢?”
当一个人不能接纳真实的别人时,他的思维就会进入一个“应该”的世界:别人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事情应该这么做,不应该那么做。
当没有一个人是你想象中应该的样子时,你就开始变得愤怒,抓狂:“他怎么可以这样做?”
这样的愤怒情绪消耗了你大量的能力,你也觉得你被世界辜负了,你很委屈,很无力。
可是,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自由。这有错吗?这是别人的错吗?真正的问题难道不是:为什么你不允许别人做真实的自己吗?
别人那个真实的自己伤害了你的自尊,伤害了你对他们的期待,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打击,对过于脆弱的人来说,不亚于一次死亡。
很多人之所以陷入一段纠缠不清的关系里,一再地控诉别人如何让自己失望,是因为他们不敢去面对一个本来就有着明确界限的事实:别人是别人,你是你!
但一个人不肯面对自己时,他就会不停面对别人,总觉得别人这里有问题,那里也有问题,不停地想要改造别人,控制别人,让别人“为我所用”。此时,他觉得自己所坚持的一定是对的,自己的观点就是宇宙的真理。他的自我是僵化的,偏执的,一旦自己的信念遭到别人的质疑,一定就是别人的问题。
一个人指责别人容易,面对自己很难,因为面对自己,意味着要去面对自己的创伤,脆弱。当我们抗拒接纳真实的别人时,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如果别人对我们不友好,似乎意味着我们不够好,所以我们不敢接纳别人对我们不友好的部分,一定要与之对抗。
比如对于对方体重超标这件事,两种做法:
- 要求对方,一定要去减肥,一定要去控制饮食。这是要求,这是把自我强加在对方身上。
- 帮助对方,比如帮助对方控制饮食,比如带动对方一起去健身房运动,比如传递给对方正确的饮食观念。这是帮助。
对比帮助和要求,差别点在于:
- 要求是我希望你达成这样的目的,但你如何去做,我不管,我就想要看到我对你的结果
- 而帮助是互相流动的,我没有要你一定做成某个结果,而是全程参与你的过程,给你提供意见,支持和理解。
- 要求是面对别人,帮助是面对自己。
从面对别人,要求别人,到面对自己,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不过是一种转念,但是这种转念会大大增强你解决问题、适应世界的能力。
一个人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一定会面临诸多考验,此时,拥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就尤为重要。
所谓开放的心态,就是指保持开放性的自我,心理学专业术语是“成长型自我”。其实就是放低自我,让自己变得谦卑,随时保持成长的心态,随时保持正念:真实的情况如何?我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