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价格与市场
经济
- 稀缺是永远存在的,不管在什么国家,什么社会体制,什么性别年龄。因为人的需求,总是无法完全满足,却又可以不断被创造的(商人)。
- 人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为,都是一个选择,不管当时有没有想到除了当前行为以外的其他选项。在多数经济行为中,价格作为其他所有选择的代价,货币只是我们兑换需求的媒介。
- 经济学研究的是,每个人,或所有人,在各种行为集合中,不同的外部正负激励,会对他们整体福祉(总需求满足情况)的影响。
- 价格,是整个经济体供给-需求情况下的多种因素的一个直接答案。通过价格,而不是天气降水、土壤肥力,化肥效用,种子好坏等等东西,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出粮食在当前需求下的收成好坏。——知识,其实是最稀缺的东西,要通过一系列的因素去计算一个“合理价格”,而不是直接认可当前价格,相当于绕地球一圈走回原点;而当这个“合理价格”和当前价格不一致的时候,人们第一反应不是自己错了,而是当前的价格不对,这个世界错了。
- 任何你想买而买不到的东西,不在于卖的贵,而在于还有更多的人想买,而且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代价来买。现实中的误解是,1)人们买不起,会因此怨恨卖家的贪婪,而忽视自己其实是所有买家竞争中的失败者;商品的价格,可以由最后一个买得起这个商品的人定价。2)买不起的现实,就是你不够想买,尽管这个“想”的意愿,对应着不同人的购买能力,但是购买能力的天生不平等来自于另一个问题,和当前商品的价格高低是两个问题;调整当前商品的价格,不能解决不平等的问题。
- 通过价格转递整个社会的供需关系,人们自然可以调节自己的消费和生产。当信息足够快足够广泛的在社会群体中传播时,理想情况下,每个人都做出对自己最好的决定,出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人都会填补不合理的价格波动,使得整个生产-消费是在最大化群体需求的状态下。
- 不同人的偏好是多元的,同个人的偏好在不同环境下也是会偏移的。不同体制下,把决定资源配置的权力,分别交给所有人,或是有限的几个人。——这里有一个现象,正是自由市场,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获得决定商品价格的权力;而大萧条时候的倒牛奶现象,其实是由于价格管制,权力被分配到了有限的定价者身上。
- 自由市场有效,在于偏离“最大化个人利益”的所有决定,都要付出代价——贫穷,不幸,破产。从而弱化这个个体在整个经济体中的影响力。
- 没有固定的供给,也没有固定的需求(也没有所谓的浪费),也没有固定的“价值”。——当某种商品的价格超出了个人的理解,其实第一反应应该是学着去理解,因为这是整个社会给出的答案。如果一定觉得有某个固定价值的话,那么饱了时候的食物和饿着时候的食物,中东的石油和欧洲的石油,沙漠里的水和河流边的水就都是一样的价值,所有的交易就没有必要了。一个基础知识是,贸易在于去盈补亏,贸易的双方都从中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因此,对于不同的交易方,这个价值是不一样的。我们能看到的价格,以及价格的波动,也正是由于不同的交易双方从中获得的额外价值不同,因此接受了不同价格。
- 供需是价格的充分条件,成本只是价格的必要条件。
- 价格高了,人们就买的少,价格低了,人们就买的多。任何来自外部(主要是政府)的约束,使得价格偏离自然状态,也就会相应的改变对应价格体系下的供需平衡,导致供大于求,或者是供不应求。——所以原定的补贴总是不够,因为补贴创造了新的需求。而这种偏离导致的多余供给,最后总是全体人民买单——或是一部分人可以从大多数人身上揩油。
- 永远让一个人自己做决定,特别不要以“为了你好”而替他做决定,因为这个潜藏着的台词是他没法为自己好做决定。政府应该在唯一情况下去影响一个人的决定,当他的决定可能伤害另一个人的时候。
- 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而良好运作的社会,应该让承担代价的人去做选择,而不是让一部分人替另一部分人去决定,而不用承担责任。
- 任何以公平,正义,平等为名的补贴政策,一旦实行,就构建了这个政策下的利益集团。然而,如果这个政策有效,那么某个时候,不平等将会事实上的消除,但是任何人在那时要取消这个政策,却又要受到来自利益集团名义上“不平等”的压力。
- 评价一个政策,不在于它的“初衷”是什么,或者说它宣传的“初衷”是什么。要看事实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