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不幸怪罪到原生家庭的头上
父母怎么对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父母。
进一步说,孩子从父母哪里学到的更多不是口授的道理,而是[思维/认知模式]。
· 父母把错都归咎于孩子,小孩学会的就是把错都怪罪于原生家庭(推卸责任)
例1
“我们已经那么不容易了,你辜负我们一片苦心,都是你的错。”
“我已经那么努力那么难受了,我变成这样,都是你们的错。”
例2
念头:为什么自己的小孩不像别的小孩一样优秀呢?—归因—“你看别人的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不懂事”
念头:为什么别人的都能过得那么幸福轻松,我却是这样?—归因—“别人的原生家庭都那么幸福又条件好,我父母没本事又不爱我”
·父母把功劳都归恩于自己,孩子也会学会把好事归功于自己(自私自利)
例3
“你看你现在能那么有本事赚钱,还不是多亏了我们含辛茹苦把你养大。”
“我能够有今天,都是我自己的努力,如果不是你们的拖累我还可以更好。”
这种时候,父母往往会简单把孩子的想法归因于“叛逆”。
但孩子犯了错,父母说“不全怪你,其实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孩子也会说“是我做错了,我应该自己承担。”
同样是跟父母“反着干”,我说是我的责任,你非要说是自己的,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是“懂事”不是“叛逆”了吧?
·父母的行为是反思承担自己的责任,那么孩子也会学到自我反思。
从小到大我犯错了,我父亲都会先自我反省,说自己哪里没做好,然后改变对我的教育方式。
但他容易包揽一切,过度承担责任。而我也在承担责任的同时,容易过度自我归因。
后来无论父母对我造成再大的伤害,我自己经历再大的挫折和失败,我都不忍心归咎于他们。因为我知道,要是看到我过得不好,父母会自责大于对我的责备。
另一种是把责任推给外界、推给社会和他人的父母,孩子学到什么也不必再举例了吧。
许多父母根本不懂得真正的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只看到自己养育孩子的不容易,希望小孩能够孝顺和体谅自己。
甚至带给孩子的伤痛大于幸福,并无自省与悔意,只是妄想孩子能记恩不记仇,以德报怨。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真正的理解,结果自然也会和父母的期待背道而驰。
无法脱离自己认知的局限,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只是普通人的原因。
那么多人怪原生家庭,其实不代表大家清醒了,我们和自己父母的思维还是一样的。
如果孩子想让父母先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父母想让孩子先理解自己先懂事。我会告诉你这条路走不通。
情感法则是“谁痛苦谁改变”。
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的痛苦觉得自己错了,而是会因为孩子的痛苦,觉得他们太不成熟、不懂事、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孩子也不会因为父母的不容易觉得自己错了,会觉得这些自己根本不需要,已经被道德情感压迫太久喘不过气了,父母总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
把自身所有的欲望、情感、情绪投射到对方身上只会让亲子关系搅成一团,乱七八糟。
哪怕是父母,也控制不了孩子的感情。如果说父母爱孩子,孩子就“应该”爱父母,这极其荒谬。
正如一个男生爱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就必须要爱他吗?——女生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孩子也是一样。孩子再想去爱父母,父母让自己痛苦了失望了,他们也做不到维持对父母的感情,最多只能以道德去履行赡养义务。
孩子是不欠父母的。感情不求回报,感情永远都在。人的感情一旦开口要对方还了,那么人情便消失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是自己的选择。孩子的孝和不孝,爱和不爱,理解和不理解,都是父母行为的因果。
对于孩子,所有的义务只有“赡养父母”这一条是“应该”;“听话和爱父母”只有孩子愿不愿意,没有应不应该。
尊重自己的感受,即父母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恨他们,就去恨就去指责好了。对错是公平的,不会因一个人是权贵、是父母就可以特殊身份颠倒一切是非因果。
真正对父母的爱,不是包容他们的错误,助长他们的私欲,而是让他们也会明辨是非。
父母受到的教育也有限,你若更明理,也可以你的方式对他们好。
若真是好父母,我们也会包容和原谅他们。但理解不代表认可,只是接受了父母的平凡,他们有伟大无私之处,也有人性的劣根性,也受着他们过去原生家庭和经历的负面影响。
若父母没有因为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你也不必因父母想要什么,就给他们,尤其是我们需要牺牲自己感受的时候。
你给,只是因为你想给,而不是因为他们是你的父母,或者他们多“不容易”。
不理解的人也许会骂你冷漠、没有感情。但你心中自有大道,有道是:
大善似无情,小善是至恶。
刚刚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很多人都会释放出对父母压抑多年的怨恨。
能量无法凭空消失,所以说我们也无法消灭原生家庭给我们的负面影响。负能量需要“被看见”才能够转化成正能量。
愤怒和怨恨是合理存在的,一开始要向外归因,把一直压在我们身上的石头卸下来,我们才会有踏出那一步的力量。
倘若你瞻前顾后,不断自我归因和否认,则会让你完全丧失自我的内在力量,无法脱离原生家庭的局限。
但我们只有一开始才能那样做,“怪罪”父母只能是暂时的。否则你不是在找回自己的力量,而是在推卸自己的人生责任。猛烈的弹跳之后是持续的下坠。
原生家庭是一面镜子。我们自己身上出问题,一般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甚至我们可以在父母身上更清晰的看到我们自己。
但说要改变原生家庭,我们才能变得更好,却也[本末倒置]。
我就想问,你有腿吗?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吗?有选择权吗?
所谓[身不由己],不过也是我们自己选择了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体系而活。
我们内心最难克服的东西,都与[恐惧]有关。
痛苦有很多种。有时比起面对不熟悉的、不确定的东西,更多人愿意留在过去熟悉的痛苦中。因为久了就会习惯,不以苦为苦了。
甚至我们可以抱怨、可以哭诉、可以自怜……只要不改变,我们活着的根基就还在,不会动摇。
一个原生家庭代代遗留下来的“不幸”,也可以终止于“你看到了”,这才是我们探索原生家庭的意义。
还怪,是因为你没有清醒;不怪了才是走出来了。
关于走出原生家庭要如何做,因人而异,他人的路不一定适合你的个性和环境。篇幅有限,我不想聊太多,点到即止。
算了,我还是再讲清楚点吧……简单补充下方法论。
一个人精神独立的标志,是和原生家庭的“分离”。开始意识到:你是你,父母是父母。
原生家庭,只是我们18岁以前的历练场地。成年以后,我们就该转场了。
很多人“转场”时遇到诸多不顺,比如不懂如何为人处世,不懂如何进入亲密关系,甚至连如何生活都不知道……会想,这都是原生家庭没有教过我,是父母带给我们的创伤在持续的困住和伤害我们。
其实你后来遇到的一切不幸,只是在告诉你,你在第一场里学到的很多东西,并非真理,你需要改变。一次没有认识到,会提醒你第二次、三次……上天会不断给你考题,直到你真的过关为止。
这是“不幸”,还是你认知新阶段的开启呢?
让我们不幸的从来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的自暴自弃。
他们在过去十几二十年,塑造“你成为你”的过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接下来你要进行“角色转换”才可以。
有些人原生家庭看起来特别“好”,小孩从小被父母宠溺,要什么有什么。可是长大后却发现自己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的能力。他们也会怪父母对自己太“好”。
这样的个体其实是最不幸的,尤其是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幸。身体已成年,心智却还蒙昧如同孩童,无法脱离原生家庭而独立生存。
有些人原生家庭又特别糟糕,被父母打骂或是冷暴力长大,抑郁、自卑、缺爱…身心皆伤痕累累,做到了离开原生家庭的环境,实现了经济独立。在情感和精神上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无法真正走出来。
原生家庭的创伤若得不到疗愈,你则一直是一个内在虚弱的个体,后面无论在爱情中、事业中、人际关系中,你都经不起风浪。硬着头皮上,又会增加新的创伤,使你更加的虚弱。
不过这也告诉我们走出原生家庭的第一步就是“不依靠不依赖”,不管你刚开始是做什么工作,挣多少钱,想要走出原生家庭必须经济独立,否则其它的一切都免谈。
真心想要降低或摆脱原生家庭,首先我们就要拿回自己独立的能力。哪怕离开父母我们会过一段时间为物质发愁的日子,但也有那个勇气用自己的双手开始创造新的人生,去接触崭新的人。
依靠谁就要受谁所掣肘,在两性关系中也一样,若女人依赖男人而活,则很难谈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家人的扶持和背书只能是你人生的锦上添花而非重要关键。
当你“有”属于自己的一切,没有边界感的原生家庭便会来找你“讨债”。你不好的时候认为你的一切都该自己背,你好的时候又认为你的成就和财富都属于家庭共有。
这时候你需要魄力,炼就一颗“狠心”,让这颗心保护自己不受道德和情感绑架,不重新被卷入过去的漩涡中,从心理上脱离原生家庭。
完成这一关,你获得的是自由。但还不够。
从负走到了零,意味着你的新生。但一个“婴儿”需要重建价值体系,不断学习和训练,才会有能力更好的面对这个世界,获得幸福的能力。
所以脱离原生家庭后,我们要作为自己的父母,重新去呵护和教育自己的内在小孩,教会他如何成人,如何去爱。
注意建立这套价值体系时,不要走入“逻辑自洽”的误区,不一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首先是做让自己真正“爽”的事,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先。
不管你现在是已经有小孩,还是没有——像对待你的孩子一样对你自己。
你想要小孩懂是非、明真理,你自己就去学习、读书、做事,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 你想要你的小孩感受到幸福和无条件的爱,你就那样去爱自己,不因性别、成败而自我苛责和否定,永远相信自己而不是与他人比较。 你想要小孩得到他人的认可,你就学会提升自己,展示自己,让他人对你刮目相看,找回你想要的尊严……
没有人比你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想要自由、想要成就、想要幸福,想要美满的家庭……你都可以自己去追寻。有什么在阻挡你?真正你想做一件事,就“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那你一定可以成为,你想要去成为的人。
姜不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情关、事业出现卡点的人破局关键|主角计划 (1人喜欢)
- 虞书欣的事业成功|真正的“利他”精英主义教育受益者 (10人喜欢)
- 如何与回避型依恋谈恋爱?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