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
大致情节和电影里的差不多。
大概人年纪越大,心里的固有观念就越多。我看这部小说,总是经常感到诧异。富贵把家产输个精光,他父亲气死了,他母亲真的没有怨气?他老婆没有怨气?甚至他女儿,从锦衣玉食到贫农生活,小孩子的嘴巴都刁,没有好吃的,一点不适应都没?
不真实,像是假的。像是从没富过的人,根本没想到过富裕生活对人的吸引力有多大。由奢入俭难,不是一句空话。也像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他想不到他的母亲和老婆会不爱他,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都完全以他自己为中心,她们跟着他受苦,心甘情愿毫无怨言。看了前言,作者认为现实应该与作品隔开一段距离,可是,我是个女性,我看到作品里的女性,常常惊诧于她们的迟钝,更怀疑这是由来已久的男性的自恋。
我更相信鲁迅和萧红笔下的穷人。女人会无休止的抱怨,男人恼羞成怒既而用暴力宣泄愤怒,接着女人哭泣,最后只好打孩子,她们也只能欺压孩子了。长期的生活的苦难,不仅压榨人的体力,更压榨人的想象空间和生存空间。大脑会停止思考,人会变得蠢笨并且狠戾。
不愿意写下去了,我只有在心智未开的时候相信童话,等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我看到的就是这种世界。我不愿意沉浸在这种世界里。
在微博上的确能找到共鸣。但是共鸣不是重点,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在我看来,这种生活荒诞扭曲,我从前忽略它,我感到愤怒,但是够了,人应摆脱这种荒诞,用勇气和智慧,而不是合理化它,更不应该同化自己。
写的不顺畅。重新写。
我大概十来岁的时候,我的小弟应该是一两岁,我妈在家里带孩子做饭,只有我爸一个人做工赚钱。大概那是我家里最穷的时候了,有一次我妈跟我爸报了一个月的花销,我爸震惊无比,不敢相信自己赚的钱竟然这么不经花。他要求我妈记账,后来看了账本后才不说话了。而在我更小的时候,他是镇上的工人,我们一家三口住职工宿舍,他这一辈子的酒肉朋友都是那时候结交的,那大概是我们一家最轻松的时光了,直到厂子倒闭,他下岗,我们一家重新回了农村,想生儿子又迟迟生不了。
这基本是我爸妈苦难的前半生。后半生也没什么好说的,为了生存去打工赚钱,工资虽然上涨,不过钱越来越不值钱。在我是个傻逼的时候,我认真的觉得,我是这个家里最有出息的人,所以我赚钱了要让他们过得好点。后来我才发现,如果我让自己变成那个供养家庭的赚钱工具人,那他们更是乐见其成,伸手拿钱比自己赚钱难多了。
不过我最愤怒的是,什么是工具人?就是不拿我当人看,碍于礼节必须给我的嫁妆,只舍得给最便宜的。我可没想到,我拿钱给你,你竟然真把自己当貔貅,只进不出。
这些我都说够了说烦了。
我当了那么多年的穷人,我太知道穷人是怎么生活的了。穷会磨掉你的志气,让你在自己一个人的地狱里沾沾自喜。富贵要是真的有那种好好种地,吃苦耐劳的品质,病与灾没有降临到他的家庭里,他跟着时代潮流,两个孩子长大了,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