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氛围》
约翰拉金斯在《建筑七灯》里谈到了建筑的两个基本诉求&原则,“力”的庇护感和“美”的场所感,这种美在当时看来通过“装饰”来形成,也就是新古典主义所做的,把复杂的雕塑和壁画抽象成为一种饰面,这种饰面的价值来源于两者:第一是对场所感受的营造,第二是通过这种行为能够带来更加高贵的“他者——除去起居之外的其他东西”,这也是之前讲住宅二分法的一个基础
这其实是对于建筑永恒价值的一种观点,在维多利亚时代或者以前,建筑师主要为那些地位显赫或者财力庞大之人 创作作品,人们居住的房子基本都是自己建造,这种价值的纽带其实不需要去干涉和多为,随着二战之后新建潮批量制造(东方应该在70年代接受了苏联的集合建造住房模板)和资本地产的运作,这种纽带其实远不如前,这里不过多讨论人群或者说人与社群的关联如何如何,主要讲这种“氛围” 一种来自过去的幻象 来自于泥土、石块和砖瓦之间 来自大量琐碎的堆砌之间
这种其实很老牌的感受现在的建筑中其实不多见,尤其是“力”的原则感受其实和当时的砖石&铸铁结构有关,但后来结构体系和空间体系的脱节带来的超高效益让这种做法变得很“浪费”,我姑且就着这种原始的 承载了某种关于现在和过去某些情怀的 感觉,简单说说卒姆托的《建筑氛围》
《建筑氛围》里卒姆托主要说了九个观点+三个倾向,主要关于他工作的一些方法和建筑的期盼 其实也可以说是责任和应为之事&不为之事,在扉页写了1844年威廉特纳对约翰拉金斯说的一句话:“氛围是我的风格”
第一个是建筑本体(The Body of Architecture),也就是指建筑的“框架”,覆盖人体验感知的是它的“表皮”,卒姆托称其为“解刨结构(anatomy)”,作为一个实在的建筑,它的骨架、材质、表皮变成与空间直接接触的东西,也就是给人的第一感受,两者的支点就在于我们所说的构造 因为我们对于其内部不得而知
第二个是材料,材料之间的相互平衡和一种材料 比如石头在不断的切割、打磨、打光中持续的变化自己的形态和给人的感受 或者粗犷 或者羞涩 或者精致,同一种材质所呈现出的不同处理可能;另外一些材料可能就不适合放在一起,也就是“而我想的也正是这点,因为我作为建筑师,作为营造者,必须要在材料的外观和重量方面有非凡的感受,这正是我在设法讨论的东西”,这种对于材料感受分解 其实有点玩味的态度,人会自然把 厚重-沉甸甸-安稳 形成某种回路,这就是一种基本的感受 没有重量的物件就感觉不稳,这种安稳其实也来自于封闭和未知,这也是《十宅论》中关于“藏深”形成的安全;这件事可以很朴素的去做 也可以很玩味的去做,但无论如何都必须诚实的交代材料的各自作用 这种坦诚会避免不必要的心思
第三个是“空间中的声音”,这里其实还是和材料自身的感受力与空间体量有关,在一个三层楼通高的混凝土政府办公楼里可能声音就会比较萧瑟和沉闷;在一个日式底下铺了榻榻米的木质和室里声音可能就会比较柔软;在一个强调的“寂静空间”中,没有任何外物和摩擦声,这种声音其实就会很纯粹。卒姆托一直提起他小时候听见母亲在厨房里碰碰的摆弄厨具和平顶锅,只要有这个声音他就感到不孤单,坦白说,他也不想摆脱这种影像
第四个是“空间的温度”,这里提出所有的建筑都有自己的温度 并不是一定与人相适宜,他谈到自己的工作时,卒姆托用“调试(to temper)”来描述,在光、声音、空间、温度、材料、软硬、粗糙中不断的协调,达到某种心理意义,也有物理意义上的协调,那种 你感觉手摸上去、脚踩上去就会很舒服的这种
第五个就是“周围的物体”(Surrounding Objects),也就是居住之中人们放置的诸多物件:博古架、书籍、日记本、手工模型、朋友送的礼物、合照、小椅子等等,这其实就接近于最传统意义上的“装饰”。这种情况下,住房成为某种“容器”,人们吧许多物件堆砌其中,这种物件基本来源于两点,“记忆”和“热爱”,通过这些装饰 人们和住房之间建立起唯一的关系,也就是家的感觉。这些事物似乎和建筑师无关,也本身都是及其寻常之物,但在这种环境下 它们成为了“家”的某种指代,可能我过于怀旧了,但这种需要重新建立起关联也是在人们不再自己建造自己的住房造成的分离之后开始的,家居然变成一个需要熟悉的事物,但这也是现在的一种现实
第六个是“镇静和引导”(Between Composure and Seduction),这个主要说的是协调人在空间中的移动,说到引导,其实医院的走廊就是一个很直接的例子 当然很生硬,在温泉浴场中他更多采用一种舞台一样的“自由散步”,插入了很多有氛围的点 让他们彼此关联 用一束光的感觉去引诱;但一个可以停留的地方也很有必要,不然一直在游走显得很慌乱,这里卒姆托很喜欢用一个电影院的场所感受,进去之后一目了然 很自然 该怎样就怎样的感受,这其实就是一种坦诚给人的放松感 但这段在书中的描述给人的感觉很难不想到安藤的光之教堂,卒姆托应该是去过的
第七个是“室内外的张力”(Tension between Interior and Exterior),这种转换大量出现在室内外的边界上,门的入口、交叉路口、带小孔眼的门等等,人会有一种“进入”被包裹的感受,或者视线景框被挤压,室内被外物所渗透这种;这也对建筑的外表对于周围的态度有关联——其实这种张力的本质是反差和态度
第八个是“密切程度”(Levels of Intimacy)其实就是尺度观念,这个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建筑实体和人的对比关系,这也是最直接的感受关系,亲切感和距离。物件的体积、尺寸、厚度,一堵很厚的墙显得强壮而有力量,日本大量采用的轻质钢材就常常带有轻盈和无隐私的感觉 比如看妹岛和世的一些作品 太薄了 薄的让我无法相信,一扇狭长的门也让进入的人显得很高大,再比如空间比例,在帕拉迪奥的圆厅别墅里,你能进入感到畅快而不压迫,因为空间的适量,当你进入大教堂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几十米的空间都压在你的身上,这是人无法安然处之的 包括平面上的过大尺度,当空间超出人的把握尺度时 人就无法建立起自己的秩序,这里举个反例就是摩天大楼,你说该如何让人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庞然巨物的有机的一部分呢
第九个就是“物件上的光”(The Light on THings),光由于人自身的视觉因素,其实天然就带有指引性和某种汇聚感受的作用,但它又是一个比较不定形的东西,光的形状和感受力依赖于它打落的物件。卒姆托常常把建筑物作为一个纯粹的阴暗体块来操作,之后把光线放进来,像是在一个山体之中凿空黑暗一样,这种做法主要是强调光的价值,第二个是统计所有的材料和表面的照明&反射工作,这对于室内环境也很重要,毕竟光线不是涂料,随便乱用灯管就像把油漆打翻的到处都是一样,当然 日光永远比人造光更好
补充三条,第一条是“作为环境的建筑”(Architecture as Surroundings)这里的环境不是自然环境或者都市环境这种,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就是PS中的底图层。建筑师所做的工作其实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做,这些建筑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孩子们慢慢长大,或许25年后他们会记忆起某条街道上的某处角落,这点我深有体会,又或者有人能对某处地点铭记25年,因为他第一次在这里亲吻他的初恋,这个我就不太清楚这种感受了,但想到这种便让人乐趣倍增,其实对应的就会常常画分镜头来模拟这一种生活场景,这种细节的充实才带来 这是一处能够“发生”的地点 这也是某种“人性的环境”,一种容器
第二条是“协调一致”(Coherence),其实是一种朴素的观点,在建筑中你做了很多工作,但最后应该是“在食物中找到补丁的蛛丝马迹,最后果然是布丁”的感觉,就是做一个很无法理解的形式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建筑其实很不能算是自由艺术(free art) 应该算是实用艺术(applied art),形式、场所、实用,建筑终究是实用的,形式反应场所 场所就是场所 实用反应一切,这个不能单独去除什么
第三条就是“美的形式”(The Beautiful Form),其实之前卒姆托一直都没有提及“形式”的话题,他乐意与把精力投入其他的事物上,声响、噪音、材质、构造、解刨结构,关注着场所的氛围,但做了很多之后发现这个并不美,其实做出来以后大家都会发现它不自觉的就会带有一点形式 因为关于形式的记忆和所有人的生活记忆的相关联的 但在最后,还是要做一个不违背前述的调整,这个美的形式其实可以来源于很多方面 和建筑氛围这一概念一样 本身可以视作一种节奏和章法,它帮助你去确定自身的形式
这里面描述了很多关于卒姆托自身工作的方法,他仍然在一种很旧(其实对于节点构造处理、场所描绘是很现代的)的环境中去建造,对于他的作品 后面还应该再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