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香港笔记》读后感
在精神书局找到的一本旧书,里面收集了龙应台写的一些关于香港的零散的笔记。
说实话,略有些失望。对于在香港待了十年的我来说,这本书描绘的香港故事并没有给到我很深的共鸣和启发。
不过有一些故事片段,让我记忆挺深,写下来也让大家感受一下。
《做一把小提琴走向世界》
“在台湾南投仁爱乡,一个原住民区,年轻人都向外走,部落里只剩下老人照顾小孩。台湾文化部的交响乐团会定期入山,教小孩子们音乐,甚至组织了一个孩子的管弦乐团,让孩子们从音乐中得到人生的美学启蒙。这个学校里有一个年轻老师,教四年级以上的小孩走上劳作课,每一个人从一块木头开始学习制作小提琴,从磨,到切,到砍,到最后的琢磨,两年的时间,孩子毕业时美人都提着一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提琴走出小学,走向自己的人生。“
多么温暖的一个故事啊。 说实话我只去过台湾两次,但却对台湾有着莫名的好感,或许台湾社会给我展现的一种人文上的亲和力,让我内心欢喜。而相对来说,香港的钢筋水泥很多时候显得无情许多。
《期待人文港大》是龙应台在港大做的一次毕业演讲。里面讲到十九岁的张爱玲拖着行李箱入学的场景,讲到美学家朱光潜在港大的经历,还讲到陈寅恪在港大做教授的故事。她说,大学往往是人文的泉源。
感触最深的,应该是书中附录的孙中山先生在港大的故事。1887年,年轻的孙中山到香港的西医书院求学,这所学校后来被港大兼办。网路上找来的1892年最后的毕业成绩,孙中山先生位列榜首,同届的学生里能及格的也就只有他和江英华。说明孙中山先生还是一个妥妥的学霸。

1922年,孙中山回到毕业多年的港大,面对莘莘学子,他发表了演讲解答了当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他是于何时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是也。然后他讲了个故事,说起他年轻时从中山到香港读书,初到香港被干净卫生,秩序井然的这个地方深深震撼了,相对于五十英里之外的家乡却仍是民生凋敝。他想要尝试改变这一切,但他却发现当时的中国统治阶层腐败恶劣。于是他愤然决定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医国事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推翻了满清,建立了民国。
我想,在香港做医生应该是最挣钱职业里数一数二的,当初孙中山先生如果没有弃医从政,可能我们会多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但中国社会的发展却不知会是如何了。
惭愧,深感自己对这段历史的不了解,有空还是要多找书来研读。
言归正传,这本书毕竟是整理的随笔,主体思想也不是按照统一的话题编排,茶余饭后读读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