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效率
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想到“效率”。
效率,这个耳熟能详到熟视无睹的词,近段时间却似乎常常被提醒到。
读《费曼学习法》,讲到“大部分的学习纯属虚度光阴”“人们大部分场景下的学习都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乃至于“对低效的学习方式产生依赖”。嗯,学习固然是水滴石穿,但也要讲究效率,比如水要精准持续地滴在一个点上。
举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有触动,毕竟学习是如此光荣、正确的一件事,理应和“效率”联系在一起。那换个角度吧。打麻将是消磨时光吧?但在观看麻将视频时,你也会发现,博主有意无意地也在讲究“效率”,比如放弃单张听牌,去打一个长听。
可以说,“效率”是理性人自然而然的一个追求。只是,有的事情过于司空见惯,我们忘了去追问,其间是否还有效率的空间。
那“效率”是个褒义词吗,或者说,毫无疑问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吗?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1982年出现在深圳的标语。后来就是众所周知“春天的故事”。现在回过头来看,“春天的故事”当然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但也得益于人口红利,得益于一代人、两代人把“自我”和“青春”压到最小,从而去获得的规模赶超效应。
到了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居民财产收入都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社交媒体上,人们纷纷转发“这盛世如你所愿”。在这个背景下,加班加点、带病坚持、舍小家为大家,固然仍值得歌颂,但多少也会升起一点疑问,即这份牺牲是否必需(比如到猝死,到亲人离世见不上最后一面),有无制度化的解决途径。新一代已经有了新的价值观,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下,“个体价值”“生命质量”已然成为重要考量。
回归到“效率”的本意——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那么,要提高效率,要么拉长单位时间,要么提升劳动速度。但提升速度,需要打破思维惯性、技术壁垒,或者通过长时间的重复劳动熟能生巧,因此,拉长时间成为更普遍的选择。
所以回过头来说,“效率”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我认为,其实既不褒也不贬,仅仅表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追求野蛮生长,追求短时间内的规模效应,追求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而过了这个阶段,我们开始讲究质量,讲究精雕细琢,讲究深入人心。都没有错,端看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而已。
扪心自问,即便年近不惑,我仍处于需要追求效率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