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心走向芒格:阅读的想象与现实
在遇到木心之前,我所有的阅读都是浅层次的、漫游式的,读到《文学回忆录》时,我才强烈意识到阅读应该是有方向的,有深度的。 那是我第一次被一位作家深深吸引,我的意识仿佛从朦胧状态一下子被叫醒,我显然激动万分,同时对过去阅读上处于多年的蒙昧状态感到愤怒——浪费了太多时间了。 开始从头梳理,我怀着一股激情要追随木心的文学路,读完木心所有的书,接着把郑振铎编著的厚厚的《文学大纲》读完,做了许多笔记,那时我确实感到新的生活正在悄悄展开,关于世界、文学以及生命的美好想象在这本世界文学史上空翻腾、雀跃。

有好几年我都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从《圣经》读到《荷马史诗》,从瓦尔登湖读到海子……我对生活周遭的感知也开始变得敏锐起来,开始写下一些对周围事物的诗意感知。我想起海子,卡夫卡,卡佛等作家,觉得有了文学,生活即便困顿也是可以忍受的,直到社会给了我一个重击。
我开始追问文学的意义乃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文学无法支撑我走下去,那么迎接我的又是什么?生活的诸多难题一下子朝我涌过来,我必须从这混乱失控的局面里找到一条出路。
于是我疯狂地求索于各方各面的知识,就市面上那些解读书籍的每天几十本地听,到后来听了一千多本,信息量和深度已经无法再进一步,亲自阅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在这期间,一本书在不同地方反复被提起,那就是《穷查理宝典》。我当时急于寻求的是一条理解现实之路,多元思维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被我注意到了,冥冥之中自会相遇。
有那么几个晚上,我坐在路边公交车站的椅子上,捧着手机读《穷查理宝典》,大脑异常活跃,我体会到的是另外一种不同于文学的文字表述,那种简洁深刻,精确独到的表达让我感到一种内在的力量感。芒格讽刺大学的文学教授,明明身边有更好的模型却不去学习。我知道他说的是对的,我确实被说服了,也知道我的路该怎么走了。
我阅读的精神核心从木心的世界文学转移到芒格的多元思维宇宙,以前文学占据了整个精神世界,现在它成为了一个分支,而过去所忽视的其他学科就像星星一样在我的天空里闪烁了起来。如果一个人想要理解这个世界,他势必要走上这样的一条道路,这是由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所决定的。大脑天生具有寻求模式的冲动,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去寻找更好的模型,那么大脑就会为你构筑错误的模型,曲解现实、固执己见的人太多了。

从阅读多学科的书籍开始,我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这是另一种思维方式,它是理性的,审慎的,洞察式的。我不再沉浸在过去那种伤感自艾的情绪里,不再想着用精神胜利法去对抗世界,因为这些做法对现实不起作用,更为妥当的做法是谋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果一个人在头脑里构筑的精神世界与现实是割裂的,那他多半是痛苦的。当然我的路径对于其他人来说有适应的边界,就像过去我认为身边人都需要像我那样去阅读,但在我读过性格心理学之后,对于阅读是否适合其他人,我早已不再确定。
我现在明白,我的核心动机在于追求真理,而不是创造艺术。如果要挖掘自己的天赋,首先最好找到一把正确的钥匙,对我而言,芒格就是那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