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漫想
今天初五,所谓“迎财神”,北海零零星星还有几声炮仗在响。anyway,现在规矩多,不让放,放的迟早被抓哈。但是以前没这个规矩,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炮仗声没完没了,迎神与祭祖,小孩子听热闹,大人求吉利。
往回算十六七年了,时间过得太快了,那时候北海没这么多楼,从我家我现在这屋子往北望可以直接看到那家四星酒店,现在不可能看得见了。记得那个时候,我家这段路还是土路,每天到海城区上小学,现在想就是从乡下进城:从土路到马路,跨过铁路桥和桥下的几年排不出去发绿的水,从南到北一直走,到所谓“城市化”的那一片,到小学上课。那时候还有两个还是三个小孩子,现在话说是霸凌我,现在天知道他们在哪儿。还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走的时候互相拥抱了一下,彼此流了眼泪,当时想的是摆脱这儿好有个新生活有点喜悦,眼泪也并不虔敬,谁想到去的那地方还不如这儿,那时啥也不知道,自我二年级走后就再也见过,现在更不可能再见了。
那个时候还能记住的回忆就是炎热,非常炎热,整座城市似乎只有榕树下才有阴凉可说。那个时候哪里有钱买空调呢,就一个风扇,一个电视收不到三个台。要在地板上泼水保持凉爽,夜里洗澡要有五六次,说是洗澡也就是冲凉。冲凉顾名思义,也就是为了冲个凉。但是还有一点意思,在阳台铺一张凉席,点一蚊香,蚊香是一点用也没有,蚊子快咬死我了。在阳台躺着,躺在凉席上,看着星空,无穷无尽的星星在天空永恒地转下去。那个时候真是星云璀璨,无穷无尽的星星就在天上,现在是看不到了。从北海到北京,没看过那样的星空了。奇怪,我在东北的回忆里,我怎么也想不起星星。那个时候还小么,限于家境,那时候也没什么娱乐,就是听外公和我妈讲的故事。大概可以想象,这些故事在一个没什么娱乐的小孩子脑子里能发酵出什么。故事,无穷无尽的故事和无穷无尽的星星,从一个天上到另一个天上 ,相互交映在同一个想象。
那个世界是真有意思,现在想想也真有意思。不认字的时候把《八十天环游地球》的连环画当作画本,在上面画画。但是认字之后,这个画本就成了一本书。有英国人的鹰钩鼻,印度的大象,美洲的牛仔,还有一个豪赌。现在想想,“启蒙”这两个字可真是太棒了,真好似灯光照亮了曾经灰暗的眼,而眼睛看见了那一片光就不愿再回头。真是爱故事,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往下看。在东北有了自己的钱之后就开始跑书店,看了一票山倒组看不上的青少年推荐本。青少本,当时谁会教我告诉啥是好书呢,就买适合“青少”看的青少本。有意思,真有意思,我也是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成炼钢手册那么看,看了四分之一就没看下去 。又回北海后,有了自己的房间和自己的书柜,就有了自己的世界,一本一本的读下去,就有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等着我去发现。看书癖到了初中看了《悲惨世界》后就没坚持下去,雨果你花了一卷本写战争场景最后才引出男二的父亲的死,放过我。我还以为是《基督山恩仇记》那个类型。后面为了治疗,转向看网络小说和音乐剧去了。后来捡起书还是熬夜看《福尔摩斯探案》。
似乎那个时候的北海就停留在炎热与星星,甚至没什么海洋的记忆,当然还有一碗粉。在漫长的寒假里,听着鞭炮声,看着相较盛夏无比清冷的阳光透过那一面蓝色的老玻璃窗,照进朦胧睡眼。新年,又是一年,时间似乎一如既往从未改变。还是那些老街坊,还是,那样的一种生活,闲逸与安静。但是,也总有一个但是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