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蚁族的自白
我有如此强烈的意愿,去读《蚁族》这本书,原因很简单,我曾经是算是半个蚁族,现在从那个群体中脱离出来,但在那些的日子里生活给我留下的印记,却永远不会在我身上消去了。更何况,即使是今天,我也有许多的兄弟,朋友,同学们,仍然生活在这些类蚁族中间。
我的大学四年里,在一个离学校不远的城乡结合部租住了三年,和所有的城中村一样,垃圾遍地,尘土飞扬,道路是土路,一下雨就一片泥泞。路旁的小卖部里所有的东西都蒙着一层灰,得用抹布擦擦才能卖得出手,电线电话线毫无章法突兀地飞檐走壁或横穿楼与楼之间的天空,。这里的房子都是违章建筑,当地村民盖房子不交税不交费,只管砖瓦和泥水匠的工钱,盖一层租出去一两年就回本,各个房东都拼了命的往上盖,再租给学校的大学生和某些来历不明的闲散青年,还有明显在稍远处洗浴中心上班的(和谐)工作者。我住在三楼,曾经亲眼看着我的房东叫来人,在他那小四合院里东厢的一层小平房上,再起起一层楼来,我看着他们砌砖,抹灰,刷上白浆,再在旁边借着墙面砌了一个楼梯上到这个二楼,而楼梯下面掏出的空间做了个小卫生间,很快地,房东把这个小房子又变成了一个新的滚滚财源,对我们来说,多了一个点头之交的房客,但实在的地方是,一楼多了一个卫生间,想必缓解了点一楼蹲坑不足的问题。房租一月一交,没有独立卫浴,房租150,。我捡回来几个破烂的沙发,上下冲洗干净,又趁着别的房客搬离的间隙向房东讨要了他们的板凳桌子,最初没有床,我在房屋中间撑起了自己从家乡带来的野营帐篷,买了几床棉被铺在下面,又买了几条便宜的棉被和被套里面一铺就是一个小天地,我相信在宁波极少有人比我睡帐篷的时间更多了。扯了块布,买了夹子,在窗子左,上,右角钉个钉子,绳子穿过夹子,夹子夹住花布,就是个窗帘。买个塑料垃圾桶,套个塑料袋,还有少不了的电风扇,热水瓶,热得快。其间搬过三次家,辛苦得要命。但这种生活一过就是三年。那个时候,虽然住的环境和条件符合蚁族的条件,但并不苦闷,经济来源除了父母供给的生活费,还有我自己打工比如写文案策划,做幼儿英语补习班老师的钱,完全没有生存的压力,所以我不算是蚁族。
毕业后我回到宁波,之后两年,进了一家外企工作,薪水ok,业绩蹭蹭蹭上涨,觉得自己都快安逸出毛病了。这时候的我,是只猪。
2008年8月,我接受新公司offer,离开了舒适的窝,带着理想和破碎的感情前往上海。在公司报道之后,我以最快的速度去租了个房子。在上海,我完全举目无亲,上海太大,太陌生了,一开始会给每个开始准备在这里生活的人一种强大的挫败感,光是搞清楚自己在哪儿都是一件辛苦事。幸运的是我有个大学师兄在上海工作,我在他那里寓居了两天,上网,打电话,看房子租下了一个在他看来贵的离谱的房子。一个大约9平米左右的小房间,一张床占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一个电脑桌,一个破椅子,一个老空调,其他什么也没有,房租加水电1000,我没有时间来选择,没有筹码来讨价还价,因为我必须在下个星期一之前,把所有事情都安顿好,准备开始迎接工作上的真正挑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生活在割裂的世界里,一个方面是出入四五星级的酒店,频繁地飞行在各个航空公司的班机上,锦食华服地跟客户谈项目,另一方面,我回到上海住所就住在一个条件相当于30块一晚上的小招待所的蜗居里,吃泡面啃馒头,把所有的精力花在看书,研究工作和充实自己上,我没有买过被子,在上海最冷的时候,我穿着棉睡衣,盖着毛巾被,空调开热风开到最大,一夜一夜地过去。我离开这个蜗居的时候,所有的东西,不过一个大尼龙袋子就装下了。我始终都记得,在根本上,我不过就是一个高级一点的进城农民工,衬衫打工仔。我很多时候在穿过上海最繁华市中心的内环高架上的出租车里,看着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闪烁霓虹,感觉这一切似乎不是真实的。但不管真与假,我已经没有退路,很多人都疑问我为什么要租这么个房子,而实际上住的天数不超过5天(因为大部分时候都在宁波),而不住酒店。原因很简单,我始终需要这样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证明我在这个城市里插下了第一根根系,而不再是漂泊无依的。
2009年4月份,搬家,房租再度增长,以下文全文转自我自己的博客文章《 Me&City》
原谅我盗用品牌名称的创意,因为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字来描述现在的心情。
搬家了,从浦东金桥搬到陆家嘴竹园公寓。
窗外,就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的灯光璀璨。
室友也变了。一个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T,他虽是我的校友,双方交情这么深更多是因为彼此相近的理想与追求。
另一个T则是舞蹈老师,她从自己的城市来到北京,又从北京来到上海。
把所有的东西搬进公寓,和将要搬走的房客聊聊,又是一个追寻梦想的人。一口流利的英语,书架上放着日本语的教材和经济,励志方面的书,仿佛看到自己。
T,T,前房客,甚至前房客的另外两个室友,我。我们都服从内心的理想与渴望,离开了自己的城市,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我们都不属于上海,却都选择了同一条道路,像钉子一样,扎进上海经济的心脏。
然而看着穿梭的车流,被照亮的夜空,随时都能感到的是彷徨和疏离。
在楼下过街的人行横道前,看看左,看看右,一刹那间不知道往哪里走,往那里走又是为了什么。只剩下一个影子,孤独伫立。
(以上是我博文《Me&City》全文)
三个地方,三种生活,看起来生活离蚁族越来远,但精神从未远离,仍离蚁族如此之近,我们始终都如同是踏上新大陆的移民一样,从一脸茫然到方向坚定,在所有困难和逆境中坚守,不但要坚持不退,更要奋勇向前。
你以为我在诉苦?我没有资格诉苦,我听过令我震撼的故事,就发生在我最好的兄弟C身上,而他的经历不过是千百万个背井离乡去执着地追求理想的故事中很平常的一个。
C一毕业就到了北京,主要是为了和她女朋友在一起。当时签合同的单位是搞软件培训的,他做销售,每个月答应给1200块工资,不料到了北京后很平静地撕毁承诺,每个月只给开800多,剩下的得看有没有拉到人,他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小破平房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房间里脏乱又不曾收拾,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顶着没有业绩,就吃不上饭的压力,每天上班与下班各要挤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北京的城乡公交上,你常常可以看到被挤到车窗玻璃上而变型的脸,你在外面看到的时候感到的是滑稽,而当你在那辆公交车上忍耐两个钟头的碾压(而非仅仅是拥挤)和浑浊汗臭的时候,你感到的,会是什么呢?就这么低的工资,公司到底是发不下去了,客客气气地辞退了他,还扣着几百要不回来的工钱。他用着馒头就香辣酱过了差不多一个月,花了不到300块钱——含房租。茫茫的找工作,面试(如果幸运地有的话)失望,疑惑,自省,自励。终于,他找到一份工作,1700块钱,并且不再拖欠,不在克扣。忘了说,早在他到北京几个月后,他女朋友就已经抛弃了他。
“钱一打进我卡里,我就把它们取了出来,我第一次手里有那么多钱,很长时间不必再担心手里没钱,不必担心挨饿,留1000块钱在存钱的地方,也第一次存下那么多钱,给我带来安全感。我告诉自己这些钱是要攒下的,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动用,剩下的几百是作为生活费。我抽出200,放在钱包里,告诉自己这就是整个下个星期用的钱,在下下个星期要开始的时候,才会再拿出一点,看着这些钱,我感到安心富足,充满力量了。”
——C,讲述于某年生日,我去北京探望之时
我的大学四年里,在一个离学校不远的城乡结合部租住了三年,和所有的城中村一样,垃圾遍地,尘土飞扬,道路是土路,一下雨就一片泥泞。路旁的小卖部里所有的东西都蒙着一层灰,得用抹布擦擦才能卖得出手,电线电话线毫无章法突兀地飞檐走壁或横穿楼与楼之间的天空,。这里的房子都是违章建筑,当地村民盖房子不交税不交费,只管砖瓦和泥水匠的工钱,盖一层租出去一两年就回本,各个房东都拼了命的往上盖,再租给学校的大学生和某些来历不明的闲散青年,还有明显在稍远处洗浴中心上班的(和谐)工作者。我住在三楼,曾经亲眼看着我的房东叫来人,在他那小四合院里东厢的一层小平房上,再起起一层楼来,我看着他们砌砖,抹灰,刷上白浆,再在旁边借着墙面砌了一个楼梯上到这个二楼,而楼梯下面掏出的空间做了个小卫生间,很快地,房东把这个小房子又变成了一个新的滚滚财源,对我们来说,多了一个点头之交的房客,但实在的地方是,一楼多了一个卫生间,想必缓解了点一楼蹲坑不足的问题。房租一月一交,没有独立卫浴,房租150,。我捡回来几个破烂的沙发,上下冲洗干净,又趁着别的房客搬离的间隙向房东讨要了他们的板凳桌子,最初没有床,我在房屋中间撑起了自己从家乡带来的野营帐篷,买了几床棉被铺在下面,又买了几条便宜的棉被和被套里面一铺就是一个小天地,我相信在宁波极少有人比我睡帐篷的时间更多了。扯了块布,买了夹子,在窗子左,上,右角钉个钉子,绳子穿过夹子,夹子夹住花布,就是个窗帘。买个塑料垃圾桶,套个塑料袋,还有少不了的电风扇,热水瓶,热得快。其间搬过三次家,辛苦得要命。但这种生活一过就是三年。那个时候,虽然住的环境和条件符合蚁族的条件,但并不苦闷,经济来源除了父母供给的生活费,还有我自己打工比如写文案策划,做幼儿英语补习班老师的钱,完全没有生存的压力,所以我不算是蚁族。
毕业后我回到宁波,之后两年,进了一家外企工作,薪水ok,业绩蹭蹭蹭上涨,觉得自己都快安逸出毛病了。这时候的我,是只猪。
2008年8月,我接受新公司offer,离开了舒适的窝,带着理想和破碎的感情前往上海。在公司报道之后,我以最快的速度去租了个房子。在上海,我完全举目无亲,上海太大,太陌生了,一开始会给每个开始准备在这里生活的人一种强大的挫败感,光是搞清楚自己在哪儿都是一件辛苦事。幸运的是我有个大学师兄在上海工作,我在他那里寓居了两天,上网,打电话,看房子租下了一个在他看来贵的离谱的房子。一个大约9平米左右的小房间,一张床占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一个电脑桌,一个破椅子,一个老空调,其他什么也没有,房租加水电1000,我没有时间来选择,没有筹码来讨价还价,因为我必须在下个星期一之前,把所有事情都安顿好,准备开始迎接工作上的真正挑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生活在割裂的世界里,一个方面是出入四五星级的酒店,频繁地飞行在各个航空公司的班机上,锦食华服地跟客户谈项目,另一方面,我回到上海住所就住在一个条件相当于30块一晚上的小招待所的蜗居里,吃泡面啃馒头,把所有的精力花在看书,研究工作和充实自己上,我没有买过被子,在上海最冷的时候,我穿着棉睡衣,盖着毛巾被,空调开热风开到最大,一夜一夜地过去。我离开这个蜗居的时候,所有的东西,不过一个大尼龙袋子就装下了。我始终都记得,在根本上,我不过就是一个高级一点的进城农民工,衬衫打工仔。我很多时候在穿过上海最繁华市中心的内环高架上的出租车里,看着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闪烁霓虹,感觉这一切似乎不是真实的。但不管真与假,我已经没有退路,很多人都疑问我为什么要租这么个房子,而实际上住的天数不超过5天(因为大部分时候都在宁波),而不住酒店。原因很简单,我始终需要这样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证明我在这个城市里插下了第一根根系,而不再是漂泊无依的。
2009年4月份,搬家,房租再度增长,以下文全文转自我自己的博客文章《 Me&City》
原谅我盗用品牌名称的创意,因为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字来描述现在的心情。
搬家了,从浦东金桥搬到陆家嘴竹园公寓。
窗外,就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的灯光璀璨。
室友也变了。一个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T,他虽是我的校友,双方交情这么深更多是因为彼此相近的理想与追求。
另一个T则是舞蹈老师,她从自己的城市来到北京,又从北京来到上海。
把所有的东西搬进公寓,和将要搬走的房客聊聊,又是一个追寻梦想的人。一口流利的英语,书架上放着日本语的教材和经济,励志方面的书,仿佛看到自己。
T,T,前房客,甚至前房客的另外两个室友,我。我们都服从内心的理想与渴望,离开了自己的城市,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我们都不属于上海,却都选择了同一条道路,像钉子一样,扎进上海经济的心脏。
然而看着穿梭的车流,被照亮的夜空,随时都能感到的是彷徨和疏离。
在楼下过街的人行横道前,看看左,看看右,一刹那间不知道往哪里走,往那里走又是为了什么。只剩下一个影子,孤独伫立。
(以上是我博文《Me&City》全文)
三个地方,三种生活,看起来生活离蚁族越来远,但精神从未远离,仍离蚁族如此之近,我们始终都如同是踏上新大陆的移民一样,从一脸茫然到方向坚定,在所有困难和逆境中坚守,不但要坚持不退,更要奋勇向前。
你以为我在诉苦?我没有资格诉苦,我听过令我震撼的故事,就发生在我最好的兄弟C身上,而他的经历不过是千百万个背井离乡去执着地追求理想的故事中很平常的一个。
C一毕业就到了北京,主要是为了和她女朋友在一起。当时签合同的单位是搞软件培训的,他做销售,每个月答应给1200块工资,不料到了北京后很平静地撕毁承诺,每个月只给开800多,剩下的得看有没有拉到人,他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小破平房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房间里脏乱又不曾收拾,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顶着没有业绩,就吃不上饭的压力,每天上班与下班各要挤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北京的城乡公交上,你常常可以看到被挤到车窗玻璃上而变型的脸,你在外面看到的时候感到的是滑稽,而当你在那辆公交车上忍耐两个钟头的碾压(而非仅仅是拥挤)和浑浊汗臭的时候,你感到的,会是什么呢?就这么低的工资,公司到底是发不下去了,客客气气地辞退了他,还扣着几百要不回来的工钱。他用着馒头就香辣酱过了差不多一个月,花了不到300块钱——含房租。茫茫的找工作,面试(如果幸运地有的话)失望,疑惑,自省,自励。终于,他找到一份工作,1700块钱,并且不再拖欠,不在克扣。忘了说,早在他到北京几个月后,他女朋友就已经抛弃了他。
“钱一打进我卡里,我就把它们取了出来,我第一次手里有那么多钱,很长时间不必再担心手里没钱,不必担心挨饿,留1000块钱在存钱的地方,也第一次存下那么多钱,给我带来安全感。我告诉自己这些钱是要攒下的,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动用,剩下的几百是作为生活费。我抽出200,放在钱包里,告诉自己这就是整个下个星期用的钱,在下下个星期要开始的时候,才会再拿出一点,看着这些钱,我感到安心富足,充满力量了。”
——C,讲述于某年生日,我去北京探望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