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兴趣」的战争

长期以来,我都认为我的「工作」和我的个人「兴趣」处于一个相对割裂的状态。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它们可以说是「毫不相关」。
我喜欢音乐和严肃文学,爱好小众且有点冷门,不喜欢所有的流行文化,讨厌跟别人一样,认为人最重要的就是自由,且只有自由。
在我自己所构建的理想愿景里,我的终生职业可能是个音乐人,或者是个自由的创作者,因为我ego很大,只能完全遵从自己的审美偏好,做自我的绝对主宰。
而现实是,我从进入职场的第一天起,所在工作的行业背景就一直是互联网+泛财经,这两个行业叠加在一起,大概就意味着:失去「自我」,没有「自由」(玩笑话)。
就拿我现在做的这份工作来说,在某老牌头部互联网企业,岗位比较偏市场和销售,它的核心就是「人」跟「钱」,你需要通过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建立合作置换资源,再给公司挣钱。
这里面的「人」,不仅仅是外部复杂的项目合作方,还包含公司内部的运营、商务、财务、法务……有层层叠叠的人等着你去建立联系,要资源要钱要摆平问题,要处理好所有这些关系,才能让项目能够持续地推进下去。
说实话,这并不容易,特别是当你处在一个万人以上规模企业的时候,因为它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里面就有各种复杂的关系和斗争,所有的规则都是既定好的不会为你而改变,你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机器零件,才能保证它的正常运转。
除非你是一个单线的、不需要同外界打交道的职位(当然也有很多),否则的话你就需要去battle很多东西,因为大家都只会为自己的OKR负责,大部分非核心的事业部,也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而这些必备的「职业技能」,似乎都跟我佛系、不争不抢的性格背道而驰。
但奇怪的是,我却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了很久。
我想,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我把「工作」和「兴趣」分开了。
工作嘛,只要不那么讨厌就行,它不过是每一个社会人的必修课,但它本质不重要,或者说有没有它并不会给我造成实质性伤害,你只需要把它想象成一个真人闯关游戏,但玩不玩的主动权始终在我手里。
但兴趣爱好就不一样,它可能是你活下去的精神动力,有时候是不能被丝毫侵犯的。
那么反过来想,要一直困在「兴趣」里也并不真实,总是要去尝尝「工作」的「苦」。
想到我刚入行开始做泛财经内容的时候,也是什么都不懂,全靠自己,什么都看什么都学,但也就是这样,就学完了基金、保险、银行理财、债券、黄金、港美股等各种产品,不说有多行家,但转型去当个财经科普的博主还是问题不大。
再后来,接触行业里的人越来越多,从底部的素人、到中腰部的网红KOL,再到头部的大咖名人,对整个行业里的现状和认知也逐渐深刻了,虽然有的时候也真的是压力大强度大,但也算是意外收获,关关难过,可毕竟功夫都是长在自己身上。
其实我们都知道,最完美的「工作」一定会跟「兴趣」相关,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兴趣,是有足够的热情去燃烧,同时也能带来足够回报的挚爱之事。
但对大部分人而言,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工作」和「兴趣」之间的战争一定是旷日持久的,至于谁先占了上风,取决于你所处的人生阶段,和对自我的认同程度。
最后,忽然想到一个小故事。
几年前的一个夜里,在外面参加活动趴,场子里有人打碟和表演,特别热闹,拉了一个做影视的朋友出来玩,顺便喝点东西,结果对方到了不到十分钟,就神情疲惫想先撤了,完全不像我们脑海里那种能管好整个剧组、处理好上百号人花销和关系、雷厉风行的制片人。
他跟我解释道,“因为我一到这种地方,就感觉我是在工作。”
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林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连续被戛纳拒绝两次后,他选择回家继承家业 (1人喜欢)
- 电影都要死了,新人还能上桌吗? (2人喜欢)
- 冷眼谈艺:漂流木的腐朽与生命的不朽
- 冷眼谈艺:不如去邂逅一场镜花水月
- 陪了父母15天之后,我终于发现了东亚家庭的真相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