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图书馆的回忆
关于国家图书馆的回忆
国图联机目录系统显示,我的注册地址有效期始于2002年。最初几年到访次数尚少。2008年以来频繁利用国图文献,主要是搜集研究资料,兼作消遣,受国图恩惠多矣。当时国图正式更名(1998)未久,大家仍习称“北图”。白石桥总馆南区正门(东门)平日封闭,读者需从与紫竹院隔河相望的南门进出。每次经过南门外地形起伏的小园林,都能遇到胖乎乎的“和平龙”雕塑。现如今改从东门出入,没什么机会和它打招呼了。
当了二十年国图读者,对我来说,古籍善本阅览方式的变化最为显著。总馆南区维修改造(2011年5月至2014年9月)之前,善本阅览室位于现在的典籍博物馆第一展厅一隅,摆了几十台缩微胶卷阅读机。彼时国图善本尚未电子化,很多重要藏品也没有影印出版。古籍善本原书一般不提供阅览,只能看缩微胶卷,且复制费用不菲。无论打字笔录,多数读者总得手抄。比如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抗战时期运至美国国会图书馆避险,制作了缩微胶卷(收书2600种)。原书今寄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大陆则有战后王重民先生自美携归的两套胶卷(一在国图,一在南京图书馆)。2014年平图甲库善本丛书影印出版之前,在北京想用这批书,唯有去国图善本阅览室转胶卷了。好在抄书并非机械复制,精力集中,随手札记,也是很有效的训练方法。不过整日面对胶卷机,并非特别愉快之事,想来不少读者会有同感。
2011年4月,国图善本胶卷复制费大幅度下调。或许就在降价第二天,我马上申请复制了一部抄本的数十幅插图(自缩微胶卷还原)。五年之后,2016年9月,国图在线开通“中华古籍资源库”,提供全文书影浏览,向馆外公开。随着品种逐年增加,目前在线的善本书及方志等已有三万余部,大多数为国图藏品。2021年11月前后,“中华古籍资源库”不再需要账号密码登录,服务器也有改善,基本做到了资源公开,阅览顺畅,真是一大德政。2011年复制的那部抄本也在“资源库”内,如仅作一般研究使用,在家上网浏览即可,成本已降为零了。
目前善本特藏阅览室仍然摆着缩微胶卷阅读机,偶尔也需要至此提阅胶卷。当年机位紧张的盛况,恐怕很难重现了。不过人与人交流的机会也变少了,在善本阅览室遇旧雨、结新知的乐趣,复难得矣。
总馆南区六层的海外中国学文献阅览室特别值得一提。这间阅览室可以说是小而精的专业图书馆,2009年开馆,开架阅览,令人流连不忍去。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改为闭架,利用大为不便,着实可惜,期待有朝一日调整为开架服务。
回忆在国图的见闻,不能不想到文献学家郑伟章先生(1944年12月24日—2021年10月26日)。郑伟章先生是国图的忠实读者,而且很可能是近二十年经眼国图古籍数量最多的读者。先生治版本目录学、藏书史,已刊专著数种,《文献家通考》最为知名。其家在北海公园迤西,密迩文津街。退休后以访书为日课,有条不紊地推进庞大的研究计划。自2010年偶然结识,每每在某个图书馆的古籍部不期而遇,大都立谈一二,各自看书。2011年至2014年,国图总馆南区改造,善本缩微胶卷迁至文津街古籍馆,在文津楼二层的大阅览室提供服务,那几年与郑先生见面的机会更多了。大概因为他是文津街古籍馆的常驻读者,会有一点“特权”,每次可以多提一些缩微胶卷,这也是馆员的人情味吧。下午近五时闭馆,步出1931年建成的文津楼(国立北平图书馆旧址),回望暮色中绿琉璃瓦下的重檐庑殿顶,郑先生会从主楼西侧自行车棚翩然而至,下车边走边聊,至其家路口别去。近数年遇之,精神尚佳,未见衰老。2021年3月,郑先生忽来电话,嘱代查一明代藏书家史料,又言及患病,情绪低落。11月末,我去了一次文津街。馆员老师告知,郑先生上月底病逝;10月间尚来馆看书,已需他人接送,搀扶上下台阶。郑伟章先生身后留下几种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或有待出版,或未及完稿。心血所系,相信不至全归澌灭。我会记得这位前辈,这位真读书人。
郑诚谨识 2022年1月29日
附记:近日接受《中国文化报》书面采访,略谈作为国图读者十年来的感受,遂拟成小文,借机纪念去岁辞世的郑伟章先生。《中国文化报》(2022年1月28日)最终发表的报道稿不乏删节。兹就原稿稍加修订,发布于此。承蒙郑崑女士、赵前先生赐教,谨此致谢。


sonoclock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北京动物园古迹小考 (9人喜欢)
- 成都石室中学与剑桥大学交换书物小考 (14人喜欢)
- 《历史学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油印刊物(1956-1957) (3人喜欢)
-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西文版)目录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