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流放的老国王》更好地理解年迈的父母
这本书讲的是作者父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经历。从一开始对父亲行为的不理解,到最后给予父亲感人至深的陪伴。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方式照顾老年痴呆患者。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该如何对待年迈的父母。
因为这场患病的经历,作者有机会了解父亲完整的一生,从而真正理解了父亲。带着爱与愧疚,他完全接纳,并用心理解父亲的异常行为,父子关系变得前所未有地亲密。然而此刻,父亲已无法辨别眼前人。有种宿命的无奈。
面对老年痴呆者奇怪的行为和错乱的语言,如:与电视里的人对话,穿错衣服,忘记刚刚说过的话,甚至忘记吃饭的动作…常人经常以一句“疯子”盖棺定论,能做的也仅是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而作者,细心地观察、思量父亲的言行,他试图进入他的世界,从情绪、感受上给予父亲深深的抚慰。

【作者说:父亲已经无法通过到达我这里的桥梁,那么我就必须到他那儿去】
被这句话深深地触动!
随着我们长大,父母变老,我们都有过那种“父母无法到达我们这里”的感觉。觉得他们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根本不理解我。
然而从我们出生到长大,父母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通过桥梁到达我们这里。从哇哇的哭声中听出是饿了还是拉了;从咿呀学语中,知道我们要吃还是喝;读书学习,试图理解青春叛逆的大脑…他们一直在努力走向我们,直到再也跟不上了。而此刻,不正是我们应该走向他们的时候,牵起手陪他们走上一段路。正如我们常说的: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陪父母变老。

【我们对父母所知甚少】
陪伴父亲的过程,除了要应对异常的行为,错乱的语言,他还发现父亲会出现幻觉,比如:大喊,开枪了,找掩蔽的地方!或担忧地问:“谁去放那些人走呢?
他知道父亲当过兵。在收拾物品中发现父亲详细记录了战后返家路途的艰难遭遇,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他开始理解了为什么记忆中的父亲很珍惜在家的时光,从来不出远门,他再也不想离开家。
生病后,偶尔父亲出现幻觉,就吵着:要回家。大概是在秩序错乱后,那些内心最深的恐惧会首先浮出水面。
作者也从亲朋好友、父亲的同事口中了解到活生生的父亲。书中穿插的内容,几乎叙述了父亲完整的一生。
当我们开始认识父母时,他们已经变老,对于他们的人生经历、挫折、愿望、恐惧,我们所知甚少,也从未主动去了解过。

【陪你“回家”】
随着获得越多相关知识,以及与父亲相处越久,作者发现:迎合和认可性的语言,要比追根究底和纠正更能让患者安心。
奥维德在《流放》里写到“家乡是人们听得懂你的话的地方”。大概迎合性的语言,让患者认为自己是在家,感觉到安全。
当父亲吵着要回家时,作者会说:让我看看能为你做点什么;或者:我想过了,我跟你一起走。父亲就满意的笑开了花。或者陪着父亲唱歌,以分散注意力的方式解决不能回家的痛苦。
父亲担忧地问:“谁去放那些人走呢?” 他拉起父亲的手,说:“不用担心我去把他们放走。”
如果父亲把他认作是自己的弟弟,他就以兄弟的口气回应

作者发现,父亲的语言不仅滑稽,还常常带有深意,作为作家自己都未曾想到过这样的表达:
“你和我,我们俩要尽可能地使得另一个的生活愉快舒适,如果我们做不到,那么我们两人中有一个就会什么也捞不着。”
问他过得好不好,他回答道:“没有什么奇迹发生,不过征兆倒是有的。”
“生活就算不出问题,它也并不会更加容易。”
这让我想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疯子与天才的差别在于他们的想法无法得到验证,但也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作家德里达的话,他说:当人们写作的时候,总是在请求原谅。
这句话太敏锐。阅读的过程几次落泪,笔记中似乎全是自我的反省。反省鲜少对父母的陪伴,即使在一起也常有烦躁与不耐心。

都说人老了更像小孩,“老小孩”。最大的区别是,孩子在不断地成长,而老人在不断地失去,失去认知、失去判断、失去生活的能力…我们会充满欣喜地观察新生命的任何一丝进步,却往往疏忽年迈的父母渐渐地退化。
老年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形式。我们都会老去,就像对待新生命充满包容,面对年老的父母也该多些耐心。
新年到了,团聚的时刻,不要只顾庆祝新生命,更要拥抱和陪伴年老的父母。
#Lisa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