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与那些英国记忆
汤加火山爆发。最近我还看新闻说日本的富士山也进入了活跃期。世事无常。我印象中上一次火山爆发新闻是2019年12月9日新西兰奥克兰附近的怀特岛(White Island) 火山爆发,十余人丧生。
我最初有一些去南太平洋岛屿的设想,既然人在新西兰,当然就近旅行。比较吸引我的有三个:斐济,库克群岛和大溪地(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太平洋上的岛屿虽然数不胜数,但许多都特点鲜明,简单追溯便不难发现几个世纪前帝国争霸的痕迹,不论身处哪里,有人就有政治与征服。
举例:澳大利亚,新西兰,汤加,斐济,萨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 这些国家都是英联邦成员,由此得以一窥当时日不落帝国的荣光,或者说,他们的欺压与掠夺。英国的库克船长某种程度上可与哥伦布相媲美,多年孜孜不倦地探索南太平洋,秉持着先到先得的原则(原住民的命名不重要),给许多国家的山川河流命名,新西兰境内有库克山,库克海峡,边上还有个库克群岛。

(一)Islands
我想大部分人对海都有天然好感。我的家乡虽毗邻东海,但正如余华说的那样,靠近海岸的海水一直很黄,要至少乘船40分钟至1小时才能见到湛蓝的海。同是东海,福建的海岸风光就比浙江优越许多。我第一个想要去的国外的岛国是马尔代夫。当时受一本言情小说影响,觉得那边遥远而浪漫。那是刚好2012末日预言甚嚣尘上,有一阵子新闻里写因为海平面上升,威尼斯,马尔代夫等城市或国家在几年内就会消失。他们都没有消失。目前能查到的,只有图瓦卢几乎举国迁移。这个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过。用鲁迅的话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要爱具体的人。
国人对于海岛游的热情在前些年是肉眼可见的。国内的三亚,东南亚的新马泰,印尼的巴厘岛,菲律宾的长滩岛,以及“更高档”的遥远的蜜月圣地,马尔代夫,大溪地。帕劳就在印尼旁边,是几个蜜月圣地里条件相对差的,也最早出了一条挺不人性但挺利于自然的政策:不能涂防晒在海里游泳。斐济对中国免签,大溪地因高更而出名。库克群岛则冷门一点也远一点,我总觉得库克群岛处在咆哮西风带上,凄风苦雨的。事实是这个小岛国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二)Jane Goodall
《珍·古道尔》是一部杰出的纪录片。
我与纪录片一向是井水不犯河水,即使是在《地球脉动》,《美丽中国》和《舌尖》大火时,我也没有将注意力放到这块。然而它打动了我。会去看她是因为我对古道尔博士的天然好感,就像我喜欢RBG那样。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丰富的她。我之前一直以为她单身,大概是觉得与黑猩猩相伴是个苦差事,总是在深山老林,杳无人烟。她年轻时的美貌确实有震撼到我,是那种纯粹的不加修饰的美,她现在也依然优雅。而这更显得她的热爱诚挚而独特,如果她留在英国,大致会过得幸福美满,但她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随之而来的爱情也那么美丽动人。雨果是后来被派来记录黑猩猩行为研究的摄影师,他们在贡贝相爱,生子。然而,雨果有他的追求,他的热爱在塞伦盖蒂,珍也有,珍的热爱就是和黑猩猩在一起。他们最终分开,但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除了这些,片中最重要的主角自然是黑猩猩一家。灵性与野性并存的他们,也让人移不开目光。
结束这部之后,我想让自己在热爱自然的情绪里多呆一会儿,于是打开了《南太平洋》。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没有选择近些年大火的其他地球纪录片的原因无非是这部十多年前的纪录片是卷福配音的。作为英专生,英国演员的作品和莎士比亚一样,都在我们的阅读与观赏清单上。恰好我上大学时《神探夏洛克》风靡世界,我便对这个长着马脸的大龄男演员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为此,我追了他许多作品,《梵高传》、《霍金传》,《模仿游戏》,包括只是配音的《霍比特人》... 他后来也加入了漫威,感觉《奇异博士》口碑也还行,但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那些年,好一些英国演员定义了英式风格的表演。

(三)Asia - Pacific
当我们在讨论世界的时候,我们口中的世界涵盖什么呢?以图书和影视剧为例,欧美是主流,但美是清清楚楚的美国,欧里面恐怕也只有几个国家被我们看见了。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看见的能数出来的,十之二三罢了。
事实上有自己核心文化的民族和国家并不多,除了众所周知的四大文明古国,英法德算是文化底蕴较深厚的了。刚刚读完的《失落的卫星》里,中亚的那些斯坦国,还在为自己的国家定义一个起源而努力,因为之前的那个身份被放弃了。斯拉夫人,突厥人,哥萨克人(生活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游牧民族),好几个国家里还有许多飞地,于是有了生活在塔吉克斯坦的乌兹别克人,有了对俄罗斯扭捏的情绪(毕竟大部分中亚去的都在俄罗斯从事辛苦而低薪的工作)。
无根感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民族,都是非常不利的情绪,因此不难理解有些国家过犹不及地修饰自己的户籍,试图说明祖先们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并不是某某大国的附属。对许多英联邦成员而言,身份认同依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会发现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近十年在中文世界中,澳大利亚似乎很愿意彰显自己的存在感,用一种制造矛盾和摩擦的方式。我不知道这是否与它地处偏远有关。而新西兰,可能确实因为体量小,因此主打的是彰显个人特色,用景色和毛利文化为自己加成。
在之前新西兰的故事里,我还留了一个坑,关于毛利与多元文化这件事,如今时过境迁,那个兴致也淡了许多,何况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亦是非常狭窄的视角。不过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大问题,也需要查阅许多背景知识才能有的放矢。
有些概念是真的眼见为实才会清晰的。于我,在南半球的一年多,“大洋洲”和“亚太”这两个词变得丰富了。大洋洲一共有14个国家和地区。我们都知道的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第三大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剩下的,就是我们喜欢的遥远浪漫 阳光暴晒,住着原住民的湛蓝色大海上的漂浮岛屿。
新西兰在多元文化这一块做的不差,但依然可以从许多生活细节及行业从业人员看到人种的分布。比如像奥克兰这种大城市,超市里收银的可能来自斯里兰卡。有专门的印度社区,北岸是华人聚集地。我最后一份工作接触到了大量的毛利人,也接触到了大量的岛民,其中多来自萨摩亚。来自斐济的不多,皮肤颜色比萨摩亚的更黑了好几个度。他们基本没上过大学,有些可能只读完了初中。多数岛民是懒散的,像极了美国街头的那种混混,但不会那么恶劣,可是他们身上的那种快乐天性很迷人,工作时听着音乐扭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野性而自由。
P.S. 想推荐几首毛利歌曲的,但找寻未果。推荐一首印度尼西亚女歌手Monita Tahelea 的《Hai》,和毛利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毛利风格也不是只有一种),轻轻柔柔的女声很舒服。韵律中带着海岛特有的悠闲感。
Hai 在印尼语里是你好的意思。
沈知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影院兼职窥见城市一角 (1人喜欢)
-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 2024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