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一)乡音真的好奇妙

乡音真的好奇妙,它天生在同化和唤醒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我十分建议将它用在策反和诱供,必定事半功倍。
我1月25日从宁波出发,一路上自然是普通话。晚上18:45到了宜昌,三峡机场也是普通话,提醒大家出示行程卡和绿码。不过这个普通话虽然标准但听起来颇为寡淡,宜昌话本来的那丝亲热滋味没有了。我刚上出租车,报了酒店名字,司机问我走高速还是高速路。我这才反应过来,我怎么能跟出租车师傅讲普通话呢?我立马切换乡音,表明我的身份,让师傅怎么方便怎么来。之后师傅就顺理成章开始追问我的来处归处,还夸我回来的真是时候,明天开始要下大雪,和任何一个家里长辈一样。
我心想“我终于回来了!”
为了第二天一早坐城际大巴,我在车站附近的酒店里住了一晚。师傅把我送到,跟我说“好,到哒,您儿看一哈,48块钱,微信还是支付宝啊?”宜昌话在说“您”的时候会加上一个不自主的“儿”,感觉这也不是儿化音,好像只是为了听起来更亲热。我服了钱,到了酒店,前台又开始说起了普通话,我于是普通话和家乡话揉成一团,很快办完了入住。
第二天一大早,我回到了县城。县城里的话和宜昌的也有区别,更软顿感更少更亲儿(亲热),让你张口说出普通话就觉得不自在。我到的挺早,先去超市给我小外甥买手工的烧卖和我姐要吃的高粱粑粑,然后逛一逛,给自己买了一个焦切(一片片的糖上面洒满了芝麻)。之后准备去给我妈买了一条金项链,金店也是一样,问我给谁带的呀,我说给我妈。阿姨们立刻说,那你还蛮乖(懂事),还晓得给妈带东西。然后就开始给我推荐。我很快买好了,去了一家经常吃的早餐店。
我要了一笼小包子、一碗海带汤,才7块钱。阿姨跟我说,里头有位子,你进克坐。麻利的盛汤,还跟我说,坐上有辣椒,你自己看到加。我坐下来,对面的一张桌子上,两个阿姨还在飞快的包小包子。我一边吃一边看他们包,她们开始跟我聊天。
“包子味道儿怎么样儿啊”
“好七(吃),您儿们这一天要包好多呀?”
“起码上千过(个),有时候还不得止”
“这们多,不过您儿们手法儿好快喔”
“不快点儿不行,前头等到带”
……
吃完饭,我开始从坐公交车回家。一上车,我就觉得旁边这个阿姨很眼熟,很像我某个同学的妈妈,又很像某个小我好几届学弟的妈妈,但我并不认识。按照家里的规矩,看到长辈是一定要喊人(打招呼),可是我不知道该叫大妈二妈还是大婶幺妈。家里的辈分很乱,长得老的人不一定是爷爷。比如我之前说的经常和我爸打牌的那个“爷爷”,按辈分只能喊“大爹”。通常都是我妈提示我们,“这个你要喊大妈”,然后我和我姐就会被控制一样喊:大妈。总之,我还在纠结时,阿姨已经拍着我的肩膀说:
“你是不是**(我爸爸的名字)滴呀?”
“是滴。”
我不想自己被人说不讲礼行(行为举止不合礼仪),只好又说:
“我一上车就看到您儿,但是妈不在,我不晓得哪门(怎么)喊人。”
“那你肯定认不到(不认识)我,你妈她们晓得。”
然后阿姨开始转过去和她旁边的婆婆解释,我是谁家的,和谁谁谁是一命(同年同岁)的。
接下来我经历了进村前的第一次盘查,工作地点、工作、工资、恋爱、婚否等等。我很讲礼行的一一化解,阿姨不停的给耳朵不好的婆婆转述。不知道是不是我太长时间没回家了,也有可能这只是第一波而已,我竟然没有觉得太烦。
很快我到了家,我妈帮我接了行李,又和阿姨对上眼聊了几句,让她没事来家里日白(聊天)。我小外甥从后面冲上来,一口幼儿普通话冲我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得,这儿还有一个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