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读书法——关于读书的几点心得
先上重点:
第一遍:筛选,摘录
第二遍:分析,消化
第三遍及以上:复习,运用
以下是正文:
青春期时记忆力相当不错,虽然达不到过目不忘,但是对但凡读过的书都能够如数家珍,于是在同龄人圈子里也能落得个“读书多”的名头。想来除了年龄的关系,也到底是因为书读得少的缘故。成年之后,接触的书渐渐多了起来,时间久了,发现很多度过的作品都忘得差不多了,留在头脑里的,就只剩下这本书留给自己的感觉。
知识没有消化,到底是智商的脂肪。而很多学习到的知识没有派上用场,到要用的时候又全然忘记了,也实在没有意义。于是反思了一下,大抵是图书的选择和读书的方法出了问题。为了抵御遗忘,摸索了一段时间,也看了很多教读书方法的书。
正如所有人类做事的方法一样,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大抵没有的。对于个体而言,最好的就是适合。本人读书比较随意,但凡吸引自己一点的书都会拿来翻一翻,读不下去的情况也有很多,用来用去,总结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比较简单的方法。
首先,但凡有一点能吸引到自己的书都拿来翻一翻,可以是主题,可以是作者,甚至可以是装帧,开卷有益嘛。第一遍阅读算是泛读,用最快的速度把一本书过一遍,很多流水账的地方、无感的地方就跳过,有感悟的、觉得有益地方就摘录下来,如果刚好有感而发,就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评价,一遍下来,再写上一两句书评,一本书就算结束了。
读不下去的情况也很多,很多好的作品,也会有自己无法领悟的时候,说明自己暂时跟这本书无缘,就放过自己吧,或许年龄渐长,或待时机成熟,再读方可体会其中妙处。其实很多书在第一次读和第二次读感受是有很大差距的。
90%的书其实这样过一遍就可以了,真正有价值的书才会进入第二遍或是第三遍的阅读。
“读书就和喝葡萄酒一样,如果喝一两杯就发现它平淡无奇,那还有必要喝完一整桶吗?
如果它让你走了很长一段泥泞不堪的路,路上又没有让你耳目一新的亮点,这本书的作者实在是太傻了,放下这样的书吧。教材常常存在问题、不足,当你发现与教材纠缠有困难,你可以玩寻求另一条信息源,不要为教材的事焦头烂额。”
第二遍阅读,就是自己真刀真枪筛选出来的好书了,自己觉得有用好的书或许与大众评价也有出入,所以第一遍的筛选很重要。到了第二遍阅读,就要拿出对这本书的认真态度来了, 这个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读书笔记来监控自己的阅读。
我的读书笔记常常有这几项:
一、书籍的基本信息
包括书籍的名称、作者、主题、简介(用最简短的话叙述整本书的内容: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以及自己的评分,部分书籍还可以写上作者生平,作者是在人生的什么阶段写下这本书的。
二、本书的逻辑框架
看目录,绘制思维导或课程大纲,一边阅读一边总结每篇纲要,补充和修订书籍大纲
梳理一本书的框架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记忆和消化书籍的内容,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也可以直接简化目录,这对消化大部头的书尤有意义。一遍读一遍梳理框架的过程可以梳理重点,肢解细节。
三、这本书给自己的启示
启示可以是自己就书中某一内容或话题的思考与疑问,也可以是这本书教给自己的道理、自己从中学习并准备实践的计划,按照书中的建议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践行。如果高兴的话,还可以写上自己的评价或摘录他人的评价。如果读完以后对这本书的话题实在是感兴趣,就可以找另外相关的书来读一读,从一到多,进入主题阅读。
当然,启示可以写详也可以写略,自己开心就好,如果不知道怎么写可以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当中的灵魂12问,逐一回答下来,对这本书的感悟想必也会上一档次:
这本书是什么类型的书?-书籍分类:理论?实践指导?科幻小说?这本书是基于什么来写的?事实?经验?理论?实验?个人观点?它的主题是什么?这本书具有怎样的运用价值?
根据拟出的大纲,说明这本书的构架方式。他的论述结构是怎样的?以什么作为主要脉络(时间\人物)?作者细说了什么、略写了什么?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构架:在全书最前面写上个人整理的大纲,统合全书(复杂度)。
这本书有哪些要素和关键词?并进行要素分析。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解决哪些问题?你认为他达到目的了吗?为什么?有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未解决?
作者主旨、主张是什么?基本观点是什么?你觉得他的观点有偏颇么?哪里有道理?哪里没有?
他用什么内容来支持他的观点?他是如何论证的?(topic—main idea--detail)用了什么方法、事例来论证他的观点?他的论证充分么?他的假设靠谱么?是否有事实和观点混淆的现象?
基于作者给的论据,你会得出什么样的推断?
这本书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你是否同意或部分同意作者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给出具体的例子和证据。
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观点?哪些是需要记住的?哪些是需要存档的?哪些是可以运用的?
你有什么困惑、问题吗?
评价这本书,从内容上(各方面都分析到位吗?资料充足吗?信度和效度高吗?解决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了吗)、结构上(结构清晰吗?构架方式合理吗?)、逻辑上(前后矛盾吗?缺乏连贯性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编排和编写这本书?
第三遍阅读及以后
复习自己的笔记,同时复盘自己的实践,这个时候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感悟把这本书纳入自己读知识体系的建构中,算是一种再加工。
“吸收进来的知识和思想,无论是看书得来的、听讲来的,都只是零碎模糊,算不得自己的。自己必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才算是自己的了。”
可以参考以下这几种方法:
-将读到的内容为朋友谈说、教授别人,
-用文字系统地写出
-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尽可能多地用图形表达信息,通过形状、图画、字体甚至颜色去打上个人烙印
这个过程可能耗时较长,但是总算是实实在在消化了一本书了。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盲目地再三复习过去的笔记,不要将笔记再抄一遍,笔记可以重新整理,但无需重复。而是应该不断地更新它们并精炼它们。每次复习它们的时候,你都要看出自己能将这些笔记怎样加以简化。
觉得有收获的书可以不定时地读上很多遍,直到自己不想再读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