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022.03|活着
在我压力大的时候,经常被一个问题困住: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而余华给出了近乎于标准答案的解释,他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道理很朴素,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其深意。

翻开《活着》,我认识一个叫做「福贵」的老人,他的人生充满了苦难。
福贵本是地主少爷,日日厮混妓馆、赌坊,后来,他把家里的地产全都输掉了,他爹被他气死,临死前,他爹说:“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 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后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
不久以后,他娘也死了。接着,他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陆陆续续离他而去。生命尽头,唯有一头老牛与福贵作伴,他也给老牛取名叫“福贵”。
故事的最后,福贵对老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余华曾谈到,福贵的故事,最初灵感来自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人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度,经历两类截然不同的苦难,福贵和老黑奴形成了奇妙的共振,他们的生活低到不能再低,惨到不能更惨,就像一句俗语说的那样“绳子专挑细处断”。在旁人看来,他们的生活除了苦难,还是苦难,有什么意义呢?
福贵们不是这样想的。
当他们勤勤恳恳熬过苦难的一生,依旧两手空空、赤贫如洗,但他们还是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值,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想,也许这就是小说最动人的地方吧,正如余华在序言中写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福贵们拼尽全力地活着,并不需要我们可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余华曾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 后来,余华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他内心的愤怒也渐渐平息了,他说:“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在福贵的妻子家珍身上,我找到了这种“高尚”。

家珍是福贵的妻子,她为福贵诞下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死在她前头,女儿凤霞是生孩子死的,儿子有庆是被人抽血抽死的。
话说,那一天,有庆他们学校的校长(同时也是县长老婆)生孩子大出血,全校师生被召集起来献血,别人的血型都不匹配,唯独有庆配对了血型,有庆很高兴自己可以给校长献血。抽着抽着,有庆说“我头晕”,抽血的人对他说“抽血都头晕”,抽到有庆嘴唇都青了,抽血的人还没有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叫来医生一看,心跳已经停了。
县长间接导致了孩子的死亡,福贵本想杀了他,为孩子报仇。没曾想,这位县长竟然是他被国民党征兵期间出生入死的兄弟春生,福贵便不再追究了,只说:“春生,你欠了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给我吧!”可是,家珍没办法原谅这个害死她儿子的人,她那么温顺的人,在春生亲自登门赔礼道歉的时候,把人家轰出了家门,春生把钱塞到福贵身上,家珍见了就骂:“你儿子就值两百块?”
多年后,著名的文化运动爆发,春生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折磨欲上吊自杀,临死前,他向福贵夫妇告别,家珍嘴上不让他进屋,心里却疼他。隔着窗户,家珍对间接害死她儿子的人说:“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福贵这样的人,仅仅是艺术创作吗?不是的!
现实中,同样存在福贵这样的人,他们在挣扎中生存,保有尊严地活着。
《谭谈交通》某期节目,有一个男人驾着一辆车,车上的柴堆得像山一样高,小山似的柴上坐着另一个男人,还有一条狗,优哉游哉地在街上晃荡。

谭警官拦住了他的车,告诉他,你这样很危险的,万一出了什么事,家里人会担心你的。那个男人缓缓道出自己的身世,原来,他的爸爸、妈妈、老婆、孩子,陆陆续续都死了,现在仅剩下车上的傻瓜弟弟和黄狗,与自己相依为命。
谭警官不解,“你这情况,放谁身上,谁都觉得特别痛苦,但我刚才见你,好像特别开心,又是为什么?”那个男人答道:“往前看,不要想那些,不要想那些。”

某种程度上说,这本小说治愈了我的意义焦虑:
与其愤世嫉俗地活着,不如拼尽全力过好这一生,过不好,倒也没有关系,一辈子那么长总有值得铭记的东西。当然,新的焦虑还是会出现的,我还是会陷入彷徨。
但福贵们教会我,如何在挫折之中磨砺自己的内心。
谢谢你,福贵。谢谢你,教我向前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