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起源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最早的以物易物实在太不方便了,比如说,村子里张三擅长种地,家里有多余大大米;李四擅长捕鱼,家里有多余的海鱼。这时张三可以用两碗大米换一条海鱼尝个鲜。王五家是卖水果的,张三想吃水果可以用大米去换,可万一王五家里大米已经很多了,他就想吃点海鱼,那张三还得先找李四去换点海鱼才行。所以说为了方便大家资源交换,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中间交换物就必然会产生,可以是贝壳,可以是布匹,可以是贵金属,只要是大家能达成共识,都能接受的东西就成。
而一个合适的等价物,为了能更好的以物易物,至少得具备以下特征:
- 作为交换媒介使用便利
- 可以简单用来衡量价值
- 货币本身能够保值
- 货币可以流动
首先,这个媒介应该具备一定的便利性,方便大家携带和使用。你不可能搞个几百斤重的石头当等价物,不然东西没买到,人先累死了。
另外能基本的衡量物品的价值。一条鱼到底需要几个贝壳来换?人们需要简单的方法来判断物品的价值,不管是通过数量还是质量。
还有货币本身能够保值,可以存放很长时间。你要是用鲜花,就得赶紧趁鲜花没枯萎之前花出去。
最后这个东西都流动起来,就是大家都认这个东西。你收到这个东西后可以拿着去自由交换你想要的物品。
所以说,任何一种可以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都可成为货币。
除此之外,货币还得具备一些特点,比如有多种单位,有大票也有小票;具备一定的防伪性,不是谁都能自己偷偷造一堆货币出来;还得具备一定的稀缺性,不能说路边捡个石头就当货币使。
故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由于金银的这些物理特性,比如体积小,易携带,易分割,易储存,还有一定的稀缺性,所以东西方古代都不约而同的将金银当做货币。
从本质上来说,黄金也好,白银也罢,它们本身是没有内在价值的,或者实用价值不大。在古代黄金最大的实用价值就是用来打造首饰了。我们之所以认为它们值钱,是应为我们可以用它们来换取其他的东西,这些黄金白银的价值就取决于它们能换来的物品的价值。
因此钱(货币)、财(财富)其实是不一样的,钱只是衡量财的一种单位而已。
而钱作为单位可以多种多样,因此同一笔财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货币单位来表示。比如一台iphone13,我们可以说大约1500美金,或者大约10000人民币。
由于货币不是财富本身,所以钱作为单位是可以变化的。战国时期的名著《管子》里就说:“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也就是说,如果钱很值钱,那么相比之下,货物就不值钱;如果钱不值钱,那么货物就显得很值钱。而货币本身是否值钱,全在供应,即钱数量的多少。
因此,一个国家的货币,其实是用来测量一个国家财富总量的工具。如果政府发行的货币量远远大于社会财富的总和,那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一个国家如果东西多,而且值得信任,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价值就高;如果一个国家一贫如洗或者不可信赖,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价值就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