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在朋友推荐之前就看到过,当时看到书名以为是本鸡汤书,就没在意。直到听到身边多个朋友提到这本书名,才觉得应该读一读,尤其是有位工作中的前辈推荐后,更觉得应该读一读。
我觉得我们有一种莫名的认知,在原生家庭不好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会有性格上的缺陷,因此很多长大后性格上有缺陷导致工作不顺利或者生活不顺利的人,会归因于原生家庭,父母教育。不可否认,我之前也有过这种想法,但是比较幸运的是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意识到过去是改变不了的,我想改变自己身上的某些缺点必须现在就去改变。
上面说的因为原生家庭导致长大后性格缺陷的我们称谓“原因论”,但是这本书中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说法就是我们之所以性格有某种缺陷比如社恐,是因为我们为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陌生环境,面对陌生人群找了一个里有或者借口就是告诉别人我有病(社恐病),我们社恐的目的是不让自己出去。这样在社交过程中自己犯了错就大概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因为他有病,所以没关系),这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目的论”
书中的很多话都有击中我,比如关于自卑的这段“自卑感的问题是我如何看待这种自己以及赋予他什么样的价值。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也就是说,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与他人的比较、自己赋予自己的意义,带来了自卑感”。归期原因,自卑感来源于你与他人的比较。
“人都处于追求卓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种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位置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而越自负的人越自卑,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得优越感之中。健全得自卑感不是来源于与别人得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另一个击中我的点就是”课题分离“,我们时常会因为分不清是谁的课题,而背负本属于别人的罪恶感或者内疚感,《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说: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式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而实际上。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最后一点就是”共同体感受“,要有利他主义精神。
我们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别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阿德勒心里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这本书对应当前生活或者工作不顺利,或者原生家庭不幸福感到自卑的朋友们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