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档案 | 在短暂与无常中感受丰盛与虚无
周末参加了一场朋友聚会,席间有一搭无一搭地聊起了很多话题,童年、恋爱、伴侣、工作、死亡,还有爱,这些话题唤醒了我的很多童年记忆,还有对现在生活的思考。因为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打算记下来。
01 从圆心出发,奔向更大的世界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开始觉得树的年轮,或者说俄罗斯套娃,可以很好地形容我的成长过程,因为这一路走来,好像就是在从一个圆心出发,不断地突破每一个圈,来到一个更大的圈。
我现在都非常清晰地记得,4岁以前,有一天上午,母亲在家里忙活,我在窗台下的台子上玩耍,自己骑在了一台压面机上,想象那是一辆小车,我在家里复古笔记本的彩色插页见过的那种儿童小车,想象着自己可以骑着它离开家乡,去到外面,去到未来,那个时候,我对外面与未来都一无所知,却充满想象。那种想象常常让我忘记时间,好像仅仅是等待母亲做一顿饭的时间,就好像过了漫长的一天。
我还记得在另一些时刻,也是在小学之前,父母带我去野外收割,大人在地里忙活,我自己钻进了山谷,想象一直往深处走,或许就可以抵达一个新世界,或是自己跑到某个土堆上,骑在一个像马背的小山头上,也是想象出走,想象未来。
那种对外面和未来的憧憬,可以很好地体现在两个动作中,一个是奔跑,一个是骑车。
如今想起来,在30岁之前,我的生命好像就是在奔跑中度过的,我喜欢这个动作,因为它非常形象地展现了我的生命状态,是奋力的、飞扬的。
或许是为了获得更快的速度,或者是更自由的状态,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自行车,在人还没有自行车高的时候。母亲到现在也经常提起,那时候每天放学,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我都会非常忘我的练习自行车,小小的人儿,在那里摇摇晃晃,一会儿跌到土堆,一会儿跌到柴堆,就是在这么子一股执着的劲头里,不但很快学会了骑二八自行车,还学会了上大梁,接着开始放单把,放双把,蹲在车座上,站在车座上,恨不能倒着骑。
我用父母结婚时买的飞鸽自行车学会了骑车,经常在山野之间飞驰,在乡下被一排排杨树守卫的大路上飞驰,但那时一直向往一辆自己的自行车,也经常羡慕地借来同学们的自行车过瘾,后来直到大三时开始买了自己的第一辆山地车,参加工作后又很快为自己买了一台更好的,从此就一直骑车通勤,所以自行车成了我拓展世界的重要工具。
而且更加形象的是,无论是从初一就去县城读书,还是在不断的求学过程中,依次来到市里,出了省,来到北京,都是在不断地突围。
然而在现阶段,我慢慢意识到,这种突围不只是外在世界的,也是内心的,所以如今我依然对不断地来到新世界充满兴趣,比如总想出国看看,去不曾去过的地方看看,同时也很在乎内心的敞开,希望每天有新鲜的东西进来,能不停地求知、探索。

02 害怕死亡,让生命更加自觉
大约在快30岁的时候,我突然特别害怕死亡,起因是听说一个附近的女孩突然离世,才不到30岁。听到这个信息的当晚,我几乎不敢睡去,害怕再也醒不来。加之不时会听得天灾或人祸,总觉得生命太过脆弱、无常,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与这种恐惧相处。
如今想来,早一点思考死亡,其实也是好事。
一方面,我开始珍视过往的记忆,在继考上研究生集中回忆、整理了整个童年与青少年时代的成长档案之后,又开始整理整个20代的档案,是那些日记、笔记、创作、照片、声音、物件和故事,存档了整个20代的生命状态,也在整理的过程,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
另一方面,我开始珍视自己的家乡与父母,于是一次次地向后看,不断地返回圆点,以长大了的视点重新打量家乡与父母,也通过重新认识我出生的世界、成长的家庭,来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们的关系。 这里摘引一段2021年7月24日黄昏的笔记,记录这种回归带来的发现:
家乡融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融在湛蓝的天空和流转的云朵里,在这里,放眼望去都是绿色,人自然也融在其中,天空和大地一体,人也一体。
坐在车上都能闻到青草香,比任何香水、香薰都沁人心脾,舒舒服服,让人一秒钟进入童年。即便是正午,也有凉爽的微风,让夏天变得特别友好,像个悠长假期。
最喜欢清晨和黄昏,安静极了,除了窗外婉转而灵巧的燕子呢喃,屋内嘀嗒的钟表,一切都静默无声,仿佛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整个人沉浸在漫长的时间海洋,无边无际,可以发呆,也可以专心地做点事情,比如擦洗风扇,整理衣柜。只有天边流转的光影,以及偶尔传来窗外的风声,燕子飞起的声音,或是家里母亲、奶奶做家务的窸窣声,让你从物我一体的美妙中醒来,意识到环境的丰富。
这一刻突然在想,像她们这样安安静静度过一生,一辈子守着家,让家里人随时可以回来,吃上家的饭菜,有安稳的睡眠,也挺好的。没有哪种人生就比另一种更高级,都是人在环境中的选择。
门前有两棵小树,再往里走是母亲的菜园,奶奶也有自己的菜园,种上香菜、韭菜、小葱、生菜、黄瓜、茄子等,于是每日的饮食也都来自新鲜的菜园,绿油油,脆生生,真健康。菜园旁也会长各种野草,土地里爬着蚂蚁,有一个又一个的蚂蚁窝,菜园的上空则飞舞着蝴蝶和蜜蜂,各有各的自由。
正午时分院子里总会晒很多水,供人洗衣服、洗菜、洗脸,水暖暖的,很温顺。傍晚时分,则可以拿着水管给菜园浇水,浇完水出去在田间散步,或是骑着小摩托到处游玩,聆听黄昏时分丰盛的声音:小孩玩耍、小羊和大羊咩咩、犬吠、驴叫、拖拉机,等等。只要用心去听,可真是生动活泼。
有不少在街头巷口坐了一下午的老人开始拿着小板凳拄着拐杖回家吃饭,也有妈妈出来呼唤孩子回家吃饭,还有一些大人孩子端着饭碗到巷口吃饭。
等我回家,往往天色已暗,彩霞也落下去了,开了院子大门,昏暗中看到远处亮着的窗户里父亲坐在那里,母亲正在进进出出做饭,远远看去,就像一段胶片,又像一卷画卷。
天气好的时候母亲喜欢在院子里吃饭,一桌三椅,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特别凉快。每次回来,母亲和奶奶也都变着法子做好吃的,都是当地的特色,也都是童年的心头好。
这几天月亮很圆,每天晚餐时分从东边升起,爬墙墙头,照在院子里,也照在窗户里。若是夜里醒来,则看见月亮已经悄悄转到了正南,和一颗很亮的星星遥遥相望,远远地照耀着窗内熟睡的人们,让你相信黑夜有神,有灵性。
更加重要的是,我开始以一颗珍惜的心去度过每一天,珍惜现在的生活,也珍惜现在的工作,珍惜每次以工作的名义对话(录节目)或聚会(开课,组织活动)的时间,也珍惜在时间里遇到的人、事、物,甚至对那些相逢、对话、相处、创作、重逢所发生的场都是留恋的、多情的。 这种珍惜之心,也让我不再总是依赖身体的移动来探索世界,而是主动选择在固定的工作场所与居住场所之间,享受一种更规律的生活,拥抱那些更长久的关系,然后感受一年四季和每个日夜的细微变化,以一种漫步悠游的状态,而不再是奔跑或飞驰。也在试图通过这一点点固定与规律,感受生命无常与短暂中的丰盛与美好。

03 不求成功,但求境界
工作与生活当然还是会遇到很多困境、烦恼,有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的其实时时冲击着你的价值观。
最近我突然开始反思天主教教义中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也反思佛法中的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慢慢意识到人性的弱点,是这些弱点,常常让我们走向人生的悲剧。所以也会常常自省,以更省思的方式调整自己的生活。
于是再次想起那个年轮的形状,想着,若是能后退一步,站在更大的环去看里面的环,痛苦便不再那么深了,而是可以想象站在生命的终点,甚至站在死后的世界去看现在正经历的一切,或许真正重要的东西就会不一样,人也会更加开阔。
同样,这个年轮的形状又像是我们的心,随着人与事的历练,心也在成长,当心越宽广,便越包容,或许也意味着境界的变化,就像任长箴老师在课上讲过的,不论成功,而讲境界。
这个年轮的形状也常常让我想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的存在,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哪怕仅仅是很小的一件事,或许也会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一样,激荡起无限扩散的涟漪,你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就像我们大概不会知道,自己丢弃的一个塑料袋会去往多幽深的海底,也不会知道,一种缺乏善意的言行,会对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
但若是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去看,看见时间的力量,也看见蝴蝶效应,就会更加自觉地停止恶的因,种下善的行。非但会更加自觉地对待他人,也会更加内省地对待生活中的物品。
然而当我与另一位朋友讨论这些的时候,她总是更加宽容地说,谁都没活过,都是第一次。

04 这就是爱
昨天聚会快结束的时候,朋友问我,你的心里有没有人来过。我告诉她,不但有,而且有很多人,他们来过,大都不曾离开。
这些人都是我生命中的有缘人,有人做了我的朋友,有人做了我的老师,也有人是我的亲人;有人有过美好的回忆,有人有过情感的羁绊,也有人只是淡淡的欣赏;有人离别后就没再相见,有人在不断的重逢中珍视,还有人从未相见却充满了理解。
我似乎从特别小的时候,就特别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还有那些多情与留恋。我现在都记得,在自己4岁之前,邻居家有个比我大很多的哥哥对我很好,后来因为一些家庭的变故,他们一家搬走了,所以我其实并不能记得住他的样子,只是不时听父母提起他们一家,提起他和姐姐的名字,还说我那时候晚上不想回家想住到人家家。
后来大约是我大学的时候,某日回家,听母亲说,这个哥哥去了一趟我们家,还问起了我,后来看了我的照片,喝了杯热水,就离开了。至今,我依然不记得他的样子,但这样的故事却会深深地打动我,让我看到哪怕是一个孩子,在被时间冲散之后对另一个孩子的一点留恋。
我也曾记得,初中的时候,父母因为善待进院收羊的叔叔,邀请他进家喝口热水,吃口热饭,时隔多年,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叔叔载着老婆专程去了一趟我们家,一边致谢,一边带了很多礼物。 我向朋友描述那些有缘人在我心里的样子:老家有个很好的动词,叫含着,我总是用心含着他们,尊重、欣赏、信任、理解、关心、在乎,甚至宽容。
我常常多情地去看他们的生命状态,看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自己与世界的方式,所有这些,可能都意味着他们要在自己的人生里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得到与失去,或许他们也曾两难,不知所措,但正是每一次价值观的冲撞,每一次的选择,构成了他们的人生。是这种看见,引发了精神上的交流,让我仿佛听见回声,又像那个年轮的形状。
朋友说,这就是爱啊!爱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舍得轻易说出,但心里常常涌动着一些什么,温暖的、柔软的、自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