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想必修课-笔记(二)
10.1.1
休谟对先验理性主义的挑战。休谟追问理性的先验本性是否真实。
提出了两个难题,一,因果关系客观存在他不反对,但是它是必然的吗?(为什么B一定是A的结果呢?)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总是要不断的向我们揭示自然状态的因果关系。比如医生寻找病因。
如果因果关系有必然性,休谟说理性应该能发现它。比如在几何学的领域里,可以寻找到这种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一个数学概念可以必然的推出另一个概念。从直线线段概念里面必然推出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概念。
休谟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能从太阳照射这件事中,理性的分析出石头变热这个结果,所以太阳晒热了石头只是一条信念而已:以往向来如此。
于是休谟开始得出这样的结论了:
我们通常认为有必然性的因果关系,是人性的一种信念而已。(未来必定符合过去的信念)
原来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居然建立在心理联想律的基础上。
牛顿物理学固然获得了凯旋般的胜利,但是物理学的整个基础延续只是我们的信念而已,在联想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信念。物理学的整个基础不是理性,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0.1.2休谟难题二:价值理性的可能性问题(本节课很有价值)
休谟问:how to derive Ought from Is?(如何可能从存在中推出应当?)“应当”牵涉到价值,所以也有人翻译成“义务”,如何从“存在”中推出“义务”呢?
休谟等于在问,一系列的科学知识,都给出了事实判断,我们从事实判断当中推得出价值判断么?(以经济学为例子)
休谟难题二,它质疑了理性在价值领域中能不能被运用。
发挥出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成立了么?
相对主义的价值观。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10.2.1导论 :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如何回应休谟这两个难题的挑战。
康德最重要的著作是“三大批判”
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
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谈论世界上美和美的经验是如何可能的
第一、第二批判分别回应休谟问题一、休谟问题二。
纯粹理性当中,不包含任何感觉材料。
有这样的理性存在者吗?有的,比如人格。被称为人格的东西,没有任何感性材料,它只能通过理性被把握到。
所以按照康德哲学,私有财产的关系是人格占有外物,占有外物的关系。
10.2.2康德的回应一(上)
康德回应休谟难题一,他对问题的提法,并没有问“是否可能”,而是“如何可能”,问这经验是如何可能的。
太阳照射,你知觉到了,这是一种知觉状态,石头有冷变热,也是一种知觉状态,这不叫经验,这叫知觉状态。但当你说了“太阳晒热了石头”,你就说了一条经验了。这个动词里隐藏了一个东西,把先前的知觉状态“太阳照射”看成是后来知觉状态“石头变热”的原因,这个因果关系并非感官报告给你,这个因果关系来自哪里?
休谟认为是心理联想。
康德说不,这是思维的形式,理性思维固有的形式。它不在心理学讨论范围内,它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逻辑学讨论什么?思维的形式和思维的逻辑。
理性用其中一种“因果范畴”的形式,把先后两种知觉状态连成一条经验。
因果范畴里面没有感觉材料,它只是理性思维自身固有的形式,康德称为“先天形式”。
于是一件事被说出来了,一切经验都是被构造出来的。构造出经验的那个形式理性自身具备。
水结成冰的例子,水与冰的两种知觉状态,是理性用一种“实体范畴”的形式,连接起来了。
实体范畴:在变化中总有保持自身不变的东西。这实体你是看不到,摸不到,是你自己思维的形式。
10.2.3.康德的回应一(下)
讨论社会经验。
10.2.4康德的回应二实践理性批判(上)
第二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来回应休谟问题二。
西方哲学中实践的概念,是建构人与人的关系的活动。
康德说理性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首先是做成经验,然后做成科学知识,这叫理性的理论用法;一种是用来构建人与人的关系,这叫理性的实践用法。
既然人格是理性所把握的对象,人格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真正的社会关系。同样是被理性建构的。
孟子中小孩掉进井里的例子。第三种动机,是出于理性的考虑。“当初你见死不救,你的行为等于告诉全世界的人,人人都可以见死不救,现在你掉到井里,你一定希望人家来救你,所以你会导致理性上的自相矛盾。”
理性必须排除矛盾,看看哪一种行为具有普遍立法的意义。
10.2.5康德对休谟难题二的回应(下)
理性只要保证自己的不矛盾性。就能够知道在什么时候我们该怎么做事情。
康德认为自杀是不道德的。你拿一个本属于生命的力量,来否定生命自身,矛盾,理性上通不过,所以是不道德的。
第二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回答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自由如何可能?
康德用理性来论证,康德问你们承不承认人类社会有道德现象?我们说必须承认,道德现象比如,我此刻饿的要死,眼前有一块肉,但它不是我的,我坚决不吃,这属于我这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它来自我的一种能力,中断在我身上起作用的生物学规律,这种能力它超越自然,叫自由(康德称这种力量为自由意志)。
于是康德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说,道德是自由的认识理由。第二句话说,自由是道德的存在理由。
当一个人做出道德义举时,他可以杀身成仁,既然有这样的道德现象,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自由。所以道德是自由的认识理由。
第二句话,自由是道德的存在理由,因为人有自由才会有道德。
10.2.6康德的回应二:三条绝对命令
理性关于人类的社会行为,包含了三条绝对命令。
我们有许多行为是相对命令的结果。比方说趋利避害。要避免某种不利的结果,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比如要考取某个大学,必须把成绩提到什么程度,于是去努力,这是在相对命令之下的行为,不构成这个行为的道德价值。
绝对命令第一条:
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总要使你的行为同时具有普遍立法的意义。比方“借钱不还”不具备普遍立法的意义。
绝对命令第二条: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要让你的意志服从理性的统帅。我们的意志许多时候是被欲望驱使的。
被欲望驱使的意志是不自由的意志。
绝对命令第三条:
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始终要把每一个人(包括你自己)当作目的本身,而不是当作工具和手段。
绝对命令三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人是目的。
绝对命令三根功利主义道德观相对立。
功利主义道德观,边沁说善就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把道德价值还原为多数人的更多的利益,这叫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在这种道德观下,少数人就称为工具,手段了,康德说这是不行的。
功利主义道德观,三人患病的例子。火车的例子。少数人被牺牲的有前提的是什么?这少数人也本在此困境之中。
第二大批判回应休谟难题二,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实践理性使自由成为可能;第一批判对休谟的回应概括为一句话:纯粹理性使经验成为可能。
11.1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上)
黑格尔认为,康德只是在理性的形式自身中确认了这个世界的善的可能性,其实他还只是停留在“应当”的范围内。黑格尔认为康德是理性的主观性,黑格尔认为我们应当正视现实的历史。
绝对命令只是提出了“应然”,但它回避了“实然”。应然是应当如此,实然是实际如此。
康德对理性的分析和讨论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但是与欧洲社会历史的现实距离遥远。
黑格尔盛赞笛卡尔,笛卡尔让哲学重新回到它的基础上来——这个基础就是主体性的原则。但主体性的原则在现实的展开中却变成主观性,变成一种理性的、应当的表达。黑格尔认为对理性的讨论还得进一步深化。
黑格尔发现现实的社会事件在历史过程中充满了冲突、对抗、矛盾、对立,他认为理性也应当能够解释和说明这些对抗的根源、矛盾的根源,也在理性自身中。
康德是先验的逻辑,黑格尔提出了辩证逻辑,他用辩证法来说明人类社会的争斗、对抗,说明革命。
辩证法就是关于革命的逻辑。革命也是有逻辑的,逻辑就是理性自身的本性,而理性自身是有自我矛盾的,并且能够把矛盾加以克服,这一套逻辑就叫辩证法。
每一次进步都不是线性的积累。
11.2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下)
革命就是范式转换。比如说每一种学说、理论,它都有一个中心范式,根据这个中心范式,来解释它所研究的对象。比如物理学,爱因斯坦发动的物理学革命。
为什么范式转换一定就意味着进步呢?比如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没有简单地否定牛顿物理学,而是把牛顿物理学包含到他的相对论物理学里面,使得牛顿牛顿物理学成为相对论物理学的一个special case,叫特例。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物理学领域中的革命是这样一种范式的转换,后面的范式使得前面的范式成为特例,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这样革命带来的。
11.3黑格尔:历史就是在不断进步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革命的过程,科学自身的进展也是革命的过程,每一次革命带来了真实的进步。(此段话未完成)
11.4唯有革命带来事物的发展
我们再度申明一下什么是辩证法——革命的逻辑。
人生也是一场又一场革命,而革命就是范式转换,你要成功地经历过这场革命,你才能走下一步人生。
以爱情为例子。从爱到恩爱,爱情为恩爱的一个spical case。
11.5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老子:反者道之动,意思是天下的事物,都是自己走向自己的反面。
事物都是自我否定的,爱情发展到越是高潮的地方,它越是要求否定自己,把自己否定为婚姻,这是一种逻辑,革命的逻辑,西方哲学称之为辩证法。
比如资本主义是自我否定的,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积累出社会主义的因素。所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不是从资本主义的外部给出一个比资本主义更理想的社会来否定资本主义。所以,社会的进步每一次都是革命带来的。
黑格尔在辩证逻辑的基础上,给出了他的历史哲学。
人类的历史,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是理性发展自己的辩证逻辑的过程。
人类告别动物界的那一刻,就是精神的种子成立了。这个精神的种子就是理性的自我认识。人类的历史就是种子里边本已包含的东西的逐步展开。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来了,我们不再把历史看作是一大堆偶然事件的堆积。历史的展开的过程有种内在的必然性。
11.6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
在历史哲学的展开中,黑格尔说我们不要害怕冲突,历史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就是通过冲突和克服冲突来实现的进步。
11.7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下)
人类历史为什么是一个进步的系列呢?因为是历史的理性逐次展开自己,后面一个环节一定把前面包含在自身中的,再后面一个环节又把前面几个环节也包含在自身中,这叫进步(progress)。而这个进步是通过争斗实现的,这叫“辩证理性”,保证历史进步。
黑格尔说过: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逐步进展的历史——就逐步展开,人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自由。
康德论证了人类社会的自由的可能性,而黑格尔论证了人类社会自由的现实性,这个现实性来自历史理性不断展开自己的丰富内容。
理性躲在背后,驱动人类的热情和野心在历史舞台上争斗,然后实现自己,这叫理性的狡计。
黑格尔用他的历史哲学给当时的欧洲资产阶级社会注入了无限进步的乐观主义。
但是让黑格尔哲学遇到困境的是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自相残杀,但它们没有任何为真理开辟道路的意义。我们将在本课程的第三部分,说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