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品牌2种建筑类图书招募译者
【招募已结束】1. 与建筑遗产共生:日本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暂定)
内容介绍
包括法隆寺和姬路城在内,日本有很多历史建筑被指定为世界遗产。事实上直到近代,这些建筑才“被发现”了它们的价值和魅力。 作者通过大量事例(多次改建的法隆寺,用混凝土建造的名古屋城天守阁、近代建筑遗产东京站、完全重建的首里城),讲述了明治时代以来,人们逐渐发现并开始保护各类建筑遗产的过程。 在修理、保存这些建筑物的过程中,应当修理到什么样的程度,怎样才能更好地保存建筑的风貌,已经彻底损毁的建筑是否还有重建的必要,维护一般近代建筑的资金从哪里来……这些问题都在书中进行了探讨。 除了叙述大众熟悉的世界遗产建筑保护案例之外,作者还重点介绍了日本的近代建筑和一部分古迹是如何与居住者共存,继续发挥本来作用并构成新一代文化资源的。
2. 中式建筑的边界:两千年的延续性(暂定)
内容介绍
过去两千多年间,大量中式建筑拔地而起,台基高筑,立以支柱,盖以陶瓦。那些不太瞩目的特征,譬如连接柱与梁的枋式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然而,这些共同特征的点睛之笔还在于它们的普及性。无论是寺庙、道观、儒家建筑、伊斯兰建筑,还是普通住宅、葬礼场所、庭园,抑或是日本、朝鲜半岛、蒙古及世界各地,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那么,中式建筑是如何在悠久的历史中保持这种一致性,甚至能使其超越国界呢? 在本书中,夏南悉深度剖析了中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从帝国时代到18世纪的全球传播与变迁。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无论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如何发生改变,中式建筑的部分设计及建造原则都得到了延续与保存。 与极易腐烂的木材相比,石头可谓是永久性的建筑材料。然而,尽管古代中国的建筑师们早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就掌握了建造砖结构的技术,却从未放弃使用木材。世界各地的中式建筑之所以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是因为它往往出于匿名工匠之手。中式建筑的四周往往都筑有墙垣,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隐私,又将神圣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的世俗予以分隔。因此,任由时光变迁,世界各地的中式建筑往往都采用方正的构造样式。 那么,中式建筑又是如何跨越时空,巧妙地保留了那些令人不禁拍案叫绝的统一特征呢?本书将从权威的角度为您给出通俗易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