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试验-语法
这是新年开始后,新工作开始前两周生活试验的流水账。
卒姆托有一次拒绝了帮Armani在米兰搭建T台的邀约,他说因为那是“我生命中的4年”,他不想把它变成别人眼里的“招财宝”和“可有可无的去处”。
从青春期的时候开始我偶尔会突然有种强烈的感觉,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这里做这件事,我的生活不该仅止于此。
在神经科学的层面上理解这件事,那就是大脑追求平静安全可预测,但是在更长尺度的进化上,长期满足意味着停滞和死亡。可能这说明了为什么我总是在劳于奔命,但这肯定无法说明这些焦虑,恐惧,激情和欲望的感觉,以及冲突的方方面面是如何并总是在一个更高层面上统一,并且我们还总是能时不时感到满足和幸福。
语法是有限的,但是语言是无限的,语言的内容可以这么一直说下去......好的生活建构应该也是这样,足以容纳尽可能多的意义和体验,坚固稳定又能灵活进化,并能一直说下去。
合适的稳固的框架如人的个人边界也如身体的免疫系统。是防御也是武器,容纳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开放框架的试验结果从来没让我喜欢过。独处不等于和自己在一起,花时间真的和自己在一起。需要休息就首先花时间休息。
多巴胺参与的学习过程也许是给与奖励,比如吃一个蛋糕让人幸福;也许是让人有对奖励的渴求而拿走它,就想热恋中的相思或者网瘾,游戏瘾,社交网络或者性瘾戒断。这么说专注和好奇心这类的行为是生活的一种解药,前者让人有机会体会到垃圾食品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后者是因为好奇是一种内在驱力,比起不可靠的恋人,不健康的垃圾食品,氪金的游戏,让我们不依靠外界能自给自足,“反求诸己”。当然恋人,垃圾食品和游戏的快乐也一样快乐,问题只是大脑的结构不能一直让人这么愉快下去。
天生的结构让我们只能理解一些事情,生活的经历帮我们进一步选择了某些理解方式,关于自我存在的认知是一个幻觉,但是,如果这个幻觉不能比物理定律更坚硬,伽利略和屈原就都不会被处死(被自己或别人都好)。而我们走过平地上的30公分和悬崖上的30公分时难度感不应该有任何不同。
有什么信息描述可以代替一个笑话,一首诗,一只曲子,一次晨间散步或夏天游泳的体验?
生活本身大概是这些规则与限制的组合体与情景的相遇,在时间轴顺序上发生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体验。我们还选择一些伙伴,这些伙伴构成了情景的部分,我们选择和他们协同演化。
像泉水一样涌出,像小孩子一样嬉闹;像一只鱼第一次进入一片新的海洋。温暖或者清凉,痛苦和愉快,战栗的电信号通过脊髓传到脑岛......像每一次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