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政府效能与财政
政府效能与财政状况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政府效能差,花钱效率低,经济增长慢,税收自然少,财政自然糟。要改善财政状况,必先提高政府效能。
要提升政府效能,光靠开列一个任务清单,到年底了让各单位写个完成情况汇报、填个表格,是不能够的。工作不能靠文字表格去落实。关键是要解决激励问题,让公仆不敢躺平,否则就要丢饭碗。现在虽然有对公仆的考核,但是有些人根本不关心仕途,考进来就是想拿着“铁饭碗”混吃等死,那么现行的考核制度还是解决不了养懒汉问题。某公曾经曰过:“很多人都把终身任职当做科层制的核心中的核心,起效的关键,但反正从道听途说看,终身任职除了让耍滑偷懒、兴风作浪的混子油条们肆无忌惮、无后顾之忧以外,没什么别的作用。”故此,关于公仆退出机制,已经有很多讨论。
如果说打破公仆“铁饭碗”还需要慎之又慎,那么把政府雇员的饭碗和KPI联系在一起,似乎无需过分顾虑。一般群众可能以为,既然雇员不是铁饭碗,“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情况应该较为少见。然而,以某些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雇员往往是“皇亲国戚”,这些人和基层领导沾亲带故,根本使唤不动,做牛做马的反倒是统招进来的公仆。“皇亲国戚”们即便半年才领一次工资也乐意赖着不走,反正在单位里混吃等死又是一天,怎么都是赚的。
“皇亲国戚”们白嫖的工资也许占不到财政收入的大头,把这些人全炒了,好像也省不了几个钱,实则不然,须知有“机会成本”。把他们占的茅坑腾出来,把白给的“零花钱”省下来,招一帮真正做事的人,提高政府效能,解决财政困难才会有戏。
笔者的构思是,将雇员去留、待遇与本地KPI(特别是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挂钩,用考核来逼走蛀虫。雇员考核要提到县市区一级来进行,避免基层裙带关系干扰。腾出笼子以后,以县级为单位,按照公仆招考的流程进行雇员统招,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关系户。政府效能提高了,花钱效率才能提高,经济发展才有后劲,财政问题才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