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8上博 永嘉路
六点半就醒了,一路上都困困的。动车到上海南转一号线到人广下,没几步就走到上博。
时间掐得挺准,预约了十点十五分入场,十点零六到,门口通融也就放进去了。
本来以为周末会很多人,比以前都少,看来疫情还是有影响的。
直奔临展厅,却是比较新的瓷器交流展,东西很多很全,介绍得也很完整。了解了葡萄牙人最初到东南沿海试图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努力和挫败,朝廷对海禁和弛禁的取舍其实一直延续至今吧;看到了各个年代各种款式的外销瓷尤其是克拉克瓷,从早期的以稀为贵到后来进入中产阶层,并因着市面上普通货品的充斥而提出更高的产品需求;只要需求未被满足就会有更多供给,日本中亚荷兰法国葡萄牙都尝试烧制仿造的青花瓷,并在明清易代中国产量不足时有相当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西方艺术品中出现的想象的东方又作为商品需求返回东方,于是中国不仅生产带有西方风味的,甚或带有西方想象中东方风格的瓷器,同时中国、日本、中亚、欧洲的各地又持续互相影响着。总之是从器物史可以读出经济史、文化交流史,当然也因为瓷器是过于特殊的一种商品了。







而后找到四楼的展厅,这次就是为着下周就要结束的《汉淮传奇》特展才急忙忙赶过来的。这是个小的临展厅,东西果然不多,但还借展了不少博物馆的藏品,做了很特别的一个专题,是之前几乎没听说过的噩国。以前一直很疑惑为什么湖北的简称是“鄂”而不是“楚”,虽然也知道有一个鄂国(小时候看文物图典有一件鄂国的错金青铜符节),总觉得不是很有存在感。
但噩国的青铜器确实很特别,尤其是兽面纹的眼镜比商周那些更大更突出更写实,然而倒不觉得更狞厉,反而多了些喜感。
借展的两件青铜鼎非常厉害,一件是噩侯驭方记述自己和南征的周王宴饮,进献器物并获得赏赐;另一件更大的字数也更多,是另一位诸侯禹记录了自己讨平驭方叛乱的始末。但最震惊的是一个妈妈带着大概六七岁的小女孩,让她看展品的介绍,再问她两件青铜器分别是谁下令制作的,记录了什么事件,不断地启发引导,还让她读展板上的部分铭文(倒不是金文拓片,是部分章句的摘录),总之很替这个戴着酒瓶底眼镜(应该不是近视的原因吧)的小朋友感到压力,大城市的鸡娃太可怕了!





下到三楼历代绘画馆,上次来隔了很久,许多展品换过了,非常惊喜!开头仍是潦草的佛像,一幅郭熙风格很重的行旅图纨扇,一幅极工丽的虞美人,宋人格物写实的本领实在是太强了。换一边,先来仍旧是伎乐图,再来就厉害了,老长一幅手卷,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前头董香光不仅提了长长的跋还加了一幅小画,好自以为是啊哈哈哈。不过画保存得不太好,本身设色就淡,年代又久远,最要命每隔一段都有一条是完全掉色的,大概有段时间放置的地方进水了?然后就是觉得,可能米家云山的开创性比较重大,但云雾的处理似乎不如后世的画法纯熟,在雾气中直接用淡墨勾勒卷曲的线条,总归好像不那么自然。最后还有三幅宋画的团扇,一只鹌鹑、一朵荷花,比较喜欢树下田边一对水牛母子,十分恬淡清新。



转到元代,起首一幅赵孟頫的山水,纸色暗沉,画也没细看,不算是他的精品吧;一幅唐棣的山水楼阁,有点宋人寒林萧寺的味道;吴镇的这幅不如之前展出的好,还是更喜欢他的山水和竹石。然后就是倪云林,爱死了的倪云林!(黄子久当然也好的,平常看不到呀!)虽然通常能见到的倪瓒风格似乎过于单一,几乎没有变化的布局,无非是那几个元素的组合,但就是看不厌啊!整体的空间营造舒朗开阔,细部的山石树木用笔潇洒,但推敲起来质地肌理又细腻精准,真是百读不厌。作为门外汉是讲不出太专业的理论的,只能说看倪瓒的作品是最舒服最畅快的读画体验。而后还有几幅山水,没记下;另有几幅人物,大幅罗汉像很存古的样子,张渥的《九歌图》翰墨荟萃之后也展过一两次,白描的神仙卷是第一次见到,不过三三两两的神仙隐士站着聊天,不如搜山一类的题材生动。



可能是几方面的原因,上博展出的明清画家一大半都是长三角的,其中苏州又是无可置疑的第一。大概苏南浙北(及周边的淮扬、徽州、浙闽)自古繁华,经济中心又是从苏州转移到上海,早期最有钱的地方聚集起的创作者,他们相当一部分作品又流转到后期最有钱的地方。于是上博几乎是国内不多的几家能把宋元以降的绘画史讲完整的吧。
宋画本来稀少,上博至少是有,也有若干名家作品,元画则名家不少(但黄公望、王蒙似乎没见展出过)。到明清两代基本上有姓名的应该是都搜集齐了,且不乏代表作。这次展出的几乎都标注了创作年龄,大概上博也很得意于这些都是画家们“人画俱老”时的成熟之作吧。
数数看,两座故宫不论,国博只去过一次不太清楚,辽博的重量级作品上博应该是不如,但数量和完整性我想未必及得出。其他就想不到国内还有哪家的绘画馆藏能跟这里比了,所以住近大上海还是很幸福的哇!
明画先是放几幅宫廷的意思意思,后面就全是文人画了。林良吕纪的翎毛还是不错的,热闹,富贵气。也总会有一幅小仙,可惜戴进很少见到。似乎内廷供奉的画师都会给个锦衣卫百户千户的title。
展出的明画其实都很厉害,只是佳作太多,有些就大致看看过去了。
明四家里我原先最不喜欢沈周,总觉得太粗疏了,以致漫不经心,后来跟大白老师上课时临了一点局部,开始觉出他的好来。这次展的《西山纪游图卷》画的虽是苏州郊外的山景,其实是平和秀丽的,倒被他画得气势撼人,主要还是笔力雄厚。看介绍是未完稿,确实房屋是最简单的线条,部分山石也不过勾勒了轮廓,草草加了些阴影和皴点,但又觉得已经足够完整了,虽则线条极简,该有的意思都到位了。甚至觉得要是细部都完善好,反倒不如现在的状态通透潇洒。






仇英也很有意思的,尽管是工匠出身,书卷气不如文人,但他的画工丽却不俗气,像出生在富贵人家的小家碧玉。展出的虽不是青绿山水,画里的梧桐树每片叶子都悉心勾勒,设色也是一丝不苟,工整却又清雅,看得非常舒服。(忘拍了)
唐寅其实看多了跟早先以为的人设反差很大,看他的画并不像是《三笑》里那个风流不羁的大才子。应该是用了很多浙派的技法,尤其山石细密的皴法,非常吃功夫,(不怀好意地揣测)许多作品是不是作为订件想看起来更值钱哈哈,如果真是这样那“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家造孽钱”就有点反讽了,虽然搵食不易其实也很能理解。这次看的《款鹤图》以前上课买的图册上也有,最主体的山石就像多数他的山水一样,繁复的皴笔几乎要显得僵硬了,但就在这多一点就显得死板的边缘刹住了车,也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的笔墨游戏。


比起唐伯虎文徵明的家境就好太多了,但他好像更有一种拘谨。衡山的画很精细,像王蒙,当然是好看的,但根本不想细看,很容易让人觉得气闷,就想问问他这么一点点戳出来不觉得胸闷气短吗?看他的字也是,虽然字是更不懂了,但看得出他不论什么字体都格外严整,是那种君子慎独般严格的自我约束,相比起来就更喜欢祝允明的放得开。大概他就是那种书香门第出来的谦谦君子,是可靠的值得深交的朋友,却不会跟你一起痛饮狂歌、放声大笑。连带着他的子侄辈也明显受了很大的影响,在一众明画里显得更严谨规矩。不过他家的基因(家学)可真的太强啦,文震亨的哥哥居然还是状元,做到东阁大学士,一家人不是学霸就是艺术家。说起来好羡慕文震亨啊,家里有个有出息的哥哥,自己就没啥压力可以玩各种文艺了。

徐渭的荷花好像就是拿来做手机壳那幅,虽然更喜欢他的墨葡萄和杂花卷。陈淳的花卉长卷也很棒,现在的老干部画风基本上都是他们这一路所谓的大写意吧,但实在太俗气太土气了。陈洪绶展出的不是人物,近乎工笔的花鸟很有宋人味道。





然后是绕不过去的董玄宰。最开始很不喜欢他,就觉得是那种水平很菜的理论家,而且是名声相当之虚高更显得水平极度不堪的那种。后来看得多了,尤其前两年上博专门给他搞了个特展,渐渐觉得老头子还是有点意思的,虽然那种小孩涂鸦似的树和扭曲的透视关系还是让人忍不住翻白眼,但开始觉得他可能更多是玩儿观念而不是走技术流。像这次展的册页仿了各种风格,想来并不是要模仿得像,而是要把握每种风格的特质,最后的呈现就不太考究了。如果人家的自我定位是美术界的立法者,去批评他的作品倒显得自讨没趣了。虽然他的理论么影响确实大,能成立多少还得另说。



明末到清初这段,四王当然是集大成,没啥毛病,但就是规规矩矩,不好玩。新安派就有意思多了,龚贤也有自己的风格,当然最好玩还是八大,虽然混不吝背后还是苍凉的身世吧。


清代就比较千姿百态,出了很多像扬州八怪之类有艺术家气质的画家,仿佛有意识地要去突破前代而不是一味拟古摹古复古了。特别喜欢袁江的界画,这个门类似乎不入主流,但也很漂亮哇!干嘛一定要文化人觉得格调高才好。









出去休息了会儿,去书法展厅转了一圈。书法是根本不懂的,石刻、拓片之外,看下来最喜欢鲜于枢,王铎也好的,没看到傅山。金农非常搞笑!(褒义)赵之谦的字和他的画一样,都像在搞篆刻,刻在石头上一样的力透纸背。扫了一遍又去绘画厅把喜欢的部分细细看了一遍。
还去玉器馆转了一圈,仍旧是原来的陈列,但第一次注意到良渚的玉器基本都是上海本地出的。明清家具馆关了,陶瓷馆似乎换过陈列,还有青铜、雕塑也很久没去看了,但是已经两点多,饿得有点晕了,也再走不动路,只好出来觅食。
本来想去吃黄鱼面的,想想早上也吃了面,就去吃汉堡吧,沿着黄陂南路走到复兴广场。汉堡还不错,偷听后座三个中年外国人讲谈恋爱什么的。

旁边有个小教堂,圣诞的装饰还没取下。从教堂门口走过,沿着复兴路往西,穿过高架,就到了著名的思南公馆。就很网红的地方嘛,房子当然是好看的,特别适合拍照,青年男女,中年大妈,各种凹造型。



之前在豆瓣上有友邻提到永嘉路很有意思,就往那个方向走。没想到导航的路在瑞金医院里没法穿过去,只好往南边建德路绕了一圈,开玩笑跟X说到他家了。经过一幢看上去蛮老的建筑,一查是法租界会审公廨旧址。瑞金医院门口看到那家著名的假发店。有只白白胖胖的英短站在窗台上看野景,啊,优雅高贵的法租界猫咪!


终于走到永康路,开头一段好无聊啊,慢慢才变得有趣起来。咖啡馆就不用说了,果然是咖啡店宇宙第一的城市!所以小皮匠喝咖啡很正常啊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就跟别地的劳动人民泡浓茶差不多的。永康路上倒不全是老洋房,解放前的公寓、老公房、八九十年代的宿舍什么的都有,小饭馆、熟食店什么的也都开在一起,还是很烟火气的。路过一个小公园,四周一圈围廊,中间空地上大大小小的狗狗跑来跑去,太快乐了!真是居民社交的好地方。之后非常悔恨为什么没在公园里坐一会儿,明明可以看那么多可爱的狗狗玩,还能歇歇脚的,谁能想到永康路竟然这么长!!!!!一直走到衡山路地铁口,腿都要断了。火车还有两个多钟头才开,这里去南站又很近了,可没有可以歇息的地方,只能沿着高安路继续走。绕到建国路,查到一家甜品店,却没有充电宝,店员说可以去路口的罗森借,那我为什么不在罗森坐一会儿呢,于是又走回永康路上。









在罗森坐了半个小时,想还是吃点晚饭吧,虽然汉堡还没消化并不饿。查到隔壁就有家网红店,走过去一问,要排十几个号,于是搜到附近有一家社区食堂,就逛过去。其实跟四方缘快餐差不多,能开得下去大概用了社区的地面房租上有点公益性补贴吧。很多当地人在这边吃,虽然不算最便宜,一家人如果不高兴烧饭吃一顿也还划算的,只是他们用上海话问服务员常常是沟通无效哈哈哈。菜真的很一般,那块炸猪排如果是热的应该还不错,但已经冷掉了就又硬又油,勉强吃进去。韭黄老得跟稻草一样,根本咬不动,这个真是有点无良了。这样一顿盛惠22.5元,一点不便宜,不过毕竟在这个地段也没什么好说的。

吃完走出来,发现后面有个网球场,大人带着小孩在打球,再后面的体育馆里一群人在练剑道,比划着扫帚把一样的剑器。到底是上海啊!然后一转头,原来旁边阴影里的洋房是邬达克设计的,是国际礼拜堂牧师的住所。绕过来礼拜堂在装修没开,门头的花窗里透出暗暗的灯光来。没几步又走到地铁站,虽然已经很累了,离开车还有时间,就当饭后散步消食吧,又往前走了一站。徐汇公园里广场舞的音乐感觉比我们乡下还土,一大群阿姨跟着简单重复的旋律做简单重复的动作,一组结束后往前两步,人流在广场上慢慢旋转,像是进行某种神秘的宗教仪式,尤其是在我这两天刚刚看完美恐第三季和第八季后。公园里的猫猫也好多啊,稍微有点怕人没撸到,不过看他们的身形都圆圆的看起来伙食不错。



走到衡山合集,想F了。
完美地踩点上车,一号车厢好远好远。这班绿皮车终点在昆明,听乘客们聊天,互相问到哪里下,有几个大妈要到六盘水。感觉这样的长途慢车上人们更容易攀谈起来,大概为打发漫长旅途的无聊吧,而且多数都是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打工,比较有共同的话题,高铁上大家就比较自顾自了。后来卖水果的女人也加入进来,讲起自己这几年跑了很多地方,很辛苦地工作,也没攒下几个钱。一个大叔说他已经十几年没回家了,卖水果的女人说那你一定赚了很多钱!每次一回家来回路费就把积蓄花光了。
车子路过松江,没有停,站台上一盏盏灯光冷冷的。下次还要来松江玩。
到嘉善,又上来一群人,大包小包看起来也还有很远的路,希望他们都是赚了钱回家的人。
沈默🌈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0223横泾
- 20250220鄂尔多斯金属器和丝绸之路货币展 (3人喜欢)
- 20250125小学同学会 (1人喜欢)
- 20250110上博(接上篇)
- 20250110上博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