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远比创作丰富,重要的是生活啊!
01
这次出差济南前,我意识到自己一个很大的变化,如果说以往和嘉宾对话,聊的比较多的是创作的观念、技法、幕后故事的话,那么现在更倾向于跳出来,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创作者与生活的关系,创作者的个性、成长与时代变化的关系。
因而对话关心的重点也不再是作品本身,而是借由作品看见的生活,借由作品理解的人生。因为作品不是凭空创作出来的,创作者也不是在真空中生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面对。
这种变化最早在第8届乌镇戏剧节那会儿集中体现,相比具体的作品,我更关心大家为什么要创作,创作想表达什么,观众又为什么去看戏,戏剧之于生活到底有多重要,又能为生活带来什么。
02
在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的融创会颁奖礼上,郑大圣导演上台讲话,也提到,电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远比电影广阔、丰富。对此,我深表认同。
这次出差,与陆小雅导演的漫长对话,似乎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细数陆小雅导演的生平的话,你会发现她的人生很丰富。
儿时在长沙长大,9岁因父亲工作变化全家迁居长春,17岁因为一份长影厂的表演招生广告而放下作家梦,去考了表演,期间还在长影洗印厂当过工人,1975年(34岁)3月因工作调动全家迁居到成都,自己则开始在峨影厂做场记、助理导演,直到1979年(38岁)才与苗灵联合导演了《飞向未来》,首次尝试当导演,而真正独立当导演,要等到1985年(44岁)的《红衣少女》。
《红衣少女》中独立思考、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的中学生安然,被夏衍评为民族的希望,陆小雅导演自己则说安然是按照未来的公民塑造的。30多年后,在面对大学生做讲座时,陆小雅导演仍然会把“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作为非常重要的一句赠言(还有一句是如果爱,请全身心热爱)。
有趣的是,无论是小雅导演成长的年代,还是创作《红衣少女》的时代,甚至在今天,独立思考都是非常重要的,小雅导演为何热衷于表达这一观点,值得深思。
然而,小雅导演主要的创作生命其实仅1979年—1989年这10年,1990年,她49岁,对于一位导演来说,或许是创作的黄金时代,但她为何会暂停创作,且一停就是30余年呢?
纵观这一生,为何当初搁置作家梦去做演员?又为何从演员转为导演?第一次创作的机会是怎么来的?做导演的十年曾经错失过哪些作品?1989年后为何暂停创作?其实皆与她的生活、人生密切相关。
作品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冰山,或许是作品之外的人生,是错过和暂停的遗憾。
生活如戏剧,我们不过是在一个又一个规定情境中做出选择,所有的选择,都意味着得与失,然而选择带来的影响,则需要时间来显影。也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电影《热恋》中主人公文洁非的选择,也理解为何她在电影中给孩子们留下了“时间”这个作文题目。
03
电影也好,戏剧也好,抑或我现在所做的播客,某种程度上,它们其实是我们观察生活的镜子,也是我们理解生活、反思生活,甚至改变处境的一束光。
这次出差,听得曹金玲女士的一句话,颇受启发:愚者批判,智者反思。
选择创作,选择表达,应是心中拥有强烈的冲动,想要与生活对话,与他人对话。而我们的生活,总是一个又一个规定情境,需要你去选择,去思考,去行动。
生活中的困境固然让人苦恼,甚至让人愤怒、沮丧,然批判容易,反思不易。是创作和欣赏,帮助我们看见、反思、改变。从而超越困境,超越痛苦,也超越自己的惯性,找到自觉行动的力量。
在这一点上,创作与生活紧密相连,甚至创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创作。
也是在这一点上,我更愿意把创作和创作者放到更大的生活底色中去观照,更加愿意关注他们的人生选择和心灵生活。
2022年1月9日于去往上海的火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