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鹏波:《子衿》,当女子决定等待心上人
必定是特殊的缘分,让她从一开始便认定那个心上人只会迟到,不会缺席,她愿意一直等,也决定担荷起因等待而生的种种未知命运。

今天继续学习《诗经》。之前和同学们一起赏读《关雎》《蒹葭》,均为出自男子之手的情诗,展示的都是诗人对心上人“求而不得”后的抉择,前者选择体面地赠予对方欢乐,后者选择体面地执着等待。《子衿》同样是一首爱情诗,所不同者,出自女性之手。我们来看看面对心上人,面对抑制不住的爱情,女孩子又会怎样表现。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选自十五国风里的“郑风”,即两千多年前郑国地区某女子唱的民歌。古人对《诗经》的评价很高,但十五国风里的“郑风”比较特殊,风评不是特别好。
“郑声淫” ——《论语·卫灵公篇》
“恶郑声之乱雅乐” ——《论语·阳货篇》
“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史记·乐书》
孔子和司马迁都用“淫”字形容郑风,意思很直白,“郑风”会迷惑人心,即属于所谓的靡靡之音。但孔子在整理诗三百时,依旧把“郑风”收集进来,篇目还不少,这是为什么?有必要考察一下这句话的具体情境。
“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郑声淫,佞人殆。 ”
——《论语·卫灵公篇》
可以发现,孔子提出“郑风淫”时,在给颜回传授政治理念,他是要将包括“郑风淫”在内的理念传导到执政者那里,换而言之,孔子认为执政者“富贵不能淫”,不该听郑风那样的“靡靡之音”,至于民间,并不禁止,庶人完全可以歌唱郑风娱乐。这就是孔子的襟怀,他在文化理念上是很自由开明的,虽然他不欣赏“郑风”,但在删削“诗三百”时,依旧保留了许多。
孔子还有一句对《诗经》的经典评价,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郑风淫”和“思无邪”似乎很矛盾,其实,并不矛盾。“郑风淫”是说郑国地区的民歌容易让人情乱意迷,“思无邪”强调《诗》三百所抒之情都纯真不假。诸位需明白,“靡靡之音”的思想情感也许不那么正,但它不一定假,就像驴啼和鸟鸣,和鸟鸣相比,驴的叫声虽不悦耳,但它同样生动,皆为生命之呼唤。
《子衿》共三章,章四句。从题目看起,逐章赏读。
“子衿“。“子”特指男子,而且是美男子。先秦时代,德才兼备者才可以“子”称呼,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当时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能匹配“子”爵者,也必定要是德才兼备之人。“衿”指衣服领子。“子衿”即“你的衣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你青绿色的衣领。“悠悠我心”,我的思念既深且长。诗人是喜欢青绿色衣服,从而对这件衣服念念不忘,想拥有同款吗?当然不是,她思念的是那个穿青绿色衣服的人。可稍作联想,当我们在人群中和一个人四目相对、怦然心动,既不知其姓名,也不知其微信,能留下印象的其实只有他的衣服、鞋子,甚至发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姑娘也一样,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小伙子一眼,就再也没能忘掉他的容颜。
“纵”,“纵然”之意;“往”,由此处到彼处。“纵我不往”,纵然我不去找你。姑娘如此喜欢此人,为何不去主动找呢?接着往下看。“宁”,“难道”的意思,表示反问。“嗣”,传承之意。有个词语叫“子嗣”,就是子女传承香火,那么“嗣音”就是“传来音讯”。“子宁不嗣音”,你难道就不能给我传一点音讯吗?用现在的话解释,相当于“纵使我不找你,你难道就不会给我发个微信打个电话吗”。可见,不是姑娘不找男子,也并非姑娘不知道男子的家庭地址和联系方式,她是在等待男子主动联系自己。虽然喜欢你,但该有的矜持不能少。麻烦的是,这个男子应该很木讷、不开窍,女子等啊等,他就是不来,姑娘生气了,不高兴了,于是发出了嗔怪之语。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生气归生气,姑娘坚持继续等。注意,和第一章相比,“悠悠我心”变成了“悠悠我思”。虽然“心”和“思”都有想念之意,但仍有细微差别。“心”侧重“挂念”,“思”侧重“思虑”。举个例子,挂念一个人时,只是觉得他万般好,这是一种不由分说、出于本能的情感表达,但当你思虑一个人时便有所不同,你会在心里衡量,衡量他究竟哪里好、哪里不好。姑娘没有等来小伙子的讯息,很生气,她没有转身离开,选择继续等待,但她需要一个继续等待的理由,于是开始想这个人究竟哪里好?她想到的是“青青子佩”。
“子佩“是佩玉的带子。也就是说,姑娘想到了小伙子身上的那块玉。为什么偏偏是玉?这很重要。佩玉,在春秋时期是士君子仪容仪表的重要饰件。“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礼记·玉藻》)。男子佩戴玉,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显摆自己有钱,而是欣赏、向往“玉”身上附着的类似于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品德。这个小伙子随身佩戴玉,说明他期待成为一个温润如玉的君子,说不定小伙子就是一个这样的君子。而姑娘通过这块玉,认定小伙子是个品德高尚之人。同学们发现没有?第一章,姑娘想到的是小伙子的美丽衣裳(容颜),第二章,她想到的是小伙子如玉一般的君子品德,由外在到内在,由颜值到人品。当久等心上人而不至,她起先怒从中来,接着怒气稍减,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始于颜值,终于人品”吧。
“陌上人如玉,君子世无双”,既有颜值,人品还过硬,如此优秀,多花时间等一等,好像也没什么关系,还是继续等吧。可是,这个男孩子实在太木讷了,千等万等,依旧不来,始终没有回应,再温柔的姑娘也得生气。果然,她又生气了,“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就不能主动来找我?估计姑娘此时都要被这小伙子气哭了。那她会选择及时止损,就此放弃吗?继续看第三章,看看姑娘的抉择。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挑兮达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城阙”即城门左右两侧的楼台。“挑”和“达”都是姑娘的动作。心上人迟迟不来,她坐不住了,也不再胡思乱想。既然你不来找我,那我就去找你,说走就走,她起身出门。但是呢,姑娘只是走到了城门边上,她为何不直接前往小伙子家里呢?这就是矜持。抑制不住对心上人的思念决定主动去找,这是“发乎情”,当止则止,适可而止,走到城门即止,这是“止乎礼”,这是有节制的情感,是属于人的情感。姑娘虽然激动,但没有冲动,“激动”至多搅扰自己,“冲动”肯定会伤及他人。
此刻,她站在城门楼子,独自徘徊,左看右看,左等右等,两眼望穿秋水,小伙子还未抵达,举目四望,目之所及,仍然不见他的踪迹,心想,他真木讷、真傻、真笨,委屈、难过、沮丧,忍不住就心酸,绷不住就落泪。神奇的是,姑娘此时没有生气,而是面对旷野,心向大地,冲天一喊,“一天不见你的面呀,好像就有三个月那么长啦!”
她这次为何不生气呢?也许是人群中短暂的一瞬,或者是春天的某个桃树下的几句嘱托,总之必定是特殊的缘分,让她从一开始便认定那个心上人只会迟到,不会缺席,她愿意一直等,也决定担荷起因等待而生的种种未知命运。前两次生气时,她总能找到继续等下去的理由,以此消解因生气涌现的负面情绪,先是颜值,再是人品。但这次不同,她仍然要为爱等待,只是不能再生气,因为她明白,自己再也找不到一个正面理由来消解负面情绪了,倘若生气,这些负面情绪将迫使她衡量得失、算计感情,甚至动摇继续等待的决心,会因爱生恨,恨那个曾经为之心动的人、恨自己坚持等待的得不偿失,这显然是她最不想要的。故而,这一次,她没有生气,也不敢生气。
那么,她为何要冲天一喊呢?假设一个情境,如果那个男孩子如期而至,姑娘会做什么?可能会羞涩,也许会大胆表白,无论羞涩还是奔放,总归都是真诚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爱意,最好还能接收。可是,姑娘很无奈,这也是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无可避免地要遭遇的无可奈何。她没有等来心上人,没有机会表达,但,那又如何?索性就冲天一喊,让旷野之风带给远方的他吧。虽然无奈,却不颓丧,虽然失落,但不过度悲伤。
我想,这个姑娘还会继续等,健壮地等、真诚地等、大大方方地等,那个小伙子会来吗?也许会,也许不会。
好了,总结一下这首诗。简单讲,《子衿》讲了一个姑娘久等心上人而不至的故事。和《关雎》《蒹葭》一样,又是一个“求而不得”的故事。在这首诗中,面对“求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她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首先,她真诚,坦荡,大胆表达爱意,爱慕一个人,便下决心等,不计后果地等。当久等不来时,既会坦率地生气、埋冤,也会坦率地原谅、坚持,毫不做作扭捏。
其次,她矜持地表达自己的爱意。虽然爱慕,却不冲动,有所节制地生气、有所节制地等待,有节制地主动寻找。
最后,她珍惜、呵护起初内心涌现的爱意,努力发现对方优点,绝不允许自己因“求之不得”而陷入一种糟糕情绪。
我想,用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美言《关雎》的话来形容《子衿》,也是恰如其分的,毕竟,体面的爱情古今一理,不堪的爱情才五花八门。
回到开篇,为何孔子不提倡执政者聆听类似包括《子衿》的“郑风”呢?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有机会再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