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2021年10月·书影清单
【10月总述】 这个月读了4本书,虽然不多,但每一本都很喜欢。而且统计下来,刚好到今年读的第99本耶。这个数字节点也不错~

【书籍】
NO.096《论语今读》★★★★★

作者: 李泽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4-3 页数:538 丛书: 三联文史新论
一代大家离我们远去,那本《美的历程》,文字无一不美。这本《论语今读》是先生对《论语》的思考与感悟。印象最深的是先生的谦逊,对待前人文化高峰的敬畏之心,但同时,在注解的过程中,又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摘录】
- 宋儒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学思想,则更着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着重理知的部分。我们只能说,自理知来完成性情,不能说由性情来完成理知。情失于正,则流而为欲。中国儒家,极看重情欲之分异。人生应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 现代学人常批评中国传统不及西方悲观主义之深刻,殊不知西方传统有全知全能之上帝做背景,人虽渺小,但有依靠。中国既无此背景,只好奋力向前,自我肯定,似乎极度夸张至“与天地参”实则因其一无依傍,悲苦艰辛,更大有过于有依靠者。中国思想应从此处着眼入手,才知“乐感文化”之强颜欢笑、百倍悲情之深刻所在。
- 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一大奇迹。之所以能如此,我以为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而儒学之所以能如此,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远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的体认、追求和启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儒学的这种品德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个体)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
- 其中,“悦神”的层次,就接近或进入某种宗教境界或宗教体验。它以“天人交会”、“天人合一”为皈依或指归。“悦志”则充满了悲剧精神,特别是因为无人格神的设定信仰,某必须在自己的旅途中去建立依归、信仰,去设定“天行健”,并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没有任何外在的拯救、希冀和依托,因此其内心之艰苦艰辛、经营惨淡、精神负担便更沉重于具有人格神格局的文化。
- 因之,今日可以做的,似是应该去掉这一主宰人们的异己力量,将“命”不看作必然,而解作偶然。强调应该努力尽可能地去了解、把握偶然,来建立自己的命运。从偶然中去建立必然,从机遇中去把握生活,从主动中去开辟未来,而不是等待、接受、认同种种偶然,这就是自己把握命运,战胜所谓“宿命”。这才是真正的“知命”、“立命”,这是真正的主体性。对人类、群体或个体,均如此。
NO.097《谈读书(上下册)》★★★★★

作者:邓九平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译者:有2010年5月2版本,定價29.8元 出版年:2000-5 页数:1060
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这一套现当代名家散文选集,有《谈读书》《谈人生》等多个系列。最先是被这套书的主编所吸引,后来则为其内容所打动。
这套书在豆瓣上介绍不多,它是以编年的方式,网罗了从民国到当代的名家谈论读书的散文。一整本看下来,仿佛能看到书本身,在中国现当代历史发展中的变迁。
民国时期关于读书的散文,多是描绘自己的读书历程,从私塾到西学;或是介绍读书的方法,分享读书的益处;或是介绍搜罗古籍、藏书品书的经验;或是介绍民间旧书市。
那十年间的散文,就像是从书这一小小的载体,去见证人世间的世事浮沉。有的人因为害怕因为书而受牵连,就把辛辛苦苦收藏大半辈子的书烧掉或卖掉;有的人会把书藏起来,放在夹层里,好久好久才敢拿出来;有的人在思想最贫瘠的年代,抱着一两本名著就可以看几年。读那一时期的散文,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痛,明明非常在意,也只能在笔下故作潇洒地与书作告别。
书籍之于人,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NO.098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

作者:傅佩荣 出版社: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联合低音 出版年:2018-12 页数:576
简介:本书根据傅佩荣教授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授的“先秦儒家哲学”讲稿修订整理。书中依序介绍五大儒家经典《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要旨,系统串讲孔子的一贯之道、孟子的发挥完善,以及先秦历代孔门弟子的总结积累。
【感想】学习就是一个不断颠覆固有认知的过程。
【摘抄】
- 儒家的道是人之道,是以人类为中心;道家的道是超越人类,是整个存在界的根源。
- 要把哲学学好,先要澄清概念、再设定标准,最后建立系统。
- “仁”其实有三种意思都与“善”有关。分别是——人之性真诚而向善、人之道是择之善而固善、人之善是至于止善。
- 孟子说的浩然之气,可以概括为“以直养而无害,配义与道。”这里要注意的三个字就是直、义、道。首先“直”就是要对自己负责,内心又感受到真诚。其次“义”就是适当、适宜;牵扯到跟这件事相关的别人。然后就是“道”:儒家的“道”指的是这指人类的正路;而“仁”是指个人的正路。
- 在宇宙万物之中,只有人才会分辨善恶,因此善恶必与人性有某种关联。 人只有两种选择,向善或向恶。人在行善的时候,心安心;行恶的时候,心不安。
- “善”是指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人跟人相处才有善恶的问题。
- 孔子是出发点,孟子是中继点,这两点形成一条直线——儒家思想。
- 自秦始皇以来,历代皆为帝王专制,几千年来,真正的儒家不复存在,因为儒家思想与帝王专制在本质上不能相合。秦汉之后,帝王名为采用儒家来治理天下,其实是打着儒家的旗子,背地里使用的却是法家的手段。
NO.099《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作者:顾随/叶嘉莹(笔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顾随 出版年:2012-6-1 页数:342
【简介】
顾 随:中国现当代最富影响的学者之一,既是大学者,也是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还是书法家。1920年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即从事教育事业。长期任教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他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著作甚多,是“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这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当时听课的笔记,珍藏六十多年后公之于世,将一代大师的形象列于众人之前。
【摘抄】
- 意在救人尚不免于害人,况意在害人?诗根本不是教训人的,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曰:“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与花鸟共忧乐,即有同心,即仁。感觉锐敏,想象发达,然后能有同心,然后能有诗心。
- 凡诗能代表一诗人整个人格者,始可称之为代表作,诗中表现的是整个人格的活动。不论派别、时代、体裁,只要其诗尚成一诗,其诗心必为寂寞心。最会说笑话的人是最不爱笑的人。如鲁迅先生最会说笑话,而说时脸上可刮下霜来。
- 真正冲突、矛盾的结果是破裂,没有作品,组织不成,作品要组织;真正的调和也没有作品,如糖入水,无复有糖矣,真正地调和,便没有材料可组织作品。只有在冲突之破裂与调和、消融的过程中,才能生出作品来,于此才能言语道尽。
- 诗人于苦是一有、二知、三受。鲁迅先生说可怕的是使死尸已站起来看见自己腐烂。(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 诗人即是死尸站起来自己看见自己腐烂,且觉得自己腐烂。世人不觉自己悲哀是幸福的。
【影视】

NO.27《永不消逝的电波》喜爱程度:8.5分 感想:全彩修复版,当年的那些演员,真的是一身正气啊。 NO.28《沙丘》喜爱程度:9分 感想:宏大史诗的序曲 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庞大的世界设定 恢宏的配乐 第二部必追 NO.29《入殓师》喜爱程度:8分 感想:
最破防的时刻,
是男主放下怨恨去送他父亲最后一程
不管是拉大提琴
还是成为入殓师
男主的专注,认真,很迷人
【电视剧】
NO.10《功勋》喜爱程度:9分 感想: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 六集,两个多小时的体量小而精彩真正拍出了某一次战斗的全过程看完这个单元,更能明白为什么抗美援朝我们能获胜 第二单元,于敏教授此身许国,再难许卿的坚持令人动容对科学真理的坚守也让人敬佩这个单元,平实中见感动
【纪录片】
NO.04《法医宋慈》喜爱程度:7分 感想: 宋慈,法医学的鼻祖。这部记录片将当时宋慈所验证的案件,与当代法医手段的最新发展相结合,贯穿古今的,是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The end——朋友们,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