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观影记
即使在最后一季度尝试恶补,也还是不得不承认2021是在观影上不够用功的一年。不过好在年底新片井喷,可以直接无脑跟着资源更新的进度观影。
前两年尝试排十佳未果。半个月前看了一篇篇幅颇长的观影记录,倒是没有拘泥于年份和排名,就想那不如我也试一试
——在忘记今年经过我眼前的影像之前。
(一)导演
今年没有刻意在哪位导演身上用心,初初尝试去了解的大概就只卡拉克斯和阿巴斯。
因为《安妮特》被热议,看完后又连补了《新桥恋人》和《坏血》。虽然好像一部分人认定了《安妮特》空洞且模式化,但我其实并不讨厌这部新片,感情的流变固然没有任何铺垫,但形式也算填补了那些情节衔接的不自然。
《新桥恋人》则是在看完豆瓣长评后会重新审视的那类电影,原本觉得结尾不够合理,但如果坠河后是死亡,之后都是幻梦,那我想我会重新喜欢上这片子。
对《坏血》产生好感大概就容易很多,那些偏执的时刻相对来说更贴近生活,况且女主角又那么美。
对阿巴斯的了解始于影展。一天内看了《旅客》和《樱桃的滋味》,前者出乎意料的有趣,主要是因为将男孩为了去另一个城市看现场球赛费尽心机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生动,果然关于命运的游戏从幼年从细微处就已经开始,在童年的时候可以将类似的事件当作笑谈,长大后,就难免唏嘘。孩童天真也是这部片子中最宝贵的东西。
而《樱桃的滋味》就闷了很多,不断的兜圈,讲大道理的对白,虽然金句频出,但惨淡的风景和失意的人难免欠缺吸引力。但我绝对相信它对于身处低谷的人是极大慰藉。
(二)影展
影展无疑是今年观影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阿巴斯大师展,还重在参与了土耳其大师展、匈牙利大师展、香港电影周,最近已经连着两个周末都在上海影城度过。
但同时迟到的魔咒几乎也伴随了整个过程,总的来说就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都迟到,所以也根本不存在拿到场刊这种东西。同时还睡着一次,看《牛奶》的时候,散场后坐在附近的冰淇淋店就出掉了《蜂蜜》。
无论如何,大屏幕和影院都自有其魅力,每场放映结束后的掌声也都见证了还有这么多人同时在热爱同一件事,这种感觉真的挺好。
(三)新片
半个月前开始写这篇总结的时候,还强调了新片里没什么自己喜欢的,好在后来情况开始好转。
到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总算可以说这个月看下来最喜欢的应该是《彼得罗夫的流感》和《呼朋引伴》(打出来自己都笑了,确实是我会选的那个类型)。前者的简介里写它迷幻得有考夫曼的感觉,有点夸张,但也因此让影片没有那么晦涩。最喜欢主角回忆童年的主观镜头,还有做旧的录像机质感,以及后来略显割裂的“雪姑娘”故事。《呼朋引伴》再次见证了我永远认不出华金菲尼克斯的魔咒,孩子和成年人的对比还是太鲜明了,即使是一个略显成熟的孩子。
最失望是《法兰西特派》,当然也许是因为我没读懂剧情,但明明也大概知道发生了什么,却丝毫没有什么感觉,难以仅靠精巧的画面打动我。
最惊喜是《健听女孩》(我没有看过贝利叶,因此是第一次看这故事)。前三十分钟是套路片、鸡汤片,从女孩开始决定要唱歌的时候就一切都变了,于是看电影的人在后半段嗷嗷大哭。
(四)日剧
如果说十二月属于新片,十一月就属于日剧。
多次说起过,今年最喜欢的是《短剧开始啦》,除了结构设计上的精巧(短剧内容和主角们的现实经历有所互文),感情戏份和传递的理念都无比动人。更何况它没有把“即使最后失败了,但努力的过程也有意义”作为大道理强塞给你,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去呈现。
里面的每个人,对于生活对于彼此都那么温柔,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朋友存在,即使生活中失败了,还是可以从他人身上重新找回一些信心和意义。
落差感最大的是《花火》,或许根本原因在于我没能将漫才作为艺术来理解,因此对于他们的疯癫、坚持、妥协都无法感同身受;又或者因为我只是认命太早的普通人,对于那种多少需要点偏执才能构成的痛苦,有了些距离。而至于那些作为普通人也时常经历的失败,平时都见过太多,通过这样的方式再温习一遍,并不能打动我。
说起来每逢新年到处飘的“明年一定是个好年”的影视截图正是来自《花火》。
今年喜欢上的演员是菅田将暉。从《花束般的恋爱》和《短剧开始啦》开始,后来又看了《三年A班》和《DELE》,对这两部一般般。
我知道自己从来不是多么优秀的观众,即使观影的数字在增长也无从带来什么进步,但这样也挺好,已经做了太多无意义的事情,这大概是其中难得的,可以带来享受的事儿。
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能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