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的夏天记忆
不知不觉的地在备忘录里就搁置到了今天。马上要迎来2022年,2021的记忆要整理整理。 再见杭州之初到 六月的最后一天,考完被安排在八点的化工也是最后一门专业课考试,拖着行李箱,在倾盆大雨里逃离武汉,这场恰逢的大雨似乎暗示着随后整个旅途都有雨水为伴。 在高铁上看窗外绿色奔向身后,困意渐生却难以入睡,大脑不停地搜寻着七年前有关杭州的记忆,汹涌而来,无功而返。 高铁减速,目光所及的标识牌变成“浙江省杭州市”,这是一碰即开的“触景生情”开关,十四岁时是在冷气十足摇摇晃晃的公交车上突然意识到前缀已变成“浙江杭州”。果真七年过去自己还是有点进步的,反应迅速了不少。 出地铁口,吹来的风难以将人从闷湿里解脱出来,相比于十四岁遇见的燥热与艳阳高照,梅雨时节的杭州才能将烟雨江南描摹到极致吧。同学戏称“闷雨江南”更为恰当,一旦离开空调房,湿漉漉的空气让汗水无处可逃,呼吸之间宛如吞水,但这样好像更迷人。 和朋友Y会师后,固执地拉着她去吃杭帮菜,毕竟在乌镇吃过一块东坡肉后,心心念念了这么多年,同时弥补那年没吃上杭帮菜的遗憾。这是自疫情封城之后首次见面,她漂掉了原有的黑发,一头金发,我能在人群里一眼找到她。然后三人就从南宋御街一路聊天晃晃悠悠地步行至西湖,她也自觉接过“导游”的角色。 夜晚打着保护色,自然地隐藏着异乡人身份,仿佛就在吴山下的大马弄里奔跑着长大,假装拉进和这座城市的距离,穿过条条街巷,路过栋栋民国时期的建筑,一晃便从昏暗调至陡然明亮的南山路上,直通西湖,明亮暖光的灯光从头顶直泻而下,周遭的一切似乎有着绒毛,暖茸茸地深埋其中,不再是白天里树荫遮天的清新和冷淡,暧昧至极,恍惚梦境,氛围满分。这一定是不少人压马路的首选。 当年看到西湖边有不少爷爷和奶奶以西湖水为墨,以地砖为纸,早起练字,修身养性。今年再去却没有见到。 后来想遛进国美校园失败,却意外见到了小时候一起学画画的H,一行人顺着西湖散步,茶馆里热热闹闹,张碧晨的年轮随着湖面的风送来,回忆往事聊着以后,一搭没着一搭。早上八点还在学校八号楼里紧张着化工考试,十二小时后就在西湖边吹风聊天,西湖的风暂时将自己高高托举在梦境里。 夜间的西湖无灯光,黑茫茫一片,是待开的盲盒。明日再来吧。脑海里仅有的记忆,也只剩阳光晃得难以睁眼白茫茫地一片。 初到的兴奋感远大于旅途的疲惫感,第二日凌晨五点就醒来,再难以入眠,杭州的天已大亮,耐不住叫醒朋友,“都说寺庙要尽早拜访,不如咱们这就出门吧。”
于是6点多我们就已在街头骑着自行车奔向美食纪录片里的早餐店。清晨空气里的水分短暂下降,让人舒适了些许,仅有地面的积水证实着在深夜的梦境与现实的缠绕与混沌之间,断续听到暴雨骤起来自于头脑之外。 店面在巷子里,简单干净,窗外的高处蹲着一只猫咪安静地看着整座逐渐苏醒,提着布袋买菜的爷爷奶奶,背着书包穿着松垮校服的学生,一身运动服戴着蓝牙耳机中年人,这才是城市最真实的模样。 小心咬着生煎包,吃上一口牛肉粉丝,舀上几个馄饨,相比于武汉过早的重油重盐,风风火火的江湖气,江浙一带的早餐都透着温柔风情,口味清淡,却回味无穷,不过清淡的牛肉粉丝还是难以接受。 七点整坐上7路,绕着西湖进山,畅通无阻,窗外水墨画般徐徐展开,朦胧雾气调低了翠绿的饱和度,一切刚刚好。 七年前是晴朗的傍晚时分,阳光跳跃,我坐在窗边,光影在身上不断变换。 专门看了手机7.22就进入了飞来峰景区,没有吵闹声,路旁流水潺潺,水面升起阵阵白雾,壁面上雕刻出各式各样的佛像,静谧庄严,踏入灵隐寺内,像我和朋友这样的游客也是少数吧,香火缭绕,四周是礼佛的人,僧人步履匆匆,我们拿着手中的三炷香有些许不知所措,悄悄观察,默默学样子,去之前强烈地想求愿,在进入寺内时忽然消失,静静地站在那里就觉得一切都够了。现在回想起自己站在灵隐寺内,四周翠色欲滴,殿宇宏伟,香火云绕,阴雨天是天然的滤镜,庄严感更为深重,心生敬畏。 出寺庙后,那边的山便是诗中的“登飞来峰”—想和朋友去感受一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能自己起太早,爬上一点点,突然觉得心脏漏掉了一些,只听见“咚咚咚”声在脑海里回响,和朋友说停下停下,虽然不高,但也不爬了。留点遗憾下次再来吧。 出灵隐寺,上北高峰,可以求签,我们俩称这里是单位时间花费最多的地方,站在高处鸟瞰杭州城,梅雨时节的雾气遮住了视线看向远方,幸运的是,在下山时云雾逐渐散去,隐约可见西湖轮廓。 中午想试试法喜寺的斋饭,奈何疫情防控只能遗憾而归,在寺庙里求得御守,香味静心宁神。 晚上赴约去见我哥和他女朋友,不知道为何分别时,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不舍,脑子一热甚至想考研到杭州。要离开杭州,心情也变得悻悻的,那天上午杭州的雨突然变大,选择了去坐手摇船看西湖,和一家三口拼了一条船,阿姨在船头摇撸,讲着和西湖有关的名人趣事,我们享受着萍水相逢的缘分,希望初中毕业的男孩会开启一段精彩的高中生活 像是梦一般的杭州,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后来接着去苏州,但不知为何在苏州会格外想家,被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包裹着。 就是偏爱杭州吧。明年有机会再去第三次。关于杭州的记忆因为时间模糊掉了,没关系,因为之后还要去很多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