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工作经验的中国LLM在美国市场有什么机会?
原文在豆瓣禁回复期间发布于womenoverseas,本来原封不动地搬到women in law小组,但发表后瞬间被删文、封号,也不知触何大忌。尽管这样我还是想把此文发出来,让后来者有东西可以借鉴,有方向可以探寻,不至像我当初盲人摸象般连踏出半步都要深吸气做好思想准备。祝好!
现在正文开始。
本文原是日记一篇,记录自己的生活,亦做反思总结,念想可能会帮到更多人,所以想发出来。但豆瓣小组在整改中亦不知其存废,念此论坛氛围良好,于是将此文发在此论坛。文章只是自己的观察和总结,不是绝对真理,欢迎友好斧正(我真的怕了一点就炸的网络氛围了)。
笔者是美国法学院非JD毕业生,毕业后用了一年时间在美国市场摸爬滚打,期间饱受疫情恐慌、种族歧视、机票紧俏、闭门不出、亲友不解、前途不明的无尽折磨,因烦恼丝渐少而烦恼不减故起念撰写此文。此文既是对自己这一年多以来状态的记录,也是给众多有志于去美国念非JD法学院项目的同学一个提醒。笔者看过很多励志的法学院学习生活文章,然而其间鲜见提醒,笔者作为背景普通、履历普通的普通人认为在众多励志文中当有此提醒。励志文给了大家无尽上限——去BigLaw、去国际组织、去T3——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宠儿能够成为上限之一;然现实残酷,芸芸众生间普通人何其多,笔者愿以亲身经历写给普通人一篇提醒文,说明此行业下限,为后来者在做决定时提供一点参考。笔者经历有限,阅历有限,所书不过普通人的摸爬滚打,精英勿扰。
另,事情都发生在2020年3月全美封城后,与此前的在正常社会环境里找工作情形不同,与此后习惯新冠的社会环境也不一样。
笔者出国前信誓旦旦对父母说我肯定能在美国找到工作,毕竟花了美金还是赚美金比较快,若是直接回国不知多少年才能回本。心意既决,急需行动。彼时选择留美找工作的人确属少数,疫情大关前,老美还没有戴口罩的意识,走街上去超市也能感受到不可言说的恶意,也常听说同学在街上被指着喊“coronavirus”「Thanks to Trump:)!」。如果直接回国,不就正中这些反华人士的下怀,违背当时出国的初衷了吗?再三权衡后,尽管情势不妙,笔者还是决定留下一试,想证明陆本LLM在美国也能有机会。
既是求职,首先要去Career Office寻求帮助,彼时求职办公室远程工作,只能与负责人约见远程会议。为了这场远程会议,我列了很多相关问题——该学历背景可以找什么样的工作?考纽约还是加州律考?有什么样的执业领域可选?各种岗位头衔(legal assistant、paralegal、staff attorney、law clerk等有什么区别)?找工作需要搜索什么样的岗位头衔?除了这些问题,我还列了有关职业发展方向等内容,大概半页纸,期待会议时能够得到完美解答。
会议终于开始了,负责人只问了我两个问题:你成绩怎么样?你签证是什么?我如实告知后,对方告诉我:“Som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ant to work in the US, but if you are not the very top in terms of GPA, or don’t have work authorization, or don’t have any work experience back at home, the chances for you to get a job here is low. It’s best for you to seek opportunities in your home country.”大概是这个意思,我当时犹如五雷轰顶、当头喝棒,在鼓励教育下长大的我这还是头一回被人劝退。我忍着不情愿带着笑容继续问她我所列的问题。关于头衔区分,她说一般非JD都是找的legal assiatant或者paralegal,都是基础工种,而基础工种拿到H1B可能性不大「这个时候抽签的整体风向已经有prevailing wage会实施的可能了」。至于其它的问题,负责人的回答一概是“Well, it all depends on what your goal is.”没错,毫无夸张,写了半页纸的问题,得到的答复全是“Well, it all depends on what your goal is.”
我后来和同学交流情报,发现负责人对几乎所有学生的建议都是“回家”,不只是针对中国学生,给欧洲同学、南美同学都是这样说的,其给的理由一般都是1)你没有工作经验;2)你没有长期工作签证。我当时觉得刚毕业的大多数国际生都是没工作经验和工作签证的,也就没有因此放弃找工作,只是不再寻求求职办公室的“建议”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求职办公室并不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支持,其主要功用是“帮助你找工作”,换句话说:求职办公室只是打辅助的。简历还需要自己投,人要自己认识,networking要自己开展,既然事情都是自己做,那要求职办公室干嘛?其作用一在提供信息,有些律所招人时会直接跟法学院联系,这样律所收上来的简历有保障;作用二在开讲座,记得当时上学时有参加过如何写简历、写cover letter、如何networking的讲座(用处大不大看个人);作用三在帮忙看简历、cover letter并提出修改意见,负责人不会直接上手改你的文件,只是告诉你他们觉得哪些内容可以修正,毕竟有翻译的屏障在,他们可以提供更顺应美国市场的表述和修辞,但所有事情是要自己做的。
一切靠自己,那么工作哪里找?我注册了几乎所有常见的招聘网站LinkedIn(有很多关于使用领英的帖子,请善用搜索),Indeed,Ziprecruiter等,甚至用了求职中介。我全部都是广撒网,针对不同的岗位,cover letter做出些许调整。收到的回复甚微,毕竟社招一般都要的是有经验的,而没有OCI的LLM只能通过社招找,但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很难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Craigslist算是收到回应比较多的网站了,在这上面一般都是雇主直接发布信息,中间层少,但是也要注意甄别信息真假。至于求职中介,笔者建议是慎用,中介都是以盈利为目的,非常擅长PUA,不对求职者负责,且招聘决定不由中介做出,而求职者与招聘方中间又多了一层,沟通不便、需求不明都是常有的事,甚至有的雇主会以提供岗位的幌子和中介合作赚钱。
OPT是完成一个学位后才有的短期工作机会,一般完成两个同级学位也只有一次OPT机会(念两个硕士学位)。其实在美念书,你交的学费不只是涵盖了学校的教育费用,还包括OPT的工作机会,用钱买的工作机会不使用的话很浪费,故OPT机会难得,希望大家有机会最好尽早申请并使用。笔者申请时出了很多问题,如:同期提交材料的同学都拿到了EAD卡,而我还不知下文;明明申请的截止日是到次年七月,收到卡了发现卡上写的只到次年六月,只能联系校方将卡寄回要求USCIS重制。使用期间还要注意失业期,疫情期间回国的票也难买,失业了要在期限内离境,买不买得到票都是问题。
后期随着笔者OPT截止日越来越近,投出去的简历基本上就没了回复。有的好不容易给了面试机会,对方上来第一句话就问:“你签证什么情况?”一棍子打闷我。了解一圈后发现,很多律所或者其他类型的雇主都不倾向于sponsor,很多国内企业在美国的分支在招人的时候也是不提供sponsor的,岗位描述里直接声明要求应聘者已持有工签,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身份是直接连简历都不看的。于是,对于国际生身份的我而言,工作签与工作就成了鸡与鸡蛋的问题 --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工签还是先有工作?无解。
而且抽中H1B也越来越难了,就算雇主愿意sponsor,抽不中就是抽不中,不管你大所还是小所。一直吹风的prevailing wage要是真实施,可能就真没你小所什么事了。笔者见过很多通过day 1 cpt留下打工的,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然而一路名校上来的你愿意去那些学校吗?另外,很多小所基本上都是每年换新人—— rotate intern / legal assistant / paralegal / legal translator / legal specialist,随便你怎么给岗位命名,有的所甚至常年招人。很多所实际上招人的时候就没想过长期用人,反正每年都有新鲜毕业生流入市场,随便找个会说中文的都能做翻译、辅助律师工作,何必费心费力帮你抽签呢?很有可能本科学历都不需要,只要有个Associate Degree就能申的一个岗位,但是抵不住申请的中国人多啊,会说中文、会说英文、还有法律学位、只为了在美国有点经历或者对留美有期待根本不管职业发展前景,这么一来要求下限就上去了。况且短期用工福利基本没有,一般只有$15-20/h的死工资,而且留学生都有保险,雇主不用花钱买保险反倒还省了很多benefit(牙科医保、眼科医保、401k)。最后你会发现上个班,刨除饭钱、出行就什么都没有,很可能自己还要倒贴房租。就算抽到了H1B,也很容易被雇主拿捏,毕竟你能待在这里都是雇主的帮扶,做事不低三下气、看人脸色怎么能行。
其实不管你是什么专业、什么学历、什么学校、有多优秀,想在美国找工作,你首先要想到你是外国人。作为外国人,想在陌生的国度找工作,工作签是一大问题,毕竟你诚实守信、忠厚善良,道德底线和个人良知叫你不能打黑工。笔者见过拿到顶级银行offer的人因为抽不中签证而回国的,也见过哈佛的法学院毕业生用了一年OPT就回国了的(此处不提个人意愿及人生选择,仅单论签证问题),所以建议大家应当转换思路,以身份/工签为突破口冲出先鸡先蛋的怪圈。至于如何突破,请咨询移民律师,网上也有很多帖子讲解不同的签证类型,此处按下不表。
笔者收到的面试邀请都是小所,说到面试真的一把辛酸泪,没有社会经验,在陌生环境里,不了解当地社会规则的情况下很容易踩坑。律所有大有小有好有坏,尤其是小所,如何进行识别就是走出象牙塔的小白要上的社会第一课。值得强调的是,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求职者在面试中觉得不对是可以拒绝的。这里列出笔者遇到过的red flag,并且提供情景给大家参考。
- 不守时
笔者面试过两个不守时的的面试官。笔者分别在等待了1个小时和40分钟后,面试官AKA律所合伙人才姗姗来迟。等了1个小时的不知道是在干嘛,见到了也没有道歉;等了40分钟的据说是在开会见客户,看了笔者的简历后说笔者没有工作经验连admin都不算,PUA我一顿后打发我走了。
- 动机不纯
有的律所招人真的不是在招人。由于陆本很多法学生都是女生,那么来美国念法学院后自然也是女多男少。笔者接触过最离谱的是把一堆女生叫去“面试”,然后打听各自是来自哪里,想不想留美,搞不清的还以为是在招揽移民生意;更有甚者是招女生做助理,特意制造两人单独相处的场合进行性骚扰。
- 先搜索再接触
笔者建议拿到面试邀约后直接检索,加大自己对面试官和雇主的了解。笔者有次检索到某上节目声称如果川普没有连任就裸奔的律师,看完节目后笔者日后再投简历的时候都绕道走。三观不同没法强行一起处事,不然为了一份工作牺牲也太大了,工作时间除了工作还要接受精神污染实在不值得。
提供几个搜索的思路。第一,谷歌页面评论。键入雇主名/单位名后,此处是客户评论。从客户评论中可以看出雇主是不是在买评论 -- 如果五星评论太多而没有评语,很大可能都是买的假评论;根据客户评论还能看出雇主水平如何,一般非五星评论都是客户的抱怨,看看客户抱怨什么,你作为潜在雇员看能否接受。第二,去专门的雇主评论网站上检索,如glassdoor,indeed等,一般提供前雇员的工作感受和面试过的岗位候选人的评价。这种网站上作假的少,尤其看前雇员的负面评论,自己判别能否接受那种工作环境和氛围。第三,油管上也能搜索。键入雇主/单位名称,很多都是雇主本人或者单位为了宣传和广告而参加的活动、制作的节目、接受的采访,这也是你远程了解一个人的途径。基本上检索之后你会对雇主有一定了解,再决定你是否想成为他们间的一员。第四,领英直接搜工作单位。在工作单位的页面上列有所有的前员工和现员工,查看前员工在此单位的工作时间,一般是LLM的话很可能你会看到他们基本都是待了OPT的一年或不到一年,截止期一到就离职回国了,这很大可能表明雇主rotate employee,或者说抽了签没抽到,简历投递时要注意。
笔者接触到的都是小所,执业领域一般都是常见的移民、劳工法、租房纠纷、人身伤害(车祸、狗咬、医疗纠纷等)、离婚、信托,还有做代孕的,见过的陆本无工作经验LLM更多都是做移民。我相信大家出来读书都是为了争取更好的机会和领域,去不去这些领域见仁见智,都是个人选择。与此同时,笔者同期同学回国的都去了很好的领域:私募、资本市场、知产等,而且至少都是大所、一线,也有很多去了红圈、外所的。笔者其实最纠结的点在于留美职业发展的问题,在国内的平台显著宽广的情况下,留美反而是在钻牛角尖。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不喜欢的领域,攒几年工作经验之后转领域也不容易,因为雇主也会要求求职者有对应的工作经历,而且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进入新领域基本上也是从头学起。
但要说明的是,有了一定工作经验以后再跳槽去大所的机会是很多的。笔者见过在小所干了一年以后去大所的LLM,也见过在校期间好好实习毕业后去全球性大公司法务部门的LLM,每个人的际遇不同,不一而足。提前准备好情报是最重要的(我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给后来者更多资讯,避免临到头了手忙脚乱、慌不择路,不知从哪开始)!
这里简要分析一下各个法律岗位的title,给大家在求职时一点参考,是笔者自己经过观察领英总结的,可能有差错还望海涵。笔者在跟求职办公室的负责人交流的时候希望获得title方面的比较分析,但是没有得到相关的信息,除了“it depends on what your goal is”就是“go home”的劝告。所有内容是笔者自己整理总结的,如果在找工作之前有人能提供指导、给点方向,笔者也不至于后来一切从零开始,浪费时间,像个没头苍蝇似的找出路找方向。这里笔者把我所知道的都分享给大家。
- Legal Intern
国内法学院的学生去律所实习都是直接叫“实习生”,不嫌麻烦的话叫做“法律实习生”,直接翻译成英文是“legal intern”,但如果在美国求职时直接用“legal intern”有点自贬身价的意思。美国的法学院是专门给未来律师读的,所以未来律师们去律所实习一般还是叫“associate”,而根据不同的假期也有不同叫法,夏天去实习用的title是“Summer Associate”,冬天去实习的话就是“Winter Associate”,笔者在领英上没见过有念法学院的老美去律所实习叫自己“legal intern”的。所以各位在写简历的时候,对于国内的律所实习就直接根据实习的季节写作“Summer Associate”或“Winter Associate”,或者随便什么季节用“Associate Intern”也是很好的选择。
而“legal intern”一般是给还没有进入法学院的在校生(本科或研究生)想要尝试法律领域工作的实习title,或法学生在企业的法律部门实习时的title。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如果你是法学生,去了企业法务部实习,可以用“legal intern”;如果你不是法学生,去了法律相关的领域实习,也可以用“legal intern”。
如果是去法院实习,请叫自己Judicial Intern。至于检察院的话,笔者没有见过,这里就不错误引导了。
- Intern v. Extern
Externship是老美法学院的一种制度,简单讲就是于校期间在外面实习,实习经验可以换算学分或拿钱。国内的课业已经很重了,要应付考试、上课,大家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在外面实习,一般都是假期实习,所以很少见国内经验的extern。而在美国的话,我建议大家在读LLM期间的两个学期中抽出一个学期努力争取校外externship的机会。如果第一学期要适应新环境、跟上课程、准备材料和文书,争取做TA/RA,进law review,赶不上的话就第二学期做extern。在校期间的校外实习可以增加你在美国的本土经验,这样出去找工作才更有说服力,否则你简历上面全部都是中国的实习经验,别人一般不会直接觉得你有在美国工作的能力,除非那是国内几年的工作经验。校外实习一般要申请CPT,这个联系法学院或国际生办公室,实习时长不要等于或者超过OPT的时长,否则你有可能失去OPT的机会。
- Legal Secretary
此岗位类似行政或前台,工作的法律相关性比legal assistant小,通常也不需要法学学位。
国内一般过了法考需要挂证的是叫“实习律师”,律所给的title一般是“律师助理”,简称“律助”。这个美国的legal assistant、paralegal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笔者接触过的有些律所和猎头以及HR在招legal assistant和paralegal时,不要LLM和JD学位的申请,对方觉得浪费人才。与此同时,有的华人所招人专门找LLM做基础工种。还是那句话,去不去见仁见智。
- Legal Assistant
笔者投过此岗位并被录取,而其工作内容是律所前台——负责接听潜在客户的电话、收发信件、整理纸质文件、撰写一定的法律文件。根据Association of Legal Administrators的定义:legal assistant divide their time equally between paralegal tasks, including researching and preparing discovery, and legal secretary tasks, up to and including filing, docketing and assisting their attorney in the practice of law,工作内容大半都是行政工作。学位最低也就是two-year associate's degree,本科以下就可以。
- Paralegal
根据American Bar Association的定义:a paralegal is someone qualified by education, training or work experience who is employed or retained by a lawyer, law office, corporation, governmental agency or other entity and who performs specifically delegated substantive legal work for which a lawyer is responsible,但其不是律师,也不要求候选人念过法学院。这个岗位一般都是拿了Paralegal Certification的人申请的。笔者见到有外国律师念不起LLM但念paralegal项目的。做的工作法律相关性比legal assistant要高,比纯行政好一点但也是为其它律师打辅助的岗位。笔者还听说过外国已执业律师在美国的第一份律所工作就是做paralegal,该人同时在念美国JD,彼时还未取得美国bar。
- Law Clerk
此title一般给念完了法学院还没过律考的律所打工人。工作内容完全是律师的工作和职责,只是自己还没过律考,还不能直接代表客户,但是已经可以担起律师职务了。
如果是在国内有律助工作经验的准律师,笔者建议可以用“Trainee Lawyer”或“Trainee Attorney”的title,表明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和法律相关,并且在成为正式律师的路上。Again,“legal assistant”与“paralegal”正常而言不需要法学学位,法学生做律助不要使用这两个title自降身价。没过法考的话可以用“law clerk”,也不要用前两个title自降身价。
- Title转换
据我所知,以上这些title除了law clerk可在过律考后直接升为Associate外,其他都不能在过律考后直接转为Associate。这点也得到了我校求职办公室的在任律师确认。律所给associate开的工资是比其他title高很多的,尤其小所一般需要有空缺才招asso,就算自己能执业了,所内没有岗位也一般不能直接升任。
其实对于无工作经验的外国LLM而言,networking才是最合适的找工作途径。大家念的学校都是很好的学校,有非常丰富的校友资源,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疯狂广撒网投简历中(来自一个一年投了4000+份简历的求职者的疯狂呐喊),也没有必要非得从最低的不需要law degree的岗位做起(来自一个一年内试过legal assistant、paralegal、law clerk的打工人的疯狂呐喊)。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迈出第一步?我看了很多有关networking的帖子,再多的帖子都不如自己实践来得快。从领英上联系人,说自己对对方的执业领域很感兴趣,或者说自己和对方的相同点,然后约coffee chat,多联系几个就当练胆吧。
最开始可以从身边人下手,比如多找自己的教授聊天,和法学院里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教授聊,慢慢地找校友聊,找去了大所的校友聊,跟大所的校友par聊。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知道想要跟陌生人打开话匣子很难,但是没有谁是一开始就会的。要对自己有耐心,慢慢来。
鉴于美国如此难留下,大家还是以回国作为主要打算。国内一线所现在都是先实习后留用机制,建议各位出国念书前就先去心仪的一线所实习,这样回国后才有更大可能进一线所获得留用。另,这里我想说,地域因素真的太重要了,国内说什么五院四系真的是很老套的排名体系了,占据北上广的地理位置优势才是王道,一线城市的学生进大所、红圈、外所实习比内陆的学校不知道容易多少。学校再好、历史再悠久,地理位置不好毕业了出来当地没有好的市场提供岗位、消解毕业生的话,真的白瞎了这么好的教育资源。
如果各位还想利用读书的一年和OPT的一年在美国试试身手,那么就要早做打算。刚落地美国就要广撒网投简历找人约coffee chat,而不是等到毕业的时候再行动(说真的,上一辈的大学生都是毕业了再找工作,没有谁是还在学校就想着就业的吧),等到毕业在想工作的事情真的已经晚了。在校要多参加活动,什么teaching assistant/ research assistant/ law review editor都要做起来,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跟人争、跟人抢,不做的话就永远出不了头。在校期间也可以申请CPT去校外做实习,我见过同届LLM去了本地法院做extern换算学分,同时增长本土实习经验(此人毕业后还是找到了一家solo practitioner做law clerk,过了bar还抽中了H1B)。甚至可以在本地做一些volunteer work,使得自己脱颖而出。OPT要尽早申请,如果夏季入学,那么基本上过了元旦就要想着OPT的事了。由于疫情,USCIS的工作进程也被拖慢了,我看有些别的专业的同学就算找到了工作,但因为没能及时拿到EAD卡雇主撤回offer。再就是根据所在地区融入当地习惯,比如:有的雇主会要求你有车能commute,否则连面试都不给。
我知道,要在一两年里摸清这些社会规则并且实践是非常难的事情,尤其中国人大多腼腆,而且口语不一定特别presentable,要豁出去做coffee chat,reach out to strangers需要鼓起很大勇气。但是读到我这篇用冒着感染新冠的风险和血泪换来的经验贴的你已经了解了这些社会规则以及自己应该做什么,我真心为你祝福。主动约人coffee chat,主动找教授问RA/TA岗,主动联系校内各种law review,主动想办法找到心仪的工作,祝你梦想成真。
成功的LLM不是没有,但这是条非常艰难的路。如果看这篇文章的你实在有心留美(这里不谈原因),且无意转专业(文科转码)铁了心要做法律这行,我的建议是选择一个你愿意投身的领域(诉讼、非诉、移民等),从小所做起(不介意从legal assistant开始),一步一步往上爬(过bar、搞定身份、积累经验、投身大所)——这是一条看似漫长实际很好操作的路径,但是需要提前计划、目标明确、内心坚定,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实施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反华/疫情都叫乱)。物以稀为贵——八九十年代的LLM也可以做到国际大所合伙人,甚至还能移民当美国法官。但如今申请法学院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回流的JD 也越来越多,去美国念法学院如今早已不是一件“稀有”且回报率明确的事情了。如果你在考虑LLM甚至JD并且有梦想进入大所拿高薪的话,请务必慎重,我不是说这不可能,只是hope for the best but prepare for the worst。
还有一点笔者想要强调的是,这个世界很大,我们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过程都是盲人摸象。现在自媒体发达,鸡鸭鹅猪样牛鬼蛇神人都能发言评论拍视频,但是那些视频博主、公众号作者面对这大大的世界也都是“盲人”——只知道自己知道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他们并不一定比你自己看得全面,了解更多。他们向外输出不是为了教化或帮扶,更多的是为了钱。所以很多在校生和刚毕业的同辈面临大大的未知时表露出的迷茫和恐惧实际上被他们所利用,被PUA,不然他们哪里赚钱?向他人获取资讯、信息是没错,但是完全迷信他们说的话、走的路就真的没必要,没什么人生经验是值得奉为圭臬的,包括我这篇文章。如果有人说LLM在美国混不出头我第一个不同意,尽管我因为种种原因如今还在泥潭,但我这一年来见过很多成功的LLM,她们都找到了自己的路;说什么非T14JD就没可能进大所,我也不同意,我看过很多不知名JD毕业生混得风生水起。五院四系还是普通本科;出国还是不出国;回国还是海漂;JD还是LLM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选择罢了,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无论你做什么选择都能走出自己的路!人生不是线性的,不要被人唬到丧失自己了信心信念、也不要把“成功人士”的话当做金科玉律,很可能他们没你想得厉害。
笔者祝各位前程似锦,好运连连!!!
经验贴码完了,希望大家干货吃得饱。下面是后记,是笔者这大把干货的来源。
我去了一家华人所,进去时说最开始一到三个月无薪,之后干得好就给钱,一小时$10。我干了三个月后问他们什么时候给钱,对方说哎呀不行,现在疫情公司没收入,但是我们有办法帮你办签证,你也可以推荐你朋友来办签证。而且活都是实习生做的,完全无律师参与。
我帮律师打零工,干完了要钱,两个月都没收到,最后只能卖惨说圣诞了、疫情了,想给家人买点新年礼物。后来钱是收到了,只有原先谈好数目的一半。
我在另一间全白人的所实习的时候,领导AKA合伙人当着所有人的面(客户、对方律师、记录员)问我来自哪里,我如实告知后对方有大声说:“she’s from where the virus is from!”在场所有人(全白人)没有一个脸色是好看的。
我给一亚裔老板打工,人上来就问我能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身份问题。
我做legal assistant时要整理文件,都是新鲜打印出来的纸,纸把两只手划的稀烂,但是又在疫情新增案例最多的时候,没办法只能忍痛洗手,洗的时候边哭边想我为什么要受这种罪,拿了名校的法学学位干着我初中毕业都不会想做的事,还要被上级当成狗骂得没有一丝尊严。最后一分钱没拿到,反而是冒着感染新冠的生命危险拿自己的钱打车倒贴。
我去面试那个等了40分钟的律所的时候,对方说我没有任何经验居然还敢申那个岗位,他收到了170+份简历,说我之前的经验怎么不好、怎么不算经验还倒扣分,说我怎么不符合他们要求,说我连admin都不是。
我做paralegal签的年薪还不到学费的一半,还要自己想办法搞定工作签,招人的时候明明说会sponsor,但是进去了就说哎呀不是今年,教我去注册学校用day 1 cpt,我算了一下到最后可能是我自己出钱给他上班。
我在全白人的所做law clerk,对方嫌我在美国待的时间不够长才一年。上班时间大声说中国的新冠案例怎么着了,美国在川普的领导下又有些什么好政策。
我去面试,岗位描述上清清楚楚写着“work remotely”,到了现场想确定一下,对方不耐烦地敲着桌子说:“就在这里上班啊,你还想怎么样?”
我跟认识的人说我想在美国试着找工作的时候,得到的答复是:“你还想在美国找工作?”
是呀,就凭我还想在美国找工作。legal assistant / paralegal 时薪一般$15-20,一个月下来两三千。偷渡黑下来在华人餐馆打工的加小费一个月四五千。开Uber赚得更多。凤姐来美国是做美甲的,美甲现在一个月五六千。更别说还有代孕的、走私的了。听说以前有华人移民所专门搞假政庇、假人道主义签证后来被查了吊销执照的。
是我不够努力吗?是我想要的超出我的能力吗?我出去了就没回过国,打了新冠疫苗全身红疹快半年好不了,出门见律师为了省钱走路一个半小时回来,一年投了四五千份简历,想办法参加讲座去认识更多的人,为了攒点经验给钱的不给钱的都做,要求到现场上班忍者一万个不情愿还得去办公室,我还能怎么样呢?与此同时,《令人心动的offer2》开播了,看着与自己背景相仿的同辈在君合施展拳脚,而我只能在小小的房间里画地为牢,既自怜又好笑。裁判手中枪响的那一刻,我们都在奋力跑,只不过我好像跑错了方向。此文漫长,本意绝非呼吁大家不要出国念非JD项目,亦绝非宣扬读书无用论,只是给尚未出海的各位粗描笔者所见之美国市场,及时运不济之下(本人)最惨就业情状。人生大概就是经历吧,不吃苦怎么知道甜是什么味呢?
这篇文章从构思到停笔在时间上跨度很大,每次都觉得写完了,读一读又还有新的补充。期间也不知道哭了多少次,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修改了。通过写文梳理思路、整理情绪,写到这里我的心情也好了很多。感谢读到这里的你,我希望这篇文对你有帮助。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