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3】纽约客短篇《What The Forest Remembers》by Jennifer Egan——追寻自由之旅

20220103期的纽约客刊登了美国作家Jennifer Egan(珍妮弗·伊根)的短篇《What The Forest Rememebers》(个人译为《林中教堂》)
作者让Charlene(沙琳)以父亲(劳·克莱恩)Lou Kline的视角讲述了整个故事:主角是四个男人,Quinn Davies(奎恩·戴维斯)、Ben Hobart(本·霍巴特、Tim Breezely(蒂姆·布瑞泽里)和Lou Kline(劳·克莱恩)。四个好哥们儿在奎恩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世外桃源般的周末旅行。四个人穿过森林,攀上山峰,来到一个隐匿的教堂。他们在教堂里听音乐、跳舞、冥想、用餐。晚上一群人还举行了篝火晚会,Tim Breezely和Lou Kline最后还进行了裸泳。然后小说基本结束了。
小说情节倒是不难懂。可问题是,小说到底表达了什么呢?
贯穿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四人的林中教堂之旅。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个旅程呢?
小说中的四个人都在旧金山的一个银行上班,有着正式的工作。奎恩·戴维斯是四人中唯一的单身汉,但他也是个同性恋,喜欢本·巴霍特;本·巴霍特,已婚,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根据后面的信息来看,可能也是个同性恋,或者说双性恋;蒂姆·布瑞,已婚,有一个爱抱怨的妻子和四个女儿;劳·克莱恩,已婚,有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总的来说,四人过得不好不坏。
林中教堂之旅是由奎恩提出来的。当然,这样的设定也更为合理。毕竟,一个单身汉不必要像已婚男人一样背负那么多责任,奎恩自然更适合做冒险的领头人。四个人长途跋涉,来到森林中的隐匿教堂。抽大麻、听摇滚乐、演奏、跳舞、冥想等, 奎恩抓住了本的手,两人最后共度良宵;晚上Tim Breezely和Lou Kline在河里进行了裸泳。Lou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最后的彻底融入。裸泳这一行为似乎也正象征着Lou和Tim最终完成了洗礼,决心摆脱俗世的束缚,追求自由。
所以,小说中四人的林中教堂之旅其实也可以看成反抗传统束缚,追寻自由之旅。
小说中设置的林中教堂听起来似乎是匪夷所思,这么多人离群索居,听起来也有点儿天方夜谭。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小说设定的年代背景。
且看小说开头前两段:
Once upon a time, in a faraway land, there was a forest. It’s gone now (burned), and the four men walking in it are gone, too, which is what makes it far away. Neither it nor they exist anymore.
But in June,1965,the redwoods have a velvety, primeval look that brings to mind leprechauns or djinns or fairies. Three of the four men have never been in these ancient woods before, and to them the forest looks otherworldly, so removed is it from their everyday vistas of wives and children and offices. The oldest,Lou Kline,is only thirty-one, but all were born in the nineteen-thirties and raised without antibiotics,their military service completed before they went to college. Men of their generation gotstarted on adulthood right away.
小说开头就提到四人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此时的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时期。而小说中的林中之旅情节设定在1965年7月,此时美国正处于与苏联冷战时期,同时也是美国直接派军队参与越战的时期。根据年龄推断,四个人可能都参与过战争。小说中也提了四人在上大学前都完成了兵役。而当时战争的阴影笼罩在美国,6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开启了一场影响世界的文化运动——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运动是在反叛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开始了通向未知天地的旅程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纽约等地以奇装异服和怪异行为反抗传统的比尼基分子。这些人鼓吹远离社会,提倡“新生活”、“新文学”和“新艺术”,他们吸大麻,听爵士乐,反对传统的两性观念,并创造了“hip”这个词,开嬉皮士文化之先河。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人忘却的十年,是60年代是美国最活跃、最动荡、最多事、最混乱的十年。 [1] 处于这样的迷茫社会中的美国青年们,以其特殊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发起了嬉皮士运动。嬉皮士文化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传播开来。
60年代在学生反叛的历史氛围之下,嬉皮士运动形成规模,嬉皮士文化蔚成风气。当时,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穿超短裙,吸毒品,听摇滚乐,跳摇摆舞,同性恋,群居村等极端或非主流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
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从嬉皮士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其实小说中远离尘嚣,世外桃源般的林中教堂正像是一个公社。所以小说中的林中之旅放到当时社会中看,可能就再正常不过了。
读完小说疑惑之处:
1.小说标题为何叫《What The Forest Remembers》,有何用意?
2.作者写这篇小说是想表达什么呢?仅是描写类似嬉皮士般的生活吗?
引用资料:百度百科词条如下
嬉皮士: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C%89%E7%9A%AE%E5%A3%AB/1122841?fr=aladdin
嬉皮士运动: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C%89%E7%9A%AE%E5%A3%AB%E8%BF%90%E5%8A%A8/6301603?fr=aladdin
美越战争: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E%8E%E8%B6%8A%E6%88%98%E4%BA%89/4252683?fr=aladdin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读完小说后,欢迎发表你的看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