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太过迷信名牌大学文凭?

最近在读的书:“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这是我从作者的提问里衍生出的话题之一。由于脑子里发散了大量有的没的想法,这里抒发一下。
1. 名牌大学文凭=能力?
书只读到一半,角度值得推荐,围绕英才选拔式社会(这本书翻译为优绩社会,台版翻译为才德社会,我自己倾向于形容为:英才选拔式的社会)容易产生的问题做批判:
我们开始进入了一种精英狂热的时代。英才选拔的制度下,名牌高校的文凭=高等教育证明=能力的代名词,凭借这个优点,高等教育逐渐变成了获取成功的垄断性标准。
当然,地球人口都爆炸到71亿的大前提下,全球名牌高校才这么几百个,成为英才要付出十几年的成长期,倾尽所有去达到种种标准(以美国复杂的标准为例,除了课业考试外,还有各种课外活动,公益活动,艺术特长等,以至于穷人很难够上),还要和数十万考生血拼。所以被这种选拔制度选上的赢家,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和普通人区分开来(久而久之,会形成精英对平民潜意识里的鄙视)。
2. 即使能力不行,也能瓜分资源
拿到名牌大学文凭的第一目的,是瓜分优质资源,而不是造福苍生。
20世纪以来,这门武器在瓜分优质资源上简直无往而不利。以至于社会培养人才的方式过分集中于学堂教育的形势,越来越不能接受非大学文凭、工人阶级出身的人才(就算有,以目前的趋势,人们的思维也是反过来的:如果你真的是人才,如果以前读不了大学,那为什么不现在去读大学,然后毕业拿个证书?是不是人才,由大学文凭来定。否则你就是文盲,文盲怎么能做领袖?)
书里多处批判的地方就在这里:由于文凭具有评判人才标准的不可或缺性,精英们自然在瓜分优质资源上受到青睐,久而久之,他们主观上觉得自己是成功的代名词,这样还不够,还希望突出这个成功是由自己一手一脚主导的,和运气没有一毛钱关系。
但实际上呢?文凭精英们瓜分完优质资源(比如让你有进入政坛的敲门砖)后,并没有创造一个生活得更好的世界(也即,拥有高学历却能力平庸还霸着位置的人比比皆是)。
3.作者回避的问题:运气多大程度上塑造了精英?
英国最好的一届内阁政府恰恰是学历相对其他各届最低的
肯尼迪组建的高学历政府一手做出了发动越战的决定
作者的观点并非不可,甚至说出了很多人在看到学历迷信帖时候内心的吐槽。但本书的问题,和之前大略看过的一本讲关于运气(or好运)的书一样,大量陈述都着墨在这种选拔的影响、后果、弊端等方面。
(如英才制度造成了怎样的不满,无法成为英才的心里有多难受,怎样早成了人才选拔的单一化倾向,对于制定政策有多大的弊端,高等教育的通道有多容易被富人垄断等等,甚至梳理了过往英美政府内阁的学历构成,以及政绩对比,来说明并不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能制定优秀政策。)
但作者唯独没有说,为何一个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他并不完全只靠自己,运气到底怎样作用在一个精英的诞生中。
每每快要说到这个话题,作者就开始剖析政坛现状,绕开重点。
但读者应该更想知道的是,运气到底多大程度塑造了精英?
这是一个更能挠中读者“痒点”的问题。
4.我们当前的选拔制度:先解决如何让优秀的人更优秀
我们当前的英才选拔制度,也许就是希望成为一个可以筛选出普遍信服又认可是幸运儿的标准。
证明自己拥有高超智商,是这个时代普遍被认为幸运的标准。即使你家境优越,你也要通过你能受优越的教育来证明。否则:家里这么有钱,竟然没有大学文凭?
从这个角度来看,运气从投胎那一刻就开始塑造精英:
全球每年有上亿受精卵(之前手残+信口开河,大家提醒后我特意查了一下数据,全球每天大概是36.5万新生儿诞生),其中就那么百分之十几足以拥有够得上格的读书天分,其中再只有百分之几拥有超人一等的智商,这就已经是运气的一部分。
更别提投胎到怎样的家庭(富有、包容与否)、是否有先天性疾病,也都是纯粹的运气成分,这些纯粹的运气决定你能否有足够质量的教育。
所以有些人生下来注定就是赢家的前提下,我们的英才选拔制度=让本来就优秀的人更优秀。其实是做了个投机取巧的选择。
5.这个时代,还有人想为世界大同努力吗?
至于本来就资质平平,甚至不适合读书、又读不进去的,该如何成长,这么些年来解决办法并不多。甚至目前的倾向是:这个社会的不幸应该由他们来承担。
作者应该是有心要设置多元化的成功标准的,但世界大同(即每个人都能分得一点好运)这样乌托邦式的美好想法,已经不被这个时代多数人向往。大家更相信:人就是分三六九等的,至少英才选拔的分类方式我们还能接受。否则呢?难道回到魏晋南北朝朝,祖上三代不是贵族就永世不得超生的方式就更值得推崇?
【ps:等读完如果有新的收获再更新
另外,这本书里提到的美国对于文凭的执着,对于跨越阶级的渴望,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任,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应该很熟悉才是。而作者说,欧洲人更相信一个人的成功是由许多偶然因素决定,阶级的跨越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这件事,似乎又挺像我们隔壁邻居印度(比欧洲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