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豆瓣年度书影音报告
查看话题 >2021观影总结,年年岁岁,皆如此过。
2021年,全年共计观影540部,老片占大多数,本年度补完的导演片单有:阿彼察邦,布列松,奥托普雷明格,路易斯布努埃尔,阿莫多瓦,保罗范霍文,维斯康蒂,今村昌平,阿巴斯,敕使河原宏,路易马勒。多余的废话就不说了,以下为新片十佳及若干老片推荐(排名无先后,仅做罗列而已):
一.新片十佳:
借着公路片的壳,实则拍出了一段自我放逐及寻找的轨迹。失去了珍视的东西,毅然启程流浪,是去进行自我疗愈,也是开启一段新生,即使不安与挣扎依然如影随形,但旅途中的温暖与际遇也会慢慢减缓创痛。努力去探索一段全新的生活方式,真诚地与世界相触,完成心底的蜕变,生命的真谛必将在旅途之中重新出现。那些逝去的生命,摇曳的篝火,漫天的晚霞,都会在旅途中被一一铭记。没有永别,只说再见,走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与精彩,为生命留下无限可能
真实细腻,痛苦混乱,我相信一个人慢慢将周遭遗忘的过程,他自己是能够感知到的,影片基本呈现出了人物记忆的混乱感。向霍普金斯爵士行五体投地大礼,演得真的太好了!
成千上万的人命抵不上所谓的政治资本维稳,普通民众只能成为无谓的牺牲品,所谓的维和部队,也只是维护利益与资本的帮凶罢了。一栋楼墙,一边是欢声笑语的球场嬉戏,一边是机枪扫射下的骸骨冤魂,哪容得你不共戴天,刽子手与受害者欢聚一堂,或许是最错误的正确结局。
极具话题性的社会实验之作。后疫情时代罗马尼亚的人情风貌,历史、人文、政治、人性、道德,各种方面的争论与表达,极具思辨性。
抛却了奇情,用情感作为叙事纽带,将一段夹杂着巧合、意外与悲伤的故事,镶刻进充满创伤的历史背景当中,从母亲与孩子的连结,至生与死的跨越,阿莫多瓦一如既往的温柔。
精神控制,意识勾连,梦境回溯,同体双生,连柯南伯格也要翘个大拇指!温导的“鬼屋式”调度,营造气氛简直百试不爽;入梦段落360度环形极速变景,是对传统经典恐怖桥段的再创造,后半段揭晓谜底后的正面虐杀,是寄生体压抑许久后的释放,也是温导献给动作式惊悚恐怖片影迷们的一波福利;警局段落完全可视作教科书式范本,双面人反手反脚瞬间梦回《驱魔人》小姑娘倒身上楼梯,直接戳中了我的嗨点!
《罗生门》式叙事,中世纪男性成王败寇的权利斗争与女性身不由己的命运哀歌。
绝对的时事讽刺喜剧,从上到下黑了个遍,娱乐性与时政热点巧妙结合,用科幻的外壳讽刺了现实的荒诞。小李子的咆哮博士很有味道了。
二.老片若干佳作推荐:
魔幻丰沛的拉美风情,宏大叙事背后的命运流离,以小人物的惊绝奇遇,在偶然或无意识抉择下,牵动出整个社会行进中的连锁效应,并一同裹挟进时代变迁的命运漩涡之中。如坠迷宫般的庞杂叙事,间中渗透着权谋,背叛,暴力,情爱…各种迷题纷至沓来,也将观众一同拉进了叙事的迷雾之中。以三位主人公为着力点,逐渐铺展开来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等时代全方位的私隐探寻与历史询问。影片不仅在叙事上以百转千回,出其不意的多元化式呈现,在技术形式上也颇有巧思,精心的构建故事,用画外音叙述佐以镜头表现,多种形式的分屏手法,长镜头呈现,又以章节式来弥补跳跃叙事,更增加了影片的悬念与观众的期待,而命运无常,亦本就是难以预知的。导演确是极
古典主义神秘气息与质朴日常生活的绝妙共振。好似温柔的梦境重塑,布里索用最普通的正反打完成了超现实元素与日常现实情境的交叠渗透;又似穿越时间的洪流,将无尽的爱意与留恋,满溢入时光的夹缝之中;用空荡的过道、浮现的幻象,营造出难以言说的孤独感与浪漫感。
人生的无奈与凄凉,失去了生活的方式与意义后的老无所依。为社会默默奉献一生之后,最终成为了被社会抛弃的人。
主义泛滥,文化起伏,思潮兴替,存在过的皆有证据。二十世纪历史社会文化大观。
冷峻、酷烈,平实地讲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惨烈事件。纪实文学与黑白影像结合的一次上佳尝试。作恶的念头一旦产生,便会逐步走向狂乱与失常。
污秽,疲惫,惊惧,悲凉,疯狂,绝望;战争的残酷拷问着人性的强度,从颓丧一点点走向绝望,不留一点喘息的余地、不实的幻想,只有逐渐僵硬麻木的前行,统统被时代的巨轮裹挟着,走向死亡。
一场私密盛大的艺术献祭,关于艺术灵感的找寻及创作欲望的迸发。完美的事物是无法容于世间的,我等只可窥见其一隅,作品承载的不仅仅是一幅画作,还有艺术家的精神、情感与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流动。最终这些最私密的经历必将连同不得现世的艺术品一起被藏匿封存进了黑暗的石壁之中。
每一个人都困在自己心灵与情感的围城之中,想突围而出,却只是徒劳,无计可施。
瓦伊达的历史社会观察与反思。茹毛饮血的资本主义,盘剥着底层的穷困者,癫狂荒诞。工业资本的洪流,引领着财富的浪涛,最终粉碎吞没了安逸纯洁的故土之邦。
战火中的童年;冷峻的基调,天真的神采,破败的残垣断壁,被迫面对现实的残酷与决绝。当孩子也对生存失去了希望,那这个世界真的不会好了。
杰作!文字与影像最优化的结合,可以迸发出无限的情感与火花。战争的伤痛带来无法弥合的遗憾,在一个恰好的夜晚,短暂地忘却残损的回忆,不必追问,无须承诺,一切留在今夜。文字与剪辑不仅打破空间的桎梏,让两处地域达成绝妙的连结,也凝结了时间的流逝,慰藉了两颗伤痕累累的心。
沟口惯常的女性悲歌,男人永远是不靠谱的过客,在两性的不平等与社会世俗的夹缝之中,这女性的困境,日复一日,代代相传,无以消解。
女性群像,一枝独“秀”,一场学生运动影射出的社会性不平等与人权压迫。在学校这个带有特殊性质的“小型社会”中,有的是铁腕的压迫者与不挠的抗争者,阶级与性别的不平等,注定了结局必定是残酷无情的。而所有这些最初的反抗,最终总是会以芳江这样无辜的受害者来作为推动社会运动进步的导火索,她们是不幸的,但她们的牺牲在任何相似的时代都是必然的。高峰秀子层次丰富的演绎我见犹怜啊!
闪回插叙,补足事件脉络;构图简洁庄重,开场结尾,极具仪式感;孤独悟道与多人斩,阶级与权势的威压,底层人物纵使百般反抗,最终也只能无奈接受既定的结局;今井正此片当真生猛残暴。
三船给仲代做配,不容易啊!虽是三小时的片长,却并不拖沓沉闷,算是充分描绘了日俄战争的全景,战场的惨烈与人性的异化,虽然取得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至于演员就不多说了,真正的大牌云集。“那海会死吗,那山会死吗,春天会死吗,秋天会死吗,爱会死吗,人心会死吗,那么我所爱的故乡也都会死吗?”---《防人の诗》
杰克莱蒙演技爆发之作!这个角色完全跳脱出了他以往的喜剧范畴,复杂的心理情绪表现,深刻、纠结又痛苦,角色塑造堪称伟大。此片在酒精与家庭关系的探讨方面,比《失去的周末》走的又更远了些。酒精真的可以毁掉一个家庭,甚至毁掉一个人的整个一生。62年的五位男主角提名已阅四作,如今看来,单论表演,当年获奖的派克绝对不是最好的那一个。
可能是伯格曼最具“现实性”的作品,关于漂泊的旅程,关于受挫的尊严,关于堕落与毁灭;并不是化好妆带上面具的才是小丑,角色的换位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生。滑稽与欢笑的背后,是多少难掩的压抑与屈辱,厌倦了一切,极力挣扎过,却无力改变或抽离,只能在堕落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结尾是无尽的绝望,一场马戏的失败,一个男人的毁灭,最终没有任何人被“拯救”。
悲喜剧,以人之原始欲望作为敛财的本钱,导演借一位皮条客颇具魔幻色彩的一生,以达到绝妙讽喻。影片整体以欢快热闹的基调,来反衬生命的悲哀、人性的扭曲与思想的糟粕。而所谓爱国主义的信仰,有时是那样的虚无缥缈,就像那一缕青烟,你视它如信仰,它弃你如敝履,更显得人物如此荒谬的执着无力又可笑。
波兰铁路版“罗生门”,守旧与创新的博弈,伴随着时代潮流的前进。恪尽职守几十年的老员工面对新事物的到来,其表现出执拗的抵触与令人难忍臭脾气,实则是害怕被滚滚的时代巨轮所淘汰。通过多人视角的叙述,拼接事件原貌,结局的真相却令人震惊又敬佩,怪诞的性格并不能折损高尚的灵魂。
摄影,表演,故事,无不优雅精致。冷峻颓废的气质贯穿全片,从适者生存到万念俱灰,是看透了尔虞我诈的机关陷阱与人性深处的冷酷与寒意,生无可恋,不死何为?
安公的公路片,以父女流浪为引线,在旅程中巡弋流连,试图寻找内心的安定,然而所到之处,都是残缺痛苦的灵魂。以市井小民的眼光游览意大利小镇风情,将生活的各个面向统统收纳于朴实哀伤的镜头之中,以个体的状态延伸至整个社会的现状。最终主角回到原点,但却依旧找寻不到归宿所在,所处困境由外化的痛苦表征转为内在的精神虚空,其坠落于挚爱的眼前,用现实主义终结了现实主义。
范霍文的美国梦,热辣香艳下的真实与成长,不以噱头取胜,而是真真切切的在讲一个权利与欲望纠结交织的梦破碎的故事。
时隔五年半,重温此片。伯格曼将善良与爱、信仰、生命、恐惧与未知的虚无统汇一炉,世间的美好稍纵即逝,恐惧的阴影却始终相随,对信仰的诘问,对死亡的抗拒,无论如何虔诚祈祷,上帝终究不会出现,而死神却真实存在。与死神对弈,即使你先胜一局也无济于事,他最终都会来与你共舞。
影片前半段的“烟雾弹”散播的极好,引起观者兴趣,错误猜测,氛围营造颇有质感,而后几乎全部围绕女主的“妄想症”下药,成功引开观众思路,为结局反转做足功课。全片最佳我给劳伦斯奥利弗,作为一位大师级表演艺术家,懂得隐其锋芒,能把一位普通警长演的这么平易近人,毫无炫技,属实难得了。
一座茶馆,见证人情世事,百年兴衰。“有钱就得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千万别干好事”------真是警世良言啊!
像是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对往昔的回望。礼崩乐坏的时代里,浮华地追逐财富的盛行与传统的贵族体制的衰落,成为了一对针锋相对又彼此依存的畸变关系;优雅的孤独与放肆的喧嚣始终格格不入。屡次观念的冲突中,印证着老教授思想与行为的衰落。时代变迁与思想交锋的阵痛,就像屡次被翻改的房间一样,人物两非,永远失掉了庄重与格调。而人生这袭华美的长袍上,早已爬满了虱子。
那些人生的道理与生活的智慧,在对于很多还没有过经历的我来说,还无从深刻体会,那些爱与死、伤痛与宽恕的箴言,或许再过十年,我才能够稍有感悟吧,但有可能我永远都是一个门外汉。所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生活的意义,但这却是一门毕生都无法学完的课。
前面有多呆萌浪漫,结局就有多震撼人心,演员选的好,故事也改的妙。前半部的小情小意,灵动潇洒,后半部分大开大合,感天动地,悲戚之感排山倒海而出。仅结局“哭坟”一场戏,已经真正的达到了情、景、乐交融互通的境界,够现在的一些导演学一辈子了。杨采妮在各种情绪中的转换,令人惊艳!
节奏紧凑,情节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结尾居然是一把黑色幽默。不近人情的上司,被劫匪教做人。
清新与灵动,自在游荡与沿途风景,躺在厚草垛上仰望天空,坐在敞篷车里沐浴微风,潺潺的流水与温柔的烛光,乍起的欲望,诱人的芳香;自由游荡,当白色的花斑裙随风飘扬,松开方向,让绿色的敞篷车也驶向远方,这个夏天终将毕生难忘。
梦的呓语,现实失真。如果说前半段主角借由灵媒之口窥探他人梦境,还是无为旁观的话,那自中段银幕预告后,主角自己踏入梦境之时,由此打穿了历史与现实交流的通道,让千年前的宫殿与脚下的公园小径融为一体,无谓时代的变迁与政治的更迭,梦境永不磨灭。
“手艺人”的得与失,布列松让行窃变成了艺术。几段行窃戏拍的真好,一气呵成。
文学的高度与影像的凄美相融合,宗教与世俗的摩擦,肉体与精神的挣扎,剖析性的独白,及严肃而沉静的信仰探索,于最本质的内心诘问之上,又流露出隐隐的神性。
布列松遗作,一个被社会玩弄,内心不愤的年轻人,最终逐渐滑入了犯罪的深渊。用极简手法,大量的留白及省略关键的行为,让观者自行补足“缺失”的影像。被阶级践踏的底层人物,最终将屠刀挥向了更为弱势的群体。极为凝练、克制,布列松的形式感,让人物也成为了表达的道具,成为了镜头下的游魂。
帕索里尼的惊艳首作,意大利的灵魂在街头。悲情凄凉的调性,底层阴暗面的人物群像,窃贼、乞丐和妓女,挣扎在黑暗苦难中的芸芸众生。影片的基调走向一直是抑制和颓丧的,以近乎纪录的方式,展现苦难与放纵。影片的结尾,导演以一段超现实的梦境,与主角从善后的意外死亡,让一场在梦中未完成的“葬礼”在现实中得到了圆满,也以此完成了对新现实主义的终结与升华。
意大利导演里,看过的所有影片都喜欢的,目前可能也就皮亚托杰米一位了。本片真的是非常高级的那类喜剧,幽默与讽刺并驾齐驱。马斯楚安尼在如此一部喜剧里出演的感觉却相当正经,其所展现出的差异感,与影片整体所传递出的道德的模糊性,本就已非常耐人寻味了。故事又讲的如此精彩,各种会心的小细节真是层出不穷,俗气搞笑但又不失优雅机敏,亦有对社会、法律、旧俗的鞭辟讽刺,更是通过各种忙乱又绝妙的意外事件,来“剥夺”男主从谋划到实施杀妻之间所有的主动性,让其完全被动性的达到了目的,真是从故事、主题到人物都带着讽刺啊。
明显的两幕剧式结构,三个半小时的史诗体量,描绘了二战后的犹太人民在全欧洲反犹浪潮与多年流离失所的大背景下,为了自由与安定所经历的重重磨难,通过无数的流血牺牲与艰苦卓绝的斗争,秉承信念,最终顺利建国的伟大事迹。庞杂的历史根源与尖锐的民族冲突,为影片提供了坚实厚重的叙事素材。影片配乐气势磅礴,荡气回肠。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没有代入个人看法,不做评判,只是生动全面的去还原那段苦难的岁月,其中是非曲直、谁是谁非全部交由观者自行体味,这才是对于历史表达应有的态度。此片拍摄于1960年,而两年后在奥斯卡颁奖礼上无限风光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有没有借鉴此片,我相信看完本片之后,答案不言自明。
重温,22届威尼斯金狮奖,是为佳作。绝赞的摄影与构图,镜头的延展,男主独白如同梦境呓语;时光回溯中,是遗忘的意志在升腾,还是固化的记忆在作祟。奢华的巴洛克建筑,却冰冷地将情感封隔。记忆的碎片化与虚实性,情绪的中断与复接,都为这个本身有些迷幻又淡化的故事,增添了更多关于真相的可能。配乐与冷冽的氛围相互契合,亦徐亦急,绵延跌宕。
错过的爱情永远都刻骨铭心吧,从彼此试探到相互依恋,最喜欢的一场戏是男主第一次在家里做饭时两人的对话。男主渣吗?可能并不,他只是没有去爱别人的能力啊。结局两个人头脑风暴,外表却故作镇定,男主两次走错方向的慌乱与麻木,看着真是太心塞了。
今年总结较为简单,就这样吧,留下注脚,以便回味。再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