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记5】2021年度读书总结——55.5
上一次写读书总结还是上一次,今年是第二年,也不知道有没有第三年,真是写一年少一年啊。不要脸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艾石工作室】
2021年稀里糊涂过去了,利用边角料的时间,读了55本书,其中29本是悬疑推理小说,9本是科幻小说,15本文艺小说和2本社科类图书。上一次写读书总结还是上一次,今年是第二年,也不知道有没有第三年,真是写一年少一年啊。
感叹结束,上文。
01 悬疑小说
1 迈克尔·罗伯森

我必须“墙裂”推荐罗伯森的这两部作品《嫌疑人》和《越狱者》,真是太合我胃口了。罗伯森是塑造角色的天才,一位叙事高手,一位文学大师。我始终认为作者与作品是无法分割的,人品高尚的作者就是能写出高尚的作品,文字会暴露作者的内心世界,从罗伯森的文字中你可以看到他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在《嫌疑人》中,罗伯森塑造了一位罹患帕金森症的心理咨询师角色,整本书的前三分之一都是心理咨询日常,刚开始读会觉得有些闷,但好在作者文笔高超,时不时扔出一些幽默的比喻,令人会心一笑。在不知不觉间埋下许多伏笔后,作者笔锋一转,一桩命案的嫌疑人矛头直指主角心理咨询师,为了自证清白,心理咨询师只好一边亡命一边调查命案。
本故事的核心围绕于虐童的话题,关于这个话题的作品层出不穷,在后面我还会提到另一部作品《寒栗》,也是以此为话题,但两本书的立意刚好相反,且写法也完全不同。如果早几年,我可能会更喜欢节奏更紧凑、氛围更剑拔弩张的《寒栗》,但现在我更倾向于本书《嫌疑人》,罗伯森温柔委婉、循序渐进的写法更深得我心。
看完罗伯森的《嫌疑人》后,我立刻拿起了他的第二本代表作《越狱者》。关于越狱的故事,最著名的当属《肖申克的救赎》,但请注意,本书与《肖申克的救赎》完全不同,虽然在营销语上将两本书进行了类比。本书的核心是黑警。故事开篇即主角奥迪在即将刑满释放的最后一天越狱了,明明第二天就可以光明正大从监狱走出去,但他却等不了明天的太阳升起。
这本是一部悬疑犯罪小说,但作者却在里面描写了一段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这是我今年第二次被一名男性作者描写的爱情深深打动,第一次是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后来我在本书的致谢篇章中看到作者有三个女儿,而且与这三个女儿的母亲一起生活了三十年,最后以“我爱你”结束了全文。我这才相信作者确实能写出这样的爱情故事。
下面用《越狱者》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本小节:
人生苦短,爱意绵长。去生活吧,就像没有明天一样。
2 劳伦斯·布洛克

在读完了布洛克的马修·斯卡德系列、大部分的雅贼系列和一半的伊凡·谭纳系列后,我开始研究他的杀手凯勒系列。这个系列共四本,已经绝版,我是在孔网上淘到的二手书。
顾名思义,它们就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杀手的故事。关于杀手,你想知道的全部在这些书里了。当然这是早期的美国杀手,现在的杀手可能又有点不太一样,但没关系,万变不离其宗,杀手再怎么进化,也应该有凯勒的某些影子。
我对布洛克是有滤镜的,所以我认为这四本书都非常好看,唯一塞牙的是翻译有点鸡肋,但不影响我去理解凯勒这个人物。
布洛克显然美化了杀手凯勒,以至于最后凯勒还安然退休了,这种神奇的事也只能发生在神奇的美国。放在日本,杀手的下场都很惨,读者可以比较阅读一下伊坂幸太郎的杀手系列——这个系列我在去年的读书总结中提到过,此处不再赘述。
总体而言,我认为杀手凯勒系列没有马修·斯卡德系列精彩,这或许跟人物本身的属性有关,毕竟杀手的生活还是太单调,哪有侦探的多姿多彩呢。
下面用《杀手》书中的一句话结束这一小节:
“枪支不杀人,除非你真瞄的准。”
3 迈克尔·康奈利

康奈利的书我断断续续看过一些,这四本是年初的时候囫囵吞枣式阅读的,虽然他的作品蜚声国际,但就我本人而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一道饕餮大餐,食材用了最好的,厨师也是米其林三星大厨,但好像之于我就是不那么香。
但我说一般不能代表广大读者的口味,就豆瓣评分来说,康奈利的书都在7分或8分以上,可见还是深得大部分读者喜爱的。
康奈利的作品中警探博斯给人一种苦大仇深之感,整个警局贪污成风,只有博斯高风亮节,这个设定后来被无数影视剧套用,以至于现在再去看博斯这个人物,似乎比较老套了。
下面用《最后的郊狼》书中的一段对话结束这一小节:
“什么原则?”
“每个人都重要,不然谁都不重要。”
4 约翰·迪克森·卡尔

浸淫于现代警探悬疑小说的同时,也需要一些古典本格推理小说调剂一下。正好卡尔的书今年出了新版,于是就入手了。在三大古典推理名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莎婆和奎因,卡尔的书不是说不好,但比起另外两家,私以为总体而言稍逊一筹。但单拎几本出来还是能打的,去年看的《燃烧的法庭》我就觉得很不错,今年的这四本里,《绿胶囊之谜》和《耳语之人》较另外两本好看,古典推理爱好者可以读一读。
5 其他欧美悬疑作品
接下来的六本欧美系悬疑小说我就不单列出来了,把它们放在一起大杂烩总结,它们分别是(此处排名不分先后):
【丹】索伦·斯外斯特普《寒栗》
【挪威】尤·奈斯博《猎头游戏》
【英】亚历克斯·麦克利兹《沉默的病人》
【法】皮耶尔·勒迈特《必须救出罗茜》
【英】安东尼·霍洛维茨《关键词是谋杀》
【英】安东尼·霍洛维茨《关键句是死亡》

前面提到过《寒栗》,那就从《寒栗》讲起,本书的同名剧集也上线了,不过我没去看剧,一般来说,看了书我很少再看剧。本书的作者是有名的编剧,所以在阅读本书时,画面感很强,可以看得出作者就是以写剧的模式在推进故事。开场很炸,死者周围总会出现“栗子人”,栗子人就是关键线索,将所有命案纽结在一起,围绕栗子人连环谋杀案,两位警探展开调查。只是后期凶手比较容易猜到——但不妨碍本书的可看性——,现在写悬疑小说,藏凶手可太难了。
再来说说奈斯博的《猎头游戏》,奈斯博作为北欧犯罪小说天王,在国内已经有了一批拥趸。《猎头游戏》不是他的哈利·霍勒系列,但本书的主角,私以为,就是矮个子的霍勒,一样是硬汉,能屈能伸,为了活命,不惜跳进粪坑,也是没谁了。
《沉默的病人》,今年读客没少营销它,也上了豆瓣年度图书的悬疑类书单第二名,我在这就不多说了。本书可看性很强,也跟心理咨询有关,最后的反转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喜爱心理悬疑的读者不妨一看。
就像三个火枪手其实有四个,勒迈特给他的范霍文警长三部曲又加了一部《必须救出罗茜》。这其实是一个中篇,我觉得更像是一个番外。故事很短,一气呵成,半天就看完了,意犹未尽。不过比起故事的内核——恋母与恋子情结的扭曲共鸣,我更喜欢发动一场恐怖袭击是如此简单,只要去超市买一些工具外加捡几个二战遗漏的哑弹即可这一作案手法。谋杀的艺术在于极致的简单。
最后是霍洛维茨的两本书《关键词是谋杀》和《关键句是死亡》,其实今年引进的他的另外一本书《猫头鹰谋杀案》才是最畅销的,但鉴于此书太厚,分上下两册,我今年已经啃了很多大部头书,到“猫头鹰”我实在啃不动了,所以缓一缓,待到明年再看。“关键词”和“关键句”这两本书中规中矩,大招没有,但小亮点挺多。我认为一名职业悬疑小说作家写到后面大概就是如此,不能保证每本书都令读者叹为观止,但至少能保持一定的水准,让读者总是眼前一亮,愿意继续跟读。
6 日本悬疑作品
最后的九本是日本作家们的悬疑小说,我也不单列出来,把它们放在一起总结,它们分别是(此处排名也不分先后):
高野和明《消失的13级台阶》
冈岛二人《克莱因壶》
伊坂幸太郎《金色梦乡》
京极夏彦《魍魉之匣》
凑佳苗《告白》
乙一《动物园》
连城三纪彦《鼠之夜》
大山诚一郎《字母表疑案》
大山诚一郎《全员嫌疑人》

先来说高野和明的《消失的13级台阶》,这个作者是继迈克尔·罗伯森之后我今年喜欢上的第二个宝藏作者(其实应该是先喜欢的高野和明),他的另一部科幻作品《人类灭绝》也非常好看,后面会提到。其实《消失的13级台阶》早已有所耳闻,但有时经常在你面前晃悠的东西反而会被当作背景板给忽略了,本书就是这样的存在。今年我终于受够了它的晃悠,打开了它,结果打开就放不下手,它可真是太好看啦!本书的核心讨论了死刑的意义,这也是罗翔为什么要推荐它的原因,罗翔老师诚不欺我。此书具有普世价值,适合所有人观看,建议买得起书的人都买一本看看。
冈岛二人的《克莱因壶》其实有科幻的元素在里面,是日本虚拟现实VR题材的开山之作。由于成书较早,在当时看应该是引起了轰动,题材又非常新意,但跟博斯一样,被后来者争相效仿,放在现在看,此书的结构与梗显得较为老套了,但依然是好看的书。
接下来要说的两本书,伊坂幸太郎的《金色梦乡》和京极夏彦的《魍魉之匣》久负盛名,我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书,两本书都厚得要死——我对大部头书并无心理阴影,只要写得好,我就能啃下去——,但这两本啃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已经耗尽我的心力。可能看了太多伊坂幸太郎的作品,所以再看本《金色梦想》,已经对作者的套路了然于胸的我并没有被惊艳的感觉。至于京极夏彦,众所周知,他是一个非常爱炫知识储备量的作者,喜欢他这一点的作者喜欢得不得了,但不喜欢的人真是厌恶至极,读《魍魉之匣》上本的时候我还属于前者,到了下本已经变成后者,该死的,就不能先把故事讲完再炫技吗?我当时就是这个状态。建议想看这两本“名著”的读者选一个心情不错的时间看。
凑佳苗的《告白》可能剧比书著名,电影由中岛哲也导演拍摄,曾获得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和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我没有看剧,直接看了书。本书的结构是多重视角,有点罗生门的意思,讲述了三个母亲和她们孩子的故事。书中父亲集体失职。围绕未成年犯罪探讨了很多社会热点话题。这里我想提一点是溺爱和缺爱都会教出恶魔。但如果你说孩子虽然坏,但他母亲更坏,都是她教子无方。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可以说母亲虽然坏,但母亲的母亲更坏,都怪她教女无方。然后再往上推导……这哪里才是个源头?不是给恶魔之母开脱,只是关于未成年犯罪,是不是除了教育以外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为什么一个母亲会溺爱或完全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乙一的《动物园》和连城三纪彦的《鼠之夜》都是短篇小说集,这两个作者都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乙一总是能在光明与黑暗的人心之间自由行走,写出的短篇残酷又温柔,《动物园》中收录的每一个短篇都风格鲜明,梗不重复;连城三纪彦就绝了,他能用一个梗套在不同的故事中,反复使用,《鼠之夜》每一个短篇的诡计本质都是一样的,但就是被作者玩出了花,真是惜梗天才。
最后来说一下大山诚一郎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字母表疑案》和《全员嫌疑人》,又是读客引进的,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我之前看了大山的前三部短篇小说集,去年的读书总结中有提到。但是我发誓我以后再也不会上当了,这两本书水准都不行,都很扯,为了诡计可以扭曲常识,这是一种倒退。然而即使如此,《字母表疑案》还是爬上了豆瓣年度读书悬疑类小说排行榜的首位,可见大部分的读者对诡计仍然有着某种执迷,这么看来,大山还是懂市场的。
02 科幻小说
1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今年是莱姆诞辰第100周年,他的很多书都再版了,我看了其中的三本。
这三本书里,《索拉里斯星》应该是最著名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据此改编了电影《飞向太空》,铸就电影史上的经典。但书和电影还是有些不一样,我先看了电影,电影比较隐晦,甚至有一种科幻版的《罪与罚》的气质,书更为显学,也更容易明白。科幻小说最重要的就是设定,本书的设定很简单,即索拉里斯星本身就是一个智慧体,这颗星球上的海洋就是一个智慧生命,人类试图理解这片汪洋大海,但最终都是徒劳。如此简单又充满想象力的设定,即使放在今天都不觉得老套落伍。科幻的终点必定是哲学,莱姆就是这样一位把科幻与哲学结合的天衣无缝的大师。
《机器人大师》是机器人短篇故事合集,每一篇都很有意思,第一篇就是王炸。但不适合一口气读完,有些短篇需要细嚼慢咽才能看懂。《未来学大会》则以科学幽默和辛辣讽刺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未来世界的奇幻景象。这两本书也都是莱姆的代表作。
最后我要用《索拉里斯星》中的一句话结束这一小节:
我们给所有的恒星和行星都起了名字,可也许它们已经有名字了呢?真是越俎代庖。
2 其他科幻小说
另外六本科幻小说我就不单列出来了,把它们放在一起总结,它们分别是(此处排名不分先后):
【美】菲利普·K·迪克《火星时间穿越》
【俄】阿卡迪·斯特鲁伽茨基 & 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路边野餐》
【日】高野和明《人类灭绝》
【日】贵志祐介《来自新世界》
【英】埃德温·A·艾勃特《平面国》
【英】尼尔·盖曼《烟与镜》

国内但凡引进PKD的作品,我都会收录,今年出的这本《火星时间穿越》当然也收入囊中了,本书内容比较简单,讲述了移民到火星的人类的日常生活,探讨了关于精神病患看到的世界的虚实性问题,是典型的PKD风格——永远质疑一切。(题外话,他甚至还质疑莱姆不是一个实在的人,而是一个组织,甚至给FBI写了举报信,非常PKD了。)
《路边野餐》一书很久以前就在我的想读名单里,但早些年的书已经绝版,今年出了再版我立刻就入手阅读了。久仰其大名,主要是因为塔可夫斯基拍的《潜行者》改编自此书。再一次的,我发现科幻电影相较于科幻小说,电影拍得更加委婉含蓄,书倒是把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可能跟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属性不同有关。
接下来是来自日本的两位作者的书,都是超长篇的大部头,我先说《人类灭绝》。之前提到过高野和明的《消失的13级台阶》,他写的悬疑小说一流,科幻小说也驾轻就熟,《人类灭绝》是一本硬科幻,但文笔极佳,完全不会被里面的技术流段落劝退,它讲述了在非洲某部落诞生的一个超人类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设定不算新颖,但我最喜欢的是本书的反派设定,他就是美国总统,全书无不透露着对美国的鄙视和讽刺,为作者的世界观和道德观点赞。
第二本《来自新世界》是贵志祐介的代表作,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阅读,因为一开始的画风会让人误以为是中二的网络流幻想小说,但当书中的人物长大之后,画风就变了,新世界的真面目才呈现出来。
最后两本书是艾勃特的《平面国》和尼尔·盖曼的《烟与镜》。《平面国》成书于百年前,《生活大爆炸》的谢尔顿曾经推荐过此书,作者用十分精简的语言讲述了发生在二维空间的故事,幽默风趣,像寓言又像童话,小说不长,半天就能看完。相比之下,《烟与镜》中的短篇故事就没有《平面国》那么有趣了,有几篇还不错,但整体水平没有尼尔·盖曼的其他小说那么出彩。
03 文艺小说
1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常年霸榜各大书单,这本书躺在书架上也是很久很久,今年我把它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一起看了。马尔克斯不愧是大文豪,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他应该是个天才吧,再勤奋都写不到他这个水平了。
两本书都非常有名,相比之下可能《百年孤独》更出圈一点,但对于我个人而言,更喜欢《霍乱时期的爱情》,因为它比《百年孤独》更具现实意味,道出了关于婚姻与爱情的全部秘密。虽然《百年孤独》里提到“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但《霍乱时期的爱情》告诉我们,疯狂执着的爱情似乎也有永恒的。
自我建议:这两本书适合反复阅读,常读常新。
2 菲利普·罗斯

《美国牧歌》是罗斯的美国三部曲之一,也是三部曲的首部作品,标题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本书讲述了两代人的故事,第一代人塞莫尔·利沃夫在崛起的美国中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美国梦”,第二代人塞莫尔的女儿梅丽却在16岁那年变成激进的反战者,用炸弹陆续夺取了四条生命。塞莫尔的美国梦破碎。
看完本书,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港·独事件”。在社会浪潮面前,家庭教育显得多么脆弱,甚至找不到子女突变的源头,社会的悲剧就是由一个个家庭中的个体组成,家庭中的个体又汇聚成暴力的洪流。团体暴力的形成机制真是一个谜。
《我们这一帮》是今年新出的书,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全书就是对美国政治的辛辣讽刺,所有政要都被罗斯拿出来调侃了一番,给他们取了滑稽的绰号,又把他们人前人后的两面性暴露无遗。
让我引用《我们这一帮》里的某政要的名言来结束本小节:
“我们的社会里有污言恶语,有愤世嫉俗,有受虐狂,有捶胸顿足,或许无知正是让我国再次伟大的一剂良药。”
3 库尔特·冯内古特

今年看了冯内古特的《咒语》和《时震》,一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犀利的语言,处处都是黑色幽默。
没啥好说的,我就简单列几句段子吧。
“让我们抛开虚伪,实话实说。对几乎所有的人来说,世界末日来得越快越好。”
“要我说,如果上帝存在,他一定憎恨人类。”
“董事会成员里,没有一个人亲身参与过那场战争,金伯利的父亲也没有,他们更没有让自己的儿子或女儿亲临战场。湖对岸的监狱,当然,还有小镇里头,却有许许多多平头百姓把自己的子弟送上了战场。”——据说这句话把我看哭了,我这奇怪又该死的泪点。
4 格雷厄姆·格林

去年看了很多格林的书,这三本是延续了去年,在今年年初看完的,因为时间太早了,《人性的因素》和《恐怖部》的内容都快忘了,倒是《密使》因为故事比较简单,反而还有点印象。《密使》讲述了一个关于间谍D的故事,无独有偶,我刚好在之后又看了一部关于间谍的故事《柏林谍影》。当然比起《柏林谍影》,《密使》稍逊一筹,但可看性还是很强,《密使》的间谍故事有格林的味道。
5 其他文学作品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之外,我还看了其他六位作者的作品,它们分别是:
【中】张贵兴《野猪渡河》
【美】丹尼斯·约翰逊《火车梦》
【英】约翰·勒卡雷《柏林谍影》
【意】翁贝托·埃科《布拉格公墓》
【阿根廷】罗伯特·阿尔特《七个疯子》
【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有人在周围走动》

先来说说《野猪渡河》,作者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我看此书花费的精力和专注力是其他书的两倍,这也意味着作者写作时逐字精雕,逐句细琢。这样的专研精神值得学习。本书借猪喻人,到最后已分不清人与兽。蛮荒、血腥、杀戮,在几乎原始的丛林上演。看此书时,我会想起电影《赛德克巴莱》的一些画面。
丹尼斯·约翰逊的《火车梦》是个简短的故事,被称为微型史诗,他截取了一个时代片段——二十世纪之初那不平凡的时代,讲述了一个凡人罗伯特•格兰尼尔的故事。读此书时,会让我想起另一部书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两本书都用简短的故事,仿佛微缩胶卷展现了某个特殊时期下的美国。
约翰·勒卡雷的《柏林谍影》可能是间谍小说的鼻祖,阅书有限,不敢断言,所以用了“可能”。本书描述的间谍日常是那么真实,与作者曾经担任过间谍工作的经历分不开。当一个人的经历足够丰富,写作就变成了日记。
翁贝托·埃科的《布拉格公墓》我啃了很久,埃科跟京极夏彦差不多,由于知识储备量太大,时不时会“炫技”,因而有掉书袋之嫌。但本书还好,除了各种美食的频繁出现——我看到有个营销编辑就专门写了一篇美食名录的推文,将书中的美食和餐厅一一列出,美其名曰“边看书边品尝美食”——,其余部分都围绕着故事展开。
最后是两位来自阿根廷的作者的书。《七个疯子》看的过程很痛苦,作者的手仿佛从书里伸出来把我拉进他编织的愤怒与绝望之网中。看完=解脱,终于不用再感受作者强大的负能量了。本书讲述了一个试图用犯罪来证明存在感的疯子。本质上这是一本情绪渲染小说,大篇幅的幻想,穿插在现实情节中,有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味道。它和陀氏的作品的差距可能是陀氏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情绪渲染——歇斯底里的绵密的对话描写,又有独特的思想高度,而本书缺了后一部分。
科塔萨尔的《有人在周围走动》是他的第三本(引进的)短篇小说集,科塔萨尔的作品总是不会让你失望。在科塔萨尔笔下,虚无是没有界限的,特别是写成年男女的那点虚无情感完全是信手拈来,比如《奖章的两面》中随随便便一段话,就把渣男浪女写得活灵活现。而这样的作品是作者不费半点力气写著的。“我的短篇小说没有丝毫文学价值,没有费一点力气。(作者语)”同为作者的我,表示非常羡慕嫉妒了。
04 社科类图书

今年只读了两本社科类图书,即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
《西方哲学史》是我在疫情期间隔离在酒店时读完的,全书分三卷: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私以为它就是哲学版人类群星闪耀时。我最喜欢古代哲学卷,原创性最高,为后来的哲学流派奠定了基础。大学时期,重点听老师讲过古代哲学部分,看书的时候让我有种重回校园之感。天主教哲学卷相对来说晦涩一点,最后的近代哲学卷介于前两卷之间。因为是哲学史,所以无法深入介绍每个哲学流派的观点,罗素也只是囫囵吞枣式的概括,但对于初学者或者只是想大致了解一番哲学流派的读者来说可以读一读。
《公正》一书可以配合桑德尔教授的哈佛公开课一起阅读,但我听课和看书的时间隔得比较远了。看书的时候还能回忆起课上的一些案例,私以为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图书。讨论了各个主义下对公正一词的理解,多维度去解释何为公正。在本书中,桑德尔还在其中一个话题中引用了冯内古特的一个短篇小说故事《哈里森·伯杰龙》,可谓梦幻联动了。最近在读桑德尔的新作《精英的傲慢》——本书将带我跨年了,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所以加上《精英的傲慢》,其实今年我应该读了55.5本书。
-----猝不及防的手动分割线-----
到此,2021年度读书总结全部结束了。
最后祝大家元旦快乐。
明年再见。
【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艾石工作室】,在微信文章中,我嚣张地放了一份悬疑小说TOP10排行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公众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