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读书会12月总结】
前情提要:【春天读书会11月总结】
1. 四火
故事疲倦又无力的缓缓行进,岁月的风沙掩埋一切,所有的人与事像老相片一样被框在泛着昏黄光线的玻璃片中,那些暴烈着枪炮的轰鸣,意气风发的时刻,稚嫩脸庞骄傲的模样,逐渐归于沉默的老人,终究在无声的考验磨砺中钝圆了棱角。一些心知肚明的事愈发明朗,过十二点钟的太阳会逐渐歪斜,喉咙深处也有了忍不住的一声又一声的叹息,关于仇恨,爱情,亲情,终于觉察那份无法释怀的负累竟如此沉重。老无所依,在这些遗憾的故事里,被辜负,被牵连,有所愿,无所期,最终都会倒在同一片寂寞的天空下,冰冷的土地上。麦卡锡叙述方式的宿命感极为强烈,故事的深处他跃跃欲试的点起一团火,要势必烧尽这一切,虚无的,无情的,不再灿烂的,双手轻轻拍打同行人的臂膀,擦干眼泪,一同消逝在清晨太阳升起的第一缕阳光下,藏匿进段落的树丛间,静静的等待暗夜流转。
像回到初中时代第一次阅读村上的感觉,文风明亮,有股稚气的爽朗,充满着对青春时代的回味,喜欢《和披头士一起》《品川猴》,驾轻就熟的把端正有序的现实与离奇却又让人将信将疑的设定杂糅在一起,并不存在的唱片歌曲,在记忆里抱着唱片擦身而过的漂亮女孩,热衷于偷爱恋女子名字的品川猴,像是被微风拂过脸颊的轻柔舒缓,竟会觉得村上在书的另一面慈祥微笑,谁会不爱青春呢,被蓬勃朝气围绕的黯然神伤的时刻,在逐渐衰老的模糊脑海里浮现的美好瞬间,足以击穿现实一切厚重的阴霾,一扫而光。那些抹在生活夹缝的奶油,自然而然伴随人生成长的流行歌曲,被某类音乐吸引凝聚再打散的友人,全都被织进一层铺在心底厚厚的毛绒地毯,即使在寒冷的冬日夜晚,饮啜着热咖啡,靠在火炉旁的沙发再次翻开这书页,还是会再次被迎面而来的青春热流温柔抚摸脸颊吧。
仿佛是一声时代下的颓然长叹,莱姆游刃有余的在文字的丛林中采撷最美妙动人的思想枝叶,随着故事里的狂风吹卷进无垠的黄沙之中,保持着轻巧优雅的步调,跳跃在哲学与科学的肩头,科幻的边界一再延展开来,冷战背景下各方势力的虚与委蛇,人心博弈的惨痛收场,我们就像观赏烟火盛放的人群,在短暂的欣赏壮丽美妙的天空后,无论怀有多么汹涌澎湃的激情,最终也只能徒留伤感的留在原地。莱姆将宇宙未知多元的可能铺展在人类的眼前,然后毫不留情的揭穿抽走,让人感到身临其境的体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幻境冒险,关于未知和希望,也终于擦亮了人类那双探求真相的双眼。‘出于对生命太多的爱恋,出于被解放的希望与恐惧,我们简短地感谢恩典,不论众神有何等奇迹,没有生命永不陨落,’
故事从开端就翻涌着滚滚巨浪,所到之处狼藉一片难以入目,让人由衷的颤栗跪伏于莱姆宇宙的苍凉与温情怀抱中,生动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类因狂妄自大而自取其辱的可笑惨败画面,莱姆将神学与科学丢进一锅泛着幽幽绿光的浓汤里,辅以人类莫名的虚荣与不堪一击的恐惧为佐料,伴着背景音里事无巨细的人工智能精密理性的监控,终于用这讽刺的毒药炸翻月球,自如扮演上帝之手毁灭索多玛和蛾摩拉,真是让人望而惊叹自愧不如的坚韧与勇气啊!字里行间充满着唏嘘感慨,飞船中神父的巧妙安排,DEUS的绝对理性,复活生命体的道德选择,明与暗之间的界限逐渐荡然无存,以接触之名的冠冕堂皇,搅动恶魔之手降临异星,其中的巧妙隐喻让人头皮发麻,要结局多么惨痛的的反击战争,才足以证明立场的不容质疑,不够,不够,贪婪是人类的本名,而保证尊严则是最后的退路。
这是一个非常温情动人的科幻故事,异常的诙谐有趣,初中"科学家老师"与波江星人友好合作拯救家园,地球被噬星体入侵,人类家园危在旦夕,地球派出飞船带着人类的一线生机去到外太空寻找解救方法,孤立无援的时刻,意外遇到外星邻居,跨物种的火花碰撞,笨拙但行得通的交流,为拯救各自的家园开始合力做研究,情节流畅自然,脑补的画风让人忍俊不禁发笑,“拳撞我”“高兴高兴高兴”“你的脸在漏水”,笑着笑着就不自觉的被感动到泪流,段落的四处埋伏着暗搓搓的冷幽默自嘲,经常会立刻从危险紧张的氛围猛然转到轻松愉悦的爆笑。动手达人洛基的勇敢坚韧,面对朋友发生危险的时刻,不顾一切的救援,真挚的友情自然而然发生在两个物种之间,他们成为了永远的好友。读到结尾有些鼻酸,生命在宇宙的衡量法则太过渺小,一些事由此让我们拥有了人生的意义。
2. 可云催空空录播客了吗
《神经的逻辑》里有这么一段话:
“人脑有一种倾向,会在我们的思想和知觉出现漏洞时填补它们。每次人脑填补一处空缺,它都怀着同一个目的,那就是保存我们的自我感。无意识系统的唯一使命就是保护我们的个人叙事(personal narrative)、维持我们身份的稳定,在我们遭遇情绪创伤的时候,它的作用就尤其明显了”。
人在陷入困境时最容易寻求人生的意义,如果生活那么苦,毫无愉悦可言,那这走来一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种在苦难中不自觉的求索,大概是大脑无意识系统在现实层面的外显,我们拼命编织叙事,求得一份安慰。想起老师和我说:人活着,可是来吃苦的。我当然还是太年轻,这种说法或许赞成,但也觉得有些不敢承受。暂且能做到的,不过是把这句话视作为自己腾挪一些余地,一个缓冲,一剂放下对“安宁、快乐、喜乐”过分执着的解药。
说回来,我想,意义本无意义,如果真要探究意义,意义的意义大概是种警醒——是提醒自己,我近来生活可能缺失了一份踏实,我内心有匮乏、有苦痛,需要为自己编织叙事了。也想起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3. 康宁
4. Y.L
5. 伊夏📚
本来我的十二月推荐是《苏联解体亲历记》,谁知道半路杀出来这本书,把我近期所有的挫折迷惘和很多细小的怀疑统统戳破,它变成了一本疗愈我冬天低落情绪的书,并且以它扎实专业的田野考察实录深深击中了我。一边读一边好几次感谢编辑出版了这个书,并且决定在一月份为这本书做一期小播客,这种冲动也算是久违了。谢谢你,《运气的诱饵》。
6. くだらない
好,太适合我这种刚理顺魏晋南北朝脉络的人读,提出的每个论点都有据可依,引用的每条史料都恰到好处,由此也感受到真真正正的大师风采,可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并列本年度已读历史类书籍第一!
故事以爆裂的混乱形式开场,而通常被赋予了叙事意义的文字载体则变得跟街边的臭狗屎一样无关紧要,在这里被发泄的是瞧见一地脑浆肚肠后却想要疯狂射精的欲望,是电闪雷鸣般轰炸耳膜的躁动。这是麦卡锡笔下的末世景象,也是历史往事里快要被掩埋掉的肮脏:一直在死人,一直没希望,只剩下绝对的绝望。
于自然而言,人类是无法留下任何恒久足迹的,真正使其显露出面貌的,是积水坑池底下已被月光灌溉成为记忆的腐朽尸体,“死亡”也由此转变为一个足够温柔的词语。(配合着《Sundaland of mind》读,会是极致的双重精神高潮)
7. 麦麦
8. 子格
9. Alan 徐子牛
10. 梁福歇
11. 馒头
12. 无印
优秀访谈的关键在于对谈的双方能够旗鼓相当,本书的采访者特吕弗一方面是希区柯克的影迷,另一方面作为新浪潮著名导演,对希区柯克的电影也有深入的理解,自然是再合适不过。在他看来,希区柯克和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属于“焦虑”艺术家,他们的使命在于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分担烦扰,并通过作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作为导演,希区柯克一直试图通过镜头语言而非解释性对白来进行叙事,这位性格胆小的悬念大师通过精心的镜头设计、巧妙的表现手法和虚无的麦格芬噱头,将观众牢牢掌控于自己的电影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