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 | 姜宇辉——从生命政治回归生命体验:重思福柯
为什么要讲福柯:
德勒兹:肯定、流变、生命——》福柯:否定、体验、主体
1、否定性研究
2、生命政治学-精神政治学-游戏政治学(从游戏来重塑我们对于自由的理解)
1、对于“体验”的三个研究进路:
(1)“他者的苦痛”
疫情——重大事件与自己能力局限性的矛盾——是否存在有力量“体验之连接”
现实:很多艺术作品在表达一种“别人的痛苦”,但为什么观众也能跨越艺术形式之中介完成“共情”。eg.哀悼基督
但: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痛苦来感悟自己的“安全”,即痛苦的“景观化”、“旁观化”、“流量化”
列维纳斯:苦痛应该发自一个人的灵魂,它也正是如此才能打动其他人的灵魂。
桑塔格:把苦痛景观化的最终只会让我们远离他人的“苦痛体验”,最终是让自己的灵魂陷入孤独;“但是,让人们扩大意识,知道我们与别人共享的世界上存在着人性邪恶的无穷苦难,这本身似乎就是一种善。”;
我们应该用反思的方式理解世界理解他人
我们不是用知识框架去界定、去鉴定等等,而是用自我来与对象进行“对撞”,即经验的直接性。
(2)电影和电子游戏中的苦痛体验
晚近中国电影中的疾病叙事其实很少。
感觉的连接比技术的连接更为深刻。
被动的苦痛可以成为跨越时空连接古现代的桥梁。
德里达:真正与他人的连接即是“为他人去死”。
为什么体验是重要的:阿甘本:因为体验不仅仅是贫乏的,而更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否定的、被剥夺的存在。
(3)“体验”的概念史脉络
2.”体验”的双重面向:从主动性到被动性
Rei Terado:为何你不能造就一个苦痛的主体?(Why you can't make a subject that feels pain?)
西方所提及的“主体性”总是一个主动性的存在:独立、大胆的引导自己成为“大主体”。但苦痛是一个外在的力量否定自身。(passivity)
那么如何把苦痛性和主体性进行一个结合?体验/经验
(1)洛克,《人类理解力论》:倡导哲学应当回到经验的源头
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纯真(innocence)”,“直接的”,“无中介(im-mediate)”(针对中世纪的思辨传统,当然直接性需要心灵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之“所与(given)”)
(2)“体验”概念在分析和欧陆两大传统中的不同命运:
在分析传统中,被贬低为“所与神话”:(欧克肖特)不可能发现一种少于判断的体验形式。没有纯粹的经验。没有无判断的体验,没有无体验的判断
欧陆传统中,却成为一个核心概念:康德(必须把经验理念理清才能进行理性批判;但是德国哲学传统本身并没有与经验论相接轨的理论,因此康德提出“体验”(Erfahrung/Erlebnis));现象学、解释学;本雅明/阿甘本/福柯
康德论“内感觉”的悖论:内感觉是这样一种意识,它表明,当我们受自己的思想影响时,我们究竟经历了什么。(这是一种主动性和被动性纠缠在一起的状态)
(这不是一种定论,而是提供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自我表象”还是“自我体验”:“形而上学的直接性:在某人的心智状态与他自己关于这一状态的意识之间,不存在任何的中介环节。”“内在体验自身仅仅是间接的,并且仅经由外在体验才得以可能。”
(3)然而,“纯真性“越来越被强调,而”被动性“则日益被忽视:
experientia:expereri+“periculum(危险)”
“Erfahrung”:“Gefahr(危险)”
陷入危险之中一直都是“体验”的题中之义。
(用被动性批判纯真性)利奥塔:纯真的体验就是“现代性的形象”:“拯救之范型”(我们已经被异化,但是仍然可以回到未被异化的状态)、见证/确证、现身情态、内在体验
批判最甚:德里达对“被动性”的回归
不是自我救赎,而是自我放逐:“全然暴露的(exposed)——暴露给折磨(torture)——赤裸的,向着外部敞开,不带有任何内部的保留或感受,它具有一种深刻的表层性”
“无主体之体验”(但我们无法对主体性进行辩护)
(4)米歇尔·亨利:主体即“自我体验”
被动性=情感(他是主体和主体之间具有关联的方式,而是以被动的方式呈现)=苦痛(揭示主体之间的否定)(通过主体跟自身否定的关系,正是在否定性的生命体验可以观察到福柯的思想)
Kandinsky:内部=内在性=生命=不可见=激情
“根本说来,这就是生命的重量;它是生命对于自身的体验。正是由此,生命得以面对自身而处于彻底被动的地位”
3.从生命政治回归生命体验:重思福柯
生命的两个理解路径:
1、伯根森:生命之绵延不息
2、从亨利到福柯:用“否定”、“体验”来理解主体
参考著作:Martin Jay《Songs of Experience》 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
我们通常会把重点放到Political 而忽略了“生命”,认为它是被生命所操控的傀儡。但同样重要的是“生命”,即生命作为一种力量该如何生存,我们身上是否还存在着生命力量帮助我们挣脱那种操控。
福柯:Remark on Marx:How an “Experienc-Book”Is Born
写书来自体验,也是为了激发体验。(福柯写疯狂,其实是把疯狂也当做一种体验)(人只有在否定性的体验之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主体)
“相比于理论家,我认为我自己更是一名体验者(experimenter)”
但福柯的那种体验是否存在一种“纯真性”:

4.“政治”与“生命”之间的“体验”概念
“Bio-politics”之惑:
(1)“Bio-”到底只是修饰词,还是猪肝?
(2)生命在政治面前只是傀儡,还是仍有能动性?
(3)生命政治到底对“生命本身”提出了何种基本论断?
可能的回应:生命政治研究的其实并非“生命”,而是“人口”

生命政治研究的正是“技术化的生命”;人口作为政治问题,同时作为科学和政治问题,作为生物学问题和政治问题。
然而,没有“生命”的生命政治注定是不完整的。
生命之“可控性”的前提恰恰在于其“可塑性”
生命之可塑性有恰恰使得它不能彻底被控制(“excess”),他一直具有突破边界的力量。
对于福柯,真理总是“历史之先天”
谱系学阶段,无需利用主体体验,因为人是被规训的;但是到生命政治阶段,才会提及人的体验。eg,《性经验史》当中,性作为人的快感,帮助人塑造主体性。
-
鱼丸粗面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30 00:05:11
-
Moz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5 23:10:35
-
森垚🍁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05 16:07:27
-
熠昼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03 00:40:24
-
ccalook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27 01:39:58
-
陈一黑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24 18:46:41
-
nostalgi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1 01:10:33
-
starfish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3 20:32:30
-
龟龟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2 11:02:47
-
叶尔孤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9 15:19:19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86篇内容 · 47.4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69.7万次浏览
- 夏日限定的绿色美学1314篇内容 · 46.5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423篇内容 · 70.0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314篇内容 · 500.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589篇内容 · 753.4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90篇内容 · 177.0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87篇内容 · 139.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