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把它看作一场梦吧——关于《雨》的读书方法与观感
前几天在读书小组发了讨论《雨》的帖子,发现很多朋友被黄锦树的叙事风格劝退,吐槽着不知道怎么看懂故事或者怎么读懂叙事。其实我在初读此书时有着同样的困惑,但是从第二个故事《归来》开始,这种迷茫或困惑就减少很多,叙事线索与视角也逐渐明晰。首先,在全书中都会出现的代词“伊”指的是女性的“她”,比如“伊在房间喊他”是“她在房间喊他”的意思,如果读书过程中觉得不太明了可以进行自我替代。本书的叙事视角不断在你、我、她之间游移,所以在阅读之时,读者不免感到在绕圈,可也正是这样的叙事技巧,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此外,全书故事都通用着一家人的称谓:“父亲”、“母亲”、“外公”、“二舅”、“辛”、“阿丁”、“阿土嫂”……这些人名在每个故事都有出现,但并不代表他们处于同一个时空或是故事具有连续性。就像是看一个电视单元剧,他们共同围绕着一个主题,并根据主题在不同的时空中发散。或者说,在读书过程中,那些重复的事物,比如说连绵不断,或紧或缓的雨、老狗、树枝、泥土、小舟、枯井、尸骨、神像、巫术、马来人等等,这些事物构成了黄锦树小说中的意象世界,那么黄锦树到底构建了一个怎样的意象世界呢?
——它一定是马来雨林的地缘背景当中,否则故事魅力大打折扣。马来华人有着淡淡却隽永的乡愁,他们眷恋故乡的土地,也在不断的找寻着身份认同感,那些重复的意象,是区别“我”与他人的事物,是“我”所熟悉的环境。浓密的芭蕉树林,不断洒落的雨,雨的声音大一些,就会把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都藏起来,像是谁与谁的情事,谁与谁的恩仇,还有那些藏在林子里的看不到的灵魂。读《雨》的时候,如果播放着白噪音,就会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就是这么做的。)那些雨声会把你一起带入神秘的热带雨林,一起体验那些奇幻诡异的梦,感受因热与雨带来的潮湿,仿佛哪里都是黏黏的——身体与心灵都是。
分享一些我很喜欢的书中摘录:
*《仿佛穿过林子便是海》
-你会在自己的故事的某个时刻想起她。就好像你也爱过也伤害过她。她是所有伤心的女孩。你会再度遇见她,另一个她。经历过那样的事后,也许她再也不是以前的她了。不会再那样单纯地爱,单纯地伤心。但愿别就那样枯萎了。
-你还不懂得时间的微妙。它不是只会流逝,还会回卷,像涨潮时的浪。
-你的信怎么都那么简略呢?都只有几行,字又大,而且没有细节。
-你们都太年轻了,还不懂得爱,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悲伤。
-死去得百年老树,枯枝伸向清冷的夜空,无言的呐喊。繁星晶亮晶亮,有一钩孤独的刃月,寒气浸透你的肤表,疙瘩像爱抚。
——黄锦树的语言细腻、温柔,如同他自己想要的“细节”一般,足够体贴。
*《拿督公》
-死者已矣,但活着的只能咬牙努力地活下去。他们都知道,两代之后,这一切都会被遗忘殆尽。尤其是那些灾难没有降临到头上的人。
——这一章白描了许多日本人屠杀马来村庄的场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如果我们作为后代忘记了前人所遭受的苦难,那他们的努力就会真的消失殆尽,我们作为没有经历的人,是幸运的,但是历史绝对不容遗忘。
*《W》
-你一直梦到她初到的那晚,像一朵绽放的夜合花持续朝着你散发着淡淡的香气。那是你此生最幸福的时刻之一。而其他的时光,都像流水般从躺在床上的你身上缓缓流过。
——多么温柔的表达。
*《龙舟》
-昨夜那场大雨,把树身都打湿了。四处的落叶有的盛着水,蒸腾着水汽,映现着水光。蜘蛛勤快地修补着被雨打毁的网,从草尖牵到树干,或者往返于灌木间。网上依旧挂着发亮的水珠。
——黄锦树写景不同于他人,像是打开了特写镜头,一点一点拍摄,一点一点都不想错过。
真的很喜欢这部短篇小说集,阅读之时像在做梦,也像在观赏一场属于雨林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