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里的赛博朋克元素
查看话题 >攻壳机动队2017圣地巡礼——香港
§ § § 献给自己的新年礼物 § § §
笔者的絮叨
前些天看完黑客帝国4,又开坑了EVA,把我拉回了赛博朋克的语境。突然想到攻壳的许多意象于在香港的我触手可及,心里就有了这个圣地巡礼的念头。关于攻壳95的取景的讨论相当多,香港街头、九龙城寨、启德机场,都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赛博朋克物件了。但在中文互联网找了一圈,惊讶地发现竟然几乎没有人做过攻壳17的圣地巡礼,只在英文互联网上瞟到了些发布在上映前后的零星的取景地探访。想来其饱受争议的质量是第一原因,但我觉得于整个赛博朋克爱好者的群体来说,为这一定程度上是正统续作的实景版攻壳做第一次圣地巡礼,还是有相当意义的。不仅是更深地体味电影场景设计与取景选择,更是指明且保存了将赛博朋克意象具象化的可选参照。当然了,即便不作升华,为自己走走停停赋予一点意义也相当好。
一点背景
攻壳机动队(2017)的主要户外取景地在香港。剧组在新西兰惠灵顿(Wellington)的一个摄影棚搭建并拍摄了大部分室内及少部分室外场景(如影片45分左右处的户外枪战,其实是在惠灵顿拍摄的),因此剧组也将之戏称为“惠灵港”(Wellingkong)。
影片中为塑造New Port City,有大量以航拍方式展现的香港风貌,涂抹上绵密的CGI,造就了一个千禧风十足的赛博朋克城市。许多户外镜头也于知名景点拍摄,或以香港地标为原型并通过特效呈现。本文将会穿越九龙和港岛,按在片中出现的时间顺序,探访所有可辨认的香港地标。文中所有非电影截图的照片均为本人拍摄实景。
1. 金钟站(Admiralty Station)附近的过街天桥


影片开头复刻了攻壳的经典镜头——少佐飞身跃下大厦,回身望向留在楼顶的观众。随后光学迷彩启动,少佐渐渐隐身于夜空中。
在17版的下坠镜头里,即便已经大量特效处理,我们还是可以清晰看到画面右方的过街天桥。这个天桥位于港铁金钟站附近,横跨港岛大动脉金钟道(Queensway),连接了太古广场和金钟廊两大商圈。剧照左侧的被“高級大飯(店?)”的霓虹投影覆盖的大楼在现实里并不存在。
2. 德辅道中(Des Voeux Road Central)与租庇利街(Jubilee Street)交界处


一个简单的行步镜头,用来交代少佐所处的New Port City的环境。这是在德辅道中的一个人行横道上拍摄的,沿金钟道往西走一段就到,港岛线也从其下穿过。特效团队还在禁止停车的黄色网格线内加上了些方块,免得和现实太相似。
3. 香港文化中心(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香港文化中心位于尖沙咀码头,建于旧广九铁路的九龙车站之上,于1989年建成启用,目前是香港重要的艺术表演场馆。据维基百科,当时香港政府建筑署署长李铭根负责了香港文化中心及与其毗邻的香港艺术馆的设计工作,其基本设计理念源自翅膀和风帆。
剧组将其设定为公安九课总部,基本保留了建筑本体的外观轮廓,但把广场里的棕榈树、喷泉和车站钟楼通通抹去,换成了停机坪。实景照片事实上大约就摄于“停机坪”右下角的位置。
航拍角度实在是无力还原了。不过我拍摄当晚碰巧目睹了一架飞往尖沙咀对岸(即著名的维多利亚港)的直升机,在漆黑的空中打着刺眼的探照灯,投射出骇人的惨白的光束,一刹间颇有置身攻壳世界中的既视感。似乎冥冥之中有人知道我来为攻壳做这一次圣地巡礼,也是意外之喜。
4. 油麻地街市(Yau Ma Tei Market)


油麻地街市是香港知名的市井文化集散地,人说在这里可以体会真正的香港。街市其实就是一个大型露天菜市场,保留了相当多的九龙城的原始印记。
其实我原本没有指望能找到肉铺的原型,抱着随意找个肉铺拍一下的想法就来了街市。然而在街市里逛了几圈,惊喜地发现片中的肉铺的原型还在,而且装潢和特征清晰可辨、一一对应:肉架,挂钩,日光灯,印在不锈钢招牌上的“德利”字样,就连老板身后的红色塑料桶也放在原来的位置。


随后这个在小巷中给小狗喂食的镜头也是在街市拍摄的。这样的小巷在街市其实随处可见,一般是充当店面后门的通道。由于油麻地街市也是香港重要的水产交易地之一,所以巷中常堆放着用来运输海鲜的塑料箱。
5. 枫树街(Maple Street)与大南街(Tai Nan Street)交界处


喂完小狗后,巴特驾车载少佐回家。车辆从左往右行驶,这个镜头从车内拍摄。少佐在这里看到了残影——记忆中的木屋。这是为之后少佐对自己身份的怀疑埋下伏笔。
这个场景拍摄于现实里的深水埗区与旺角区的交界处,画面里其实有三条路:摄像机所在的向左右延伸的大南街、画面纵深方向的枫树街、以及从左下方往右上方延伸的界限街(Boundary Street)。界限街是正东-正西走向,根据维基,界限街(严格说,是其所在位置)是1860年北京条约中割让九龙半岛南部所划界限,即界限街以南为割让地(所谓九龙),归英国管辖,以北为租借地(所谓新界),归清政府管辖。在今天,它仍是“旧”九龙与新九龙的分界线。
6. 力宝中心(Lippo Centre)


力宝中心位于金钟,这栋建筑的外形本身就非常有张力,带有强烈的未来感。剧组将一部分外墙“刷”成了混凝土,去除了空中大堂的草木,显得更冷漠。图中的廊桥连接力宝中心与香港高等法院。
7. 中环中心(The Center)


虽然汉卡大厦是以力宝中心为原型,但是随后少佐和巴特走入大厦的场景是在中环中心的地面拍摄的。剧组基本保留了中环中心的富有力量感、庄严感和科技感的外形设计,我甚至觉得实景里墙壁里镶嵌的隐隐光亮更有味道。至于为何不作统一,想必也是力宝中心的张力只有向上望时才能体现出来,恐怕喧宾夺主了吧。

8. 胜利麻雀耍乐(Wo Hing Victory Mahjong Gaming)


这一个镜头里少佐和巴特正在做进入Sound Business Nightclub的行动准备,他们即将在夜店内遭遇黑帮纠缠。片中巴特说Sound Business是一个“Yakuza Nightclub”,戒备森严。Yakuza(ヤクザ)就是黑帮的意思,攻壳中的黑帮都是干着非法器官交易、机体升级之类的勾当。
这个场景是在一个真实存在的小巷内拍摄的,不过更为醒目的是小巷外虚化背景中炫彩的霓虹。这是香港著名的麻雀馆——胜利麻雀耍乐的招牌,标志性的霓虹灯管已令其成为油麻地的地标之一。麻雀馆离油麻地街市只有一步之遥,晚上来街市逛的时候不妨来这里看看,畅想一下麻雀馆内的人声鼎沸。可惜剧组并没有在麻雀馆里取景。

9. 石硖尾街(Shek Kip Mei Street)与大南街(Tai Nan Street)交界处


没错,又是一个在大南街拍摄的镜头,剧组可能是开车在这溜达了一圈。一眼看和实景差别很大哈?主要是镜头角度很难对齐。原片是在马路中央拍摄的(……),仔细对照着看建筑和招牌就可以找到这个地方。
10. 怡和大厦(Jardine House)


Dr. Ouelet的公寓这栋建筑在现实里并不存在,不过它独特的圆形窗户是借鉴了位于中环的怡和大厦的设计。怡和大厦除了大堂,整栋建筑都被圆形窗户所覆盖。
往后拖拖进度条就会看见公寓内部场景也对应地设计了圆形窗户。

11. 励德邨(Lai Tak Tsuen)



励德邨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取景地,由于其极其标志性的圆筒形设计,在攻壳机动队之前就已经有许多影视作品来这里拍摄。从顶楼向下俯视,会感到一种似乎被这圆形黑洞死死吸住的深刻恐惧。不同人或许能从这圈层中感受到不一样的迷幻……
励德邨包含3栋楼,前2栋均为圆筒形设计,有26层高。图中展示的部分称为“一座”,一座可供约500户家庭居住。励德邨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落成,作为廉租公屋供香港贫民以较低的租金居住,但当时励德邨是租金最高的公屋之一,因为其不仅有完善的设施配备,高层更是可以欣赏到维多利亚港的海景。设计成中空的圆形也不全是美观因素,更多是为采光和通风考虑,不过至今励德邨也是香港唯一的圆筒形公屋。
12. 海山楼(Montane Mansion)


位于鲗鱼涌的海山楼也是影视作品经典的取景地。从“匚”的中间抬头望向天空时,只能看到细长的缝隙,能够带来无与伦比的压迫感。无关攻壳宣传,海山楼已经成为每个摄影爱好者来到香港后必须打卡的地方。我到海山楼时甚至看见业主团在楼间因不堪叨扰用红字张贴了禁止拍摄、喧哗、聚会的告示。


不过剧组显然在海山楼外围的这个画面中做了手脚——哪里有那么多层了!不过这倒是提醒我们,造成压迫感的一种方法,就是使建筑“不存在”结束之处。

13. 怡和街(Yee Wo Street)的行人天桥


终极决战中,少佐登上这个奇异的圆形建筑,和久世一起对阵卡特操纵的蜘蛛坦克。这事实上是以怡和街的一个人行天桥为原型的,剧组并未在这里拍摄,而是在摄影棚里用特效复刻了这个场景。想必把真的天桥炸掉的代价也有点高。
14. 华人永远坟场(Chinese Permanent Cemetery)


影片最后,少佐来到了坟场,深深注释着刻有“MOTOKO KUSANAGI”(草薙素子)的墓碑,完成了身份的救赎。
位于荃湾的华人永远坟场建在一座山上,背面就是鳞次的住宅区。佩服剧组能找到这么一个兼具传统与现代、悲痛与释放、宗教与科技、精细与宏伟的奇迹般的地点,同时通过构图将所有的要素囊括进来,传递了激烈的震撼,给观众施加了一种复杂的情感。由于几乎没有添加特效,同时坟场是庄严肃穆之地,拍摄器材与手法本身就受到限制,因此我也能够找到极其还原的一个视角。我自己相当喜欢这张照片。
香港——独属于赛博朋克的浪漫之都
香港有相当浓厚的赛博朋克神韵,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指定赛博朋克城市。对于赛博朋克爱好者来说,香港就是浪漫之都,仅仅是走在大街上都会感到荷尔蒙的分泌。重庆也被人称为“赛博朋克9D城市”,不过香港给我的这种感受更加浓厚。香港的街景旧、密,散发着残破不堪的气息,房间设置如纸盒一般整齐堆叠,将人的生理和心灵空间极致压缩,佝偻阑珊的本地人居住于这样的公屋内,几乎“永不见天日”。而香港又是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中环、金钟、九龙的天都是由深蓝色铺就,西装金领的人们趾高气昂,享受着纸醉金迷。这种反差深切而明显地通过城市景观反映着,让我心潮澎湃。这次圣地巡礼也是圆了我实景化赛博朋克的一个梦,虽然赛博朋克并不代表一种向乌托邦前进的生活方式,没有理由要期盼那一天真正到来,但我作为观望者,能够打破艺术与现实的第四面墙,也不失为业余爱好的最高成就了。
2021.12.28 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