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自恋者的语言特点
知乎账号:作家元婴

自恋者的语言特点,受到人格结构的影响,也反应他们内在的思维习惯与核心需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工具。自恋者由于其独特的人格结构,他们的语言也极具特色。
解读自恋者的语言,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1.说话的场合:私密的还是公开的。
- 2.说话时的情绪状态:放松的还是防御的。
- 3.言语的主要功能:独白式的还是交际式的。
之所以不把交往时间考虑在内,是因为NPD本身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他们对伴侣的“爱”不过是深度自恋罢了。相交日久,滋养日深,只会让他们放松戒备,减少防御。并不会改变他们的思维习惯和情感风格。所以,只需考虑情绪状态这个指标就足够了。
综合考虑到这些维度之后,我把自恋者的语言风格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浮夸性
这一点当然跟他们的人格特质有直接关系。因为他们内在的自我形象是虚假、夸大的,所以体现在语言上,自恋者的语言风格更容易言过其实。具体表现为:
1.内容空洞,大而无当:
即使谨言慎行的隐性自恋者,也不能避免这一点。自恋父母教导孩子,无法看到孩子的真实感受,所以只能空洞地鼓励,而没有具体的共情。粗听之下热血沸腾,细品起来空洞无物。
这种语言风格在不够熟悉的社交场合也很常见,容易带气氛,博关注。但是仔细想来,却缺少作为个人的真情实感。因为这方面确实是NPD的短板。内容不够,语气来凑,扬长补短,吸引关注,体现优越是核心目的。
因为不由自主地夸大,无意识地撒谎,他们的语言显得夸大、虚浮,但缺少细节。因为那本来就是他们想象出来的经历,当然经不起推敲。
另外,人格障碍者的内心,本来就存在若干未经整合的碎片。有时候,他们不是故意忽略细节,而是真的想不起来了。
2.缺乏现实感:NPD本来就缺乏真情实感,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暴露这一点。他们无法感受真实生活的美好,也无法共情到伴侣的感觉。所以,他们的语言会显得脱离现实。与他们在公众场合下挥洒自如的风度相比,NPD的语言在私下的场合显得特别枯燥、乏味,没有营养。关系初期“画大饼”,吹“彩虹屁”的现象,本身就是缺乏现实感的体现。当伴侣心生不满,他们也会用“画大饼”的方式敷衍、搪塞,能拖一天是一天。
3.喜欢用“最”“顶级”等极致、夸张性的词汇,格外关注各种容易辨识的外在评价标准,诸如:财富、权力、名气、排名……
二.竞争性:
1.包含各种竞争、比较性信息:用以满足优越感的需求。无论话题跟自己有没有关系,他们最关注输赢的结果,讴歌“成功者”(自我理想化的寄托),痛斥失败者(羞耻感投射)。成王败寇,他们算把这个成语用到淋漓尽致。
2.嫉妒他人,以及篡改后的别人嫉妒自己。
三.表演性:
B组人格障碍都有情绪浮夸,表演性强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别人的注意。就连冷血无情的反社会者,也别具一种酷拽的魅力。
在众人的围观下,显性自恋者会情绪高涨,表情和手势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非常享受被关注的快感。他们的交际语言,更多体现自我吹嘘的目的。就算是别人发起的讨论,他们也能想办法把它变成秀优越的舞台。总结下来就是“他很牛”“他的交际圈很牛”“他一贯很牛”“他的对手都菜到家了”“遇到他你三生有幸”。很多人对自恋者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并不限于异性伴侣,在同性为主的社交场合,他们也会如鱼得水。
四.功利性:
自恋者心目中,他人不过是满足自我需要的工具。所以,他们的语言也极具功利性,目的就是为了操纵他人。他们有一种隐含的逻辑:说话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达到一定目的。
交际场合既是他们展示自我优越感的地方,也是寻找潜在供养的地方。对于初相识的潜在供养(包括但不限于亲密关系对象),他们会努力打造自己富有魅力的人设。使用诸如比较、暗示、迎合、吹捧、求证第三者来制造好感。为了操控对方,还会使用明褒暗贬,轻微嘲弄(微笑式冒犯)等方式,让你处于下风。
NPD喜欢给别人起外号,因为外号具有极强的暗示性,可以把人固定在刻板印象下。如果你反驳,会说你不大度,连玩笑都开不起。殊不知,起外号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冒犯性的。
就算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亲子),NPD也喜欢以外号称呼对方,令其处于低位。
而给他人贴标签的习惯,也显示出自恋者思维狭隘,内心戏外化的特点。对他们来说,真实的他人是不存在的。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只是戴着各种面具,满足各种需求的“角色”。
在亲密关系中,自恋者为了逃避责任,掩饰错误,会使用各种语言技巧来操纵对方。比如:模糊表达,偷换概念,指责对方,煤气灯操纵本身就是功利性的极致表达。更别提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的谎言、狡辩。在他们心目中,只要能从”麻烦“中脱身,说什么都可以。
在亲密关系面临困难,甚至分手之后,NPD也会玩弄语言技巧,让自己处于更有力的地位。比如:含沙射影(在公开发言中使用只有对方才能听得懂的细节暗中对方),转移话题(回避自己责任,将对方塑造成加害者),散播流言(编造不实之词,诽谤对方)。只要能达到激怒对方的目的,他们就可以趁机转移耻辱,巩固自恋。这几个手段,特别能激起已经分手的前任愤怒,让对方情绪失控,从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已经属于精神操控和虐待的性质。
五.攻击性:这是由人格障碍的高防御性决定的,以攻为守是自恋者的法宝。自恋者比普通人更脆弱,经常因为一点小事自恋受损,所以他们的语言包含大量攻击性信息(含被动攻击)。无论是外显的暴怒、攻击、指责,还是隐含的比较、贬低,都极具攻击性。在亲密关系中,伴侣或子女就是他们攻击的靶子,常年经受无形的精神暴力。
六.逻辑混乱:
人格障碍者的内心世界,是整合不良的世界。有意撒谎和无意识的幻想,让他们释放出来的语言信息中充满大量无法解释、自相矛盾之处。亲密关系的伴侣为了理解其中的逻辑,耗费了大量心神,结果还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与自恋者打交道,善解人意简直是一场灾难。
很多时候,光是为了扰乱对方认知,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当对方费力拆解谜题时,他们就可以轻易逃脱困境,置身事外。
有时候,为了操纵对方,他们会故意讲话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用以试探对方的真实想法。当对方表露出明确的回应,再顺着对方的意思往下说。这既是一种操纵的策略,也是他们无法完全感知对方真实想法的体现。
七.模仿性:
自恋者过度关注外在评价标准,缺少真正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新知是为了胜过别人,博得荣誉,即便是从事学术研究,他们也无法享受钻研的快乐。他们关注的出头露脸、惊世骇俗的结果,探索的过程对他们而言过于枯燥而痛苦。他们享受自己“一眼就看穿”的得意,却不耐烦细致的耕耘。
所以,在不熟悉的领域还想引起关注,只能使用速成的方法:模仿别人的语言。从语言风格到具体词汇,全部奉行“拿来主义”,甚至一字不改地用你的原话。他们就像玩拼图游戏一样,将别人的语言嫁接到自己的情境中。这种嫁接有时显得生硬,有时又显得机智,全在于临场发挥。
自恋者通常都能言善辩,模仿别人语言算是一门绝技。他们会在争论中模仿他们认为对手最有“杀伤力”的话,以此扰乱对话节奏,为自己赢得先机。他们并不在乎这句话是否适合自己的语境,因为正常人会默认人们说话都是有逻辑的,会停下来想对方这样说的道理。即使对方明白自恋者在强词夺理,情绪也会受到干扰。而自恋者正好可以借机脱身。
自恋者初识感兴趣的对象,都会尽量搜集对方的语言信息,以快速模仿,赢得好感,拉近距离。
对于各种流行语,他们也分外热心,以此接近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人。人们会把不说外行话当作“自己人”的标志。殊不知自恋者采用逆向思维,直接模仿、嫁接,省去了许多学习的过程。
对于公共议题的发言,这是展示自我的大好舞台。为了快速吸引公众注意力,他们不耐烦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做有意义的表达。他们会从公众喜好中挑选、拼凑别人的观点为己所用,迅速收割注意力。粗看下来,他们的观点貌似角度新奇,实则陈词滥调,毫无新意。只是因为他们看重的不是观点本身,而在于引起注意,打造人设。
八·暗示性: “你我不分”的思维特点,在亲密关系中体现最充分。自恋者热衷让对方猜测自己心意,而不是直接表达需要。说话喜欢吞吞吐吐,半遮半掩,欲言又止,卖关子,埋伏笔。为了达到最终目的,他们非常有耐心地“布局”,等待。直到对方做到让他们满意,才会给出积极反应。 哪怕对方屡次猜错,让他们觉得不耐烦,他们也绝不会直截了当说出“答案”。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应该完全理解他的内心想法和需求。在自恋者对伴侣的抱怨中,充满这种对伴侣不能心领神会的不满。 而当伴侣向他们责问该承担的责任时,他们会狡辩说自己已经明确表达过了。他们自以为说得很清楚,其实只是暗示,但是他们不记得了,反而因此责怪对方理解力差。 自恋者在交际场合的如鱼得水,也有得益于这个特点。他们善于在话题中植入暗示性信息,巧妙地突出自己。并使用一些含糊暧昧的语言,暗示你得到他的青睐,制造亲近感。这就是为什么自恋者容易让人第一印象良好的原因。因为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熟悉的人评价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