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谷中穿行——2021年读书总结
又到了年终盘点的时候了。盘点不是目的,只有翻看回忆,才能真正发现过去的种种,也才能真正感觉到逝者如斯夫,这一年又要过去了。 一页页的翻看这一年的记录,似乎发现立的flag大多没有实现,计划的行程大多没有启程,又或者半途而废,又或者拐进了小路。计划、变化,确认、放弃,言之凿凿、付诸阙如,前进、徘徊、再前进,失去、复得、再失去,不停的自我认同、又自我怀疑。在无法遏制的盲目感和无力感逼迫和引诱下,这一年半推半就的结束了。 回望这一年的时光,恍如独自一人身处山谷,头顶郁郁葱葱遮云蔽日,四下鸟鸣声声流水淙淙,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也不知道该挑哪一条路走下去,甚至忘了自己是有目的的穿行,还是安之若素的停留,怀疑自己是否需要一个出口?所以,四下徜徉、无数次回望,带着一丝丝不安惶恐和无数的平静自得,我在这深谷里,在无数的岔路上来回晃悠。 我总在思考一些没有人会知道答案的问题,总在做一些连自己都不知道目的何在的事情,荒废时光似乎成了我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但是转念想想,可能这就是人生,你并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意义感,你只需要在所有的道路上奔跑,才有可能发现最真实的自己。这样的历程,无聊也精彩,悲伤也欣喜,寡淡也丰满。 读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路,也是对我而言最容易进入的一条。 这一年不快乐有很多,但幸运的是读了不少好书。读书的体验像是探索迷宫,这个迷宫无比巨大,但又隐隐之间环环相扣彼此互通。我总在这个过程中,随性、毫无计划的走进一个个岔路口,或者深入某个小山洞,像个毫无时间感的孩子一样,蹦蹦跳跳的采摘野果,流连忘返而不知归。 读书的意义,对我而言,是一层保护色,帮我搭建了一个自在自有的世界,在那里,我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相处,也抵御一切寒冷和侵袭。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逃避,但一旦翻开书本,注意力就只够读书,这种内心的安定感也是无法否认的。读书对我也是通道,透过它,我一次次的发现自己、打碎自己、重塑自己,在不断的反复中保持对自己的体察,对自己的局限保持清醒,对自己的无力保持达观,对未知的一切坦然承受。 这一年的读书主题和类别依然繁多,但相比去年随意了不少,阅读量基本持平。我不断的在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法律、心理、经济、文学等等门类之间来回穿梭,享受着有计划、有主题读书的确定性满足和无计划、随机性读书的邂逅式快乐。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意识的读了一些比较新的书,给自己老古董的人设稍稍装裱了一下,算是小小变化。大致筛选一下,推荐一些我最喜欢的出来给大家参考。 先说往期没提到的: 1.《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阎步克。 举凡中国的历史,各朝代之间,波峰与波谷的交替是基本规律,但这种交替即非正弦也非余弦,而是叠加了锯齿、脉冲、三角波等等样式的复合波形。阎步克的这本书,就是试图分离出造成秦汉直至南北朝的波峰与波谷之下的各个基础波形。作者从国家政治体制、行政组织、官制制度、禄秩制度、文法制度、意识形态、人才选拔、门阀兴衰、胡汉杂糅等不同角度着眼,用史学的手术刀为我们清晰的剥离出这一段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读来十分过瘾。为什么说秦朝是刀笔吏治天下?为什么汉朝是"外儒内法"?历朝的相权是如何一步步退让臣服于皇权的?皇亲、外戚和军功集团分别在汉朝扮演了什么角色?东晋的门阀世族是如何形成的?五胡乱华到底带给了中华文明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作者通过对史实的钩沉和分析,呈现了许多新颖观点,在历史事实中间抽离出了内在规律和演化逻辑,非常值得一读。作者阎步克老师是北大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攻方向是魏晋南北朝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相信以后会接触到更多老先生的作品。 2.《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刘三解。 读这本书的时候,恰巧赶上汉文帝霸陵江村大墓被发掘,为阅读提供了极好的背景和代入感。这本书洋洋洒洒近八百页,但总体比较通俗易懂。作者把着眼点放在了探索秦汉之变,即秦制为什么会变为汉制上,从刘邦起家讲起,逐步探索其中的原因和历史规律。我们都知道,秦朝在西周分封制度的大背景下,成功实践了法治、军功爵制、郡县制等效率更高的政治制度,并以此统一天下,到了汉朝,则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逐步进行了创新。例如国家治理体制由郡县制变为兼行分封制与郡县制,意识形态由法治演变为"外儒内法",并一度杂糅了老庄"清静无为"的治理哲学,诸此种种,汉朝从秦制中演变,在稳定基础上逐步脱胎换骨,开启了新的格局。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刘邦秦朝小吏这个身份入手,先后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刘邦和身边的功臣集团是如何一步步发迹的,功臣彼此之间先后次序和地位格局是怎样?二是楚汉争霸过程中为什么刘邦能够略胜一筹取得天下?三是汉朝继承了秦制,但为何没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对上述问题,通过引经据典,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观点是与主流观点不太一样的。比如,作者认为刘邦建国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以同乡和发小为核心组成的功臣列侯集团集团,而是提出了"石榴籽结构",即由丰沛的故交、列国的后人、敌对方的降将以及流落四方的"客""士"在共同利益之下组成的集团。书中有的部分显得引用过多聚焦度不够,也有一些观点有待商榷,但总体还是很值得一读,毕竟历史本来就不是为了确信,也无法确信。 3.《匏瓜--读史记·孔子世家》,刘勃。 这是我在订阅读库本时附赠的一本小书,但是对刘勃其人早都有过关注。《战国歧途》《司马迁的记忆之野》《失败者的春秋》三本书也早早拉进了书单里。在这本小书里,作者以《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为主要依据,综合《左传》、《论语》等历史资料,即依据史实又大胆推测,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解读。匏瓜是葫芦一类的东西,典出《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的意思是说,我难道是匏瓜吗,怎么只能悬挂起来,而不被食用呢?用匏瓜来形容孔子的一生可谓贴切。孔子出身来路不明,前半生立志从政,但先后被鲁、齐、陈、郑、宋、蔡诸国排挤,在鲁国虽然一度做了司寇这样的高官,但因意图"堕三都",通过拆除三桓的城墙削减其势力而被排挤,又被季氏家臣阳虎视为眼中钉,不得不离职去鲁。后流离于陈蔡郑宋之间,意图一展抱负却又屡次被迫离开,最惨的时候"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几乎绝粮无食。真可算得上是"系而不食"了。孔子"贵族本位、差序格局。上反专制、下反民主"的政治理念,既不能讨好君王,又无法完全亲近小民,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裂土称雄的列国时代,很难有容身之地。 但是相比政坛受挫之下,孔子在教育上却取得了斐然成就。门徒贤者七十二人,学生三千,既不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道德高洁之士颜回,也不缺可堪为肱股之臣的子贡、宰予、冉雍,以及"君子死冠不免"的君子子路,孔子虽然没有在政坛实现自己的抱负,却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了后人,为中华文明注入了重要的养分。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惠、小人怀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等精彩论述,每次读来都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几年前曾经读过的一本历史虚构小说《人皮论语》,就是以《论语》为背景,虚构了一个皇帝篡改《论语》内容以便为己所用、而孔子后人为了保存唯一的一本真实古文《论语》而与权力集团斗智斗勇的故事,非常精彩,也一并推荐了。 4.《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张向荣。 托古改制的王莽,历来都是备受争议的一个人,到底是阴谋篡汉的无耻僭越者,还是儒家思想的忠实践行派,又或者只是虚伪自我标榜的伪君子,在王莽的身上留有太多的疑问和争论。这本书从汉朝风靡一时的谶纬、祥瑞学入手,通过串联发生在王莽篡位直至王国被杀整个过程中诸多的祥瑞事件,意图分析背后的缘由和王莽新朝的治理逻辑。一方面,王莽自诩为儒家代言人、是圣人,对儒家的理念制度一一奉之如圭臬,另一方面,他又需要通过不断发生的所谓祥瑞对自己的执政合法性进行确认,直到这些所谓祥瑞反过来吞噬了自己。说到底,祥瑞只是其表,而王莽新朝是否能够存活,则取决于施行的一系列制度能否落地生根、赢得拥护,从结果看来,不论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奉儒学尊儒道,还是"正名"层面的改国号改官名地名,以及经济社会制度层面的实行井田制度、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以推行国家资本主义,都因为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情、利益格局而失效,加之朝令夕改使得百姓官吏无所适从,最终王莽新朝在一片天灾、人灾等所谓灾异之中轰然倒塌。居其位而不能成其事,再多的祥瑞都会成为丧钟。至于王莽其人,到底是野心大于能力,还是根本就是虚伪自私,希望你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这是本新书,值得一读。 5.《甲骨文》,何伟。 一直挺喜欢何伟的,他是美国人,原名彼得·海斯勒,曾经长期在国内任教、游学。因为作品大多是从外国人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的写实文学和游记,加上文笔也不错,读他的书,可以对我们自己的国家多一分不一样的理解,这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非常吸引人。之前曾经推荐过《寻路中国》,这次推荐一下这本《甲骨文》,书中表面上是对甲骨文考古的讲述,但实际上是通过甲骨文式的拼图去还原那一段有关的历史、故事和人,并试图以此占卜中国。这本书即便放在今天,有些内容也是十分大胆的,但也正是这种风格才增加了其吸引力,推荐大家读一读。 6.《伊朗四千年》,霍昌·纳哈万迪(伊朗) 伊朗,古波斯帝国的后裔,拜火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存之地,今日神秘的穆斯林世界,什叶派穆斯林的核心所在,也是中东动荡地带的心脏。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又正在发生些什么?历史上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塞琉古王朝、安息王朝、萨珊王朝、倭玛亚王、阿拔斯王朝以及最后的巴列维王朝等等分别在伊朗的历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居鲁士、大流士、薛西斯二世等等著名帝王都干了些什么?伊朗是如何一步步从王权国家演化为宗教国家,伊斯兰教如何一步步在伊朗走上神坛?历史上在面对希腊和罗马帝国,面对阿拉伯人和蒙古人的先后入侵时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在构建历史大拼图、理清大框架的过程中,中东这片土地是源头之地,也是纷争之地,躲不开也绕不掉,而伊朗则是其中举足轻重的部分。理解了古代之波斯,才能有可能看懂今日之伊朗、今日之中东。当然只靠这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但至少这本可以帮我们理清楚最基本的伊朗历史脉络、建立初步印象。 7.《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兰小欢。 言必称希腊的拿来主义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想主义,是分析解决问题最大的忌讳,却也是人们常常会犯的错误。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如果脱离了中国的政策环境、治理机制去谈经济,就是纸上谈兵甚至南辕北辙。这本今年新出版的《置身事内》网评颇高,读后感觉恰如其分。"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中国经济紧密依托中国政府,不理解中国政府的治理逻辑和权力边界,就无从谈发展,做所有的决策都是无本之木。这本书正是从了解现状出发,从微观机制和宏观现象两个方面,细分地方政府的权力边界、央地之间地域之间彼此配合又制衡的关系、政府在投资与工业化中的作用等机制和城市化、债务封信、国内国际失衡等宏观现象逐一进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政府与中国经济的总体框架。对复杂信息造成的沟通低效、激励不足和权责不一致带来的行政低效等问题,作者都有冷静的观察和精辟的论述。置身事内,才能有内在视角,不会离题太远,这本书值得一读。 8.《舆论》,沃尔特李普曼(美)。 这本书出版于1922年,到今天刚刚一百年,但读来依然启发良多。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到底有多大差异?刻板印象是如何改变和制约我们的想法的?新闻和真相之间有多少差距?我们为什么总是容易被舆论煽动?在这本书中,相信你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书中有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经典表述。比如"只要社会没有小到每一个成员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了如指掌,就一定会用观念这个东西去处理那些未曾亲历的事务","评论往往与质询同时出现,虚构的事实通常由于符合人们的期待而被当作真相",""宣传家能够阻止人们对事件形成独立的见解,他们对新闻进行操控,以服务于自己的目的","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深受刻板印象的影响,我们对于证据的选择和利用又受到自我辩护心理、威望、道德准则、不确定的时空概念以及不科学的抽样方式等因素操控,我们将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等同于因果关系"。对照这些表述,仔细现象,我们被一时噱头的新闻操控的情绪,以及为之付出的大量沟通成本、占用的公共资源和私人注意力资源,不都是这些表述的真实体现与现实恶果。 对于如何应对,作者也提供了许多好办法,比如"所谓头脑清醒,就是有能力分辨表面的相似性,注意到差异性,并对多样性有所理解"。多样性,多么重要也值得一再被记起的概念,太多的纷争和痛苦,都是来源于对这个概念的无视。 9.《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洛莉戈特利布(美)。 这是一本心理咨询师的回忆录,作者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失恋困扰和诊室中几位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两个视角,讲述了陪伴和倾听过程中的故事和成长,几位患者中,有事业成功但自以为是的好莱坞制片人,有刚刚新婚就患了绝症的大学女教师,有多次离婚准备自杀的老太太,还有因为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爱情频频受挫的年轻姑娘,在所有人包括作者自己身上,人类共有的烦恼——爱与被爱,主动与被动,选择与遗憾,控制和理解,这些既无法解决又无力应对的共同问题,困扰着几乎每一个人。但即便如此,就像书名说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或者说,至少你可以找个人聊聊。 10.《成年人的谎言生活》,埃莱娜·费兰特(意)。 这本是写过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最新作品,讲述了居住在那不勒斯的女孩乔瓦娜偶然一次听到父亲告诉母亲自己很丑,在对父亲的失望和反感趋势下,乔瓦娜走向那不勒斯的下城区,也就是贫民区,开始接触一直以来在父母口中十分不堪的姑姑维多利亚。在一次次走向那片落后与粗鄙的低等社区,与性格偏激又情绪化的姑姑相处过程中,乔瓦娜看到了一个个谎言被戳穿:父亲的卑贱过往,父母虚伪的婚姻,维多利亚至今难以忘怀却又烂俗的爱情故事,还有那只父母和姑姑一直在争夺的手镯背后的故事。当发现曾经坚持坚信的一切都是谎言的时候,生活的意义还剩下了什么?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所谓的真相,或者不如你以为的那般正常或者纯良,你所坚持的一切,到底是黑暗中的光芒,还是堂吉诃德式的幻像?这本书其实可以算作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续集,我正在倒回去看,过后再来分享。 11.《失明症漫记》,若泽·萨拉马戈(葡)。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失明了,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的失明症居然和新冠一样无孔不入迅速传播,而政府为了防止进一步蔓延将你们隔离,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再如果,遇上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府,只管关不管养,或者按照最低配的方式养,这个小世界会怎样?没错,这就是小世界里的无政府主义。抱歉我不能再剧透了,作者若泽·萨拉马戈是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本小说是我读的他的第一本,真的是脑洞大开无比精彩,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其实是深刻的人生和社会话题,豆瓣里面有一句经典短评:我们没有失明,却在做着全世界都失明之后的事情。这本书也让我再一次对除英、汉语之外的文学作品抱有了极高的评价和期待,小语种文学里面,常常有精彩作品和宝藏作家,以后也会多多涉猎。 12.《木兰结婚》,胡卉。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15位女性的故事,关注了同一个话题,即当下社会里女性在被日常生活严格规定的世界里继承和发明的世情伦理。作者与不同的女性谈话,有孩子遭到霸凌的母亲,有身患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女患者,有目睹儿时好友亲手推弟弟掉河而无法自解的女孩子,还有一心买房结婚却被男友父母轻视排挤的心酸新娘,从一个个不同侧面讲述着太平盛世之下的吊诡人性,以及面对不如意不确定却又无法回头的纠结心路,读来令人不胜唏嘘。这本也是新书,两小时差不多可以读完,推荐。 下面就是之前推荐过的了,再简单列一下条目: 1.《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 2.《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 3.《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刘擎。 4.《走出唯一真理关》、《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 5.《南渡北归》,岳南。 6.《跨越边界的社区》,耿飚。 7.《冬牧场》,李娟。 8.《宋徽宗》,伊沛霞。 9.《西周史》,许倬云。 10.《秋园》,杨本芬。 11.《森林沉默》,陈应松。 12.《金阁寺》,三岛由纪夫。 13.《洗澡》,杨绛。 14.《我与地坛》,史铁生。 好了,篇幅原因,今天就介绍这么多,能耐心读完的友友们估计早已经视角疲劳了,原谅我废话满篇。新的一年要来了,希望大家多读好书,拥有并保持重要的链接,保持好好心情。 以上,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