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刘擎
1.特别善于做导游图的人,去做一个景点,就比较困难。
2. 对今天的生活,每个人多多少少有种失控感
刘擎:“影响你的命运的要素、变量越来越多,有些是你根本无从理解的,更不用说把握它。它是远方的,它未经你同意,就支配了你,影响了你。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种失控感。”
3.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 - 1997)
哲学家及观念史学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以赛亚·伯林在 1958 年的演说《两种自由的概念》中,对"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种自由概念进行了区分。他将"消极自由"定义为,个人行动不受他人干涉的区域。"积极自由"则意味着个人的生活和选择由自己而不是任何异己的因素所决定。
4.假期结束了,但这才是真相
刘擎:“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们这代人可以更大慨率实现,但现在变成了别人罕见的特例。现在很多年轻人感到不适,或者矛盾、困扰,是因为那个假期结束了,他们得了假日综合症,一开始不能接受,但这才是真相。”
5. 公共领域
1962 年,学者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公共领域”这一术语。在他看来,公共领域是介于个人、家庭和国家之间的自主性社会领域,自由、理性、批判性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主要由公众、公众舆论和公众场所三个因素构成。
6.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 - 1979)
德裔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单向度的人》出版于 1964 年,书中他对消费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提出非常尖锐的批评,并指出两者皆为社会控制手段。
7.不用害怕衰老,年轻时候太容易浅尝辄止
刘擎:“我没有那么害怕衰老,年轻的激情有时候会被浪费,没有目的地燃烧,现在有沉着在内心。其实人成年是需要阅历,早慧代替不了阅历。有人说知道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那些道理并不是你自己的道理,要变成自己的道理,一定要经过阅历。”
8.刘擎:“你的判断力包含知道自己的判断标准不是彻底准确的那个意识。这个意识极端重要。这个意识要求你有很重要的分寸感,既不能怀疑自己到失去判断力,又不能变成一个绝对的、自负的人。”
9.可以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吗?
刘擎:“社会达尔文主义背离中国的文明传统。一部分年轻人相信强力、实力、权力,这个想法是非常西方的,而且是已经过时了的西方。现在西方社会里当然还有这种想法,但至少在学界、文化界,这是会被鄙夷、批判的。实际上这是对达尔文的误解 ,达尔文说的是适者生存,不是强者生存。”
10.年轻人为什么会想“躺平”?
刘擎:“好多期待在现实中落空了,现在的年轻人开始怀疑那样一套论述和叙事:所有东西开始变化,我是不是可以退出这个游戏?原先凝固的某种社会想象开始松动,甚至分崩离析,他们开始诉诸另一种新的社会想象。这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
11. 价值多元主义
以赛亚·伯林认为,人所偏好的各种价值是不可通约的,因此永远处于无尽的冲突之中——“在重大的美好事物中有一些是无法共存的,这是一个概念性的真理。我们注定要做出选择,而且每一个选择都可能要承担无法弥补的损失。”他指出,价值多元现状是人类的本质境况。现时代的重大问题,几乎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倾向:试图以一种单一的“终极”价值取代其他价值,进而统摄整个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必定伴随着价值的战争与强迫同化。正是在这样的深刻认识之上,伯林赞成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制度,它认可多元价值的存续与不可动摇。
12. 刘擎:“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同时到达,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客体化,能得到某些虚假的解决感。坏消息是我们好像没有办法,好消息是我们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