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观变化的这些年
小时候读《安徒生童话》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海的女儿这个篇目,当时并不能明白所谓的爱情,更多的是惋惜,还有被人鱼公主化为泡沫的be美学狠狠地震慑到。
一个人的三观性格好像在小时候就已经定型,后期除非经历巨变,行为模式三观价值都难以改变。确实一直以来都热衷于悲剧美学,比如多年前看的仙剑一,凡是眷侣都没有善终,情非得已又难以自控,这种情情爱爱又虚无缥缈奠定了我对爱情终极悲观理想化的基础。
小学四年级收到了人生第一封情书,那时候才八九岁,或许感知爱情也许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只要有了记忆,存储模式让一切都变得深刻。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在哪里只要讲了感情,又牵涉利益,求而不得的人滋生嫉妒,昔日好友转身插刀,看不透的心包裹了层层脂肪。
再到后面对于感情除了被动就是戒备,无法建立一次近距离的亲密关系。明明是天赋能力,在各种思绪纠葛下,倒愈发愚钝,其实本质是怕了。怕交出一颗心,被弄丢摔个稀碎,毕竟感情是这世上最不保鲜的东西,甚至两颗在一起的心也能因为外界越走越远。这种理想化的爱情,很残忍,一个忠诚的爱人,没有争吵,没有性欲,没有物质,只有毫无芥蒂两个灵魂之间的共鸣,残忍到虚幻,但人苦苦追求的不就是这人世间的浮华和虚幻吗?
很年轻时候的我看中皮囊,后来觉得皮囊下的灵魂大都寡淡无味,又开始追求智性恋的感觉,皮囊吸引眼球,聪明令人心动。可是太久,太久没心动了,也许有一天我觉得自己老了,该安家了,可能再过几年,我就去相亲,然后遇见一个能过日子的人,生个孩子,将就凑合度过这一生,好像也合乎人生的情理。
得不到就很想要,大多美好的事情体验一次就足够,难就难在爱情这滋味太难让人尝到,所以说有关爱情的文艺作品还是得少看,毕竟古往今来大多纯洁高尚的爱情都是悲剧结尾,如果苦苦追寻也只是延续悲剧。
爱情我是不配了,毕竟我在这方面运气向来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