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cca做导览员是一种什么体验
想让自己记录下来这些回忆,因为太愉快了实在是!
导览最快乐的地方是成就感,当每个人都在认真听你讲,并且点头和进行眼神交流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围过来听的时候(最多的时候感觉有六七十个人);当有很多人从第一个作品跟着你听到最后,并且给予掌声跟你说谢谢的时候;当有人拿着照相机对着我的脸摄像的时候(应该是觉得我讲的不错吧?);当大家都热情的和你互动、提问的时候;当收到了一些夸奖的时候…
夸奖例如这些:
“你是这几个导览员里面声音最大的,说话非常清晰,那边的男生声音太低沉听不清楚”(谢谢,这就是我的最大优势,声音洪亮,但是——禁止拉踩哈哈)
“可以听出来你是第一次讲,有些紧张,但也非常好了”
“你是学艺术的吗,我觉得你好有气质啊”(就是说戴上口罩果然能蒙蔽别人,以及,每次当有人问我是不是学艺术的时候,我都非常开心,我觉得这可能是对我最好的赞扬,他们一定是觉得我讲的专业才觉得我和艺术相关,人设立起来了!)
“你是场馆的工作人员吗,喔喔志愿者啊,讲的真好”
而当这些人是美女帅哥(非常非常多),是友好地五十岁阿姨大叔,是可爱的小朋友,这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更上一层楼。双倍快乐!
也收到了一些建议,比如第一次讲解之后,一个教育工作从业的哥哥说看出了我的紧张,问他建议的时候,他和我说:要面对观众讲,而不是背对着他们。(其实想着要面对着讲的,可能一紧张就忘记了,后来时刻谨记着);比如一个女生后来和我说我讲的很有激情,就是有点快,我担心的问她会不会跟不上我的节奏她说完全跟得上,她只是担心我讲这么快我嗓子会不舒服会喘不过来气之类的,啊,女孩子真美好)。所有的建议都促使我成长和进步,虽然我是个玻璃心,但是对于友好的人和他们提出的友好指教我非常爱听。
当然,也有过自卑的时候,在我觉得自己准备的还不错,挺充分,然后去听了其他同学的导览的时候。
我第一次上岗前,提前两个小时去听了另一个同学的导览,我去的时候他已经在讲解菲利克斯了,但是只听了一分钟我就在心里感叹这位帅哥讲的真好,而且跟着他听了几件作品之后,这种感觉越来越深刻,我觉得他实在太厉害了,我感觉自己不配做导览员,居然有些怂了。他导览全程跟观众有非常非常多的互动,互动很自然,很像是在即兴演讲,完全没有背稿子的痕迹,对于观众的问题,他也对答如流;他对作品讲的非常非常深刻,非常详细(虽然有些长,但后来了解到他是只讲了大概十件代表作品)逻辑清晰,让大家能充分理解。他还把一些涉及到的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用手机展示给观众,同时他还对艺术史非常有见解,比如关系美学,观念艺术,这些我虽然了解,但没有想到要去讲给观众。当时觉得他真是天生的老师,怎么可以把展览讲的这么有趣好玩深刻
所以当时学习到了非常多,但是我后来主要参考了两个点:
一个是当某件作品涉及到其他的艺术家作品,或一些其他的背景知识的时候,我也可以拿出手机给观众展示出来(其实在这之前我也困火锅,有时候纯靠说可能是比较难让观众理解清晰的,但是没想到可以用手机直接展示给大家!以及后来又从另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览员那里学来,其实把图片打印下来做成小册子,比展示手机更方便!)
第二个是更自然的跟观众互动,比如在讲解之前,让大家先好好看一看,并问问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讲了几次之后,感觉自己逐渐对于现代艺术馆里的导览员的职责更深刻的认识。跟一个略懂现代艺术的“懂王”朋友聊天提到我在做导览员,他很疑惑为什么需要导览员,“当代艺术就是让人自己瞎几把理解啊”“官方解释作品,这不应该是艺术馆干的事,好荒诞”,我突然感觉自己更加理解了导览员的职责(为什么叫导览员,而不是讲解员),导览员是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不是去定义一件作品的含义,而是去告诉观众,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这件作品,告诉他这个视角和过程,比如说可以从标题理解,可以从他的视觉表现理解,也可以从他的故事背景,灵感来源理解。但是具体是什么理解,每个观众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也听说了些不太愉快的事情,比如一个美女导览员说,她导览完,有一个男的非常不客气的跟他说,声音太小了,完全听不见你在说什么。虽然批评和建议是好的,但这种话完全可以在导览的过程中就提出来。又比如有一些懂王男生,为了在女朋友面前展示自己,在导览员面前不懂装懂。所幸我没有遇到这些,我遇到的观众都太好了!感谢他们!
如果问我有什么遗憾,就是我明明两年前就想来ucca做导览员了,结果我不是错过报名时间,就是后来因为一直在忙实习抽不出时间准备,所以我先后错过了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等等好多好多个展览,现在想想工作哪儿有艺术重要‼️
ucca的面试体验非常好,是让我觉得我面过这么多实习秋招以来,最舒适的一次面试。因为它就是一种真正的平等的交流,这个感受我到现在仍然记得。或许是因为自我介绍,说完夸ucca的那段之后,她们冲我点头,说谢谢你对ucca的喜爱和认可;或许是我和另一个面试的朋友,在他问完问题之后陷入沉默,她会鼓励我们随意讲讲,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也可能是因为面试最后,说这既是是我们选择你,也是你选择我们,让我们随意提问。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甚至不把这称作面试,而是叫做面谈,就有了一种朋友开圆桌会的感觉。细节真重要!
我还记得我面试的时候,自我介绍环节的最后我说了一段我准备的激情澎湃又非常矫情的话,我说:我很久之前被徐邦瑞同学的文章深深触动,被六十岁的陈阿姨感动到,也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加入这个团队,一起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希望未来的自己可以有更多重的身份,不只是学生、产品经理,也能够成为艺术的传播者。艺术的传播者这句话说出来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好像也是从徐邦瑞的文章里copy的。
梦想都在实现的道路上,我不能像以前那样浮躁了。
最后,“我有梦想我真自豪” ,引用一下蛙池的歌词。
(写下这些回忆都有点感动,还有好多好多想说的,等下次吧,突发奇想的记录让我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