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完成今年flag‖与世界和解的一年阅读总结
其实阅读本不是一件多么值得提起的事情,无非是世间万千种娱乐方式里的一种罢了。但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与作者交朋友,与世界和解的方式。(可跳前情提要)

前情提要(可跳过)

谢谢耐心读完前情提要,那接下来就写下2021年我心中阅读过印象深刻的8本(非虚构):
全部都可在微信读书找到
马克思那句著名的“当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很好的概括了本书控诉的那些隐藏在“正史”背后,关于拉丁美洲广袤大陆与被打上廉价劳动力人民的真实生活的血与泪。就像很多读者提到的那样,原来以为《百年孤独》里荒诞的故事只是虚构,但却没想到比小说更为荒诞的却是现实,那些无盐可吃的贫民不得不靠吃土来补充盐分。
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此书一出版即封禁,作者也不得不流亡他乡,也许有人会去诟病他本身的立场,但换位思考如果你一直处在那样的环境里,是否有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不能被称之为正史的内容,但却同样值得命运共同体的每一个人反思。“人类社会太多未能解答的问题,却不会因此停止前行。洪流之中,个体不断付出代价。就如堵在路上的汽车,别无选择。”
20多年前就出版的一本书,现在再回看这个世界依然极具现实意义。“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实际上这种困境并不限于物质层面,现代人精神层面的“空虚”也同样值得关注,消费主义社会让我们看起来每天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购买每一样产品的时候都需要做出判断,但这种选择未尝不是广告/社会风尚/资本所左右的。
同样的包括“工作”最初也由工作伦理驱使而来,尽管作者“预言”般的讲述在今天并没有什么改变,但不要问丧钟为谁鸣,丧钟为所有人而鸣,从制造生产者到制造消费者,每个人都被社会规则压榨的明明白白,世界上的幸与不幸各有不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好的前行。
一个很好的视角让人们重新审视“穷”,被社会制造的“人类废弃物”转嫁着内部的恐惧/焦虑,对其他人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规训与告诫。把穷人与犯罪联系到一起,便可把他们从道德义务世界祛除,这样谴责这样的“弱”,活该他们穷,便不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这大概也是阅读的意义,不再只迷恋某一个“道理”,以书照自己吧。
读完之后联想到茨威格在自传《昨日的世界》那句: “我们一生中每时每刻都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远远超出自己狭隘的生活小圈子,分享着时代和历史的苦难和欢乐。”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笔调,仿佛是一场盛大至极末日狂欢般的戏剧,没有大段的心理描写,寥寥数笔却道出不同人命运的交叠,多线迸发电影镜头般,矛盾的紧张的冲突的,让人沉浸其中。对于“战争”并不感兴趣的我,全程当做故事津津有味。但实际上这是一本纪实,不论你是杀人机器般德军高官,还是盟军的下等士兵,亦或者猪肉铺老板,路过的好心妇人,每一个人都真实存在。那一条条看不见的命运之绳,却牵引见证着他们自己与巴黎的历史。各怀心思的权力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功过对错并非单一个面就能够评判的,值得读者好好品味审视,以史为鉴。
印象深刻的画面有戴高乐将军的飞机在燃料耗尽最后一刻安全着陆,肖尔铁茨在被俘前穿好自己的军装,为了情妇留下的德国军官被俘游街时看到情妇搂着法国士兵,阿佩夫太太刚刚好心给了食物的年轻人被枪杀。
今年我阅读耗时最长的一本,断断续续每天早晨阅读两节,花了差不多一个月读完。乍一看名字会标题党,尤其当你想要让对方明确告诉你答案的时候,但它存在的意义也像书里的这一句:“恰恰因为“上帝之眼”的视角不再可能,我们每个人的视角只是众多可能的视角之一,这使得谦逊成为必要,这邀请我们向其他更多的视角开放、倾听、理解和学习” 学习的是视角,而非普世速成,读本书需要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其信息量是很大的。
很多人诟病混乱无章,没有《西方现代讲义》清晰好读,实际上我先买了后者迟迟未开封,无法对比。但实际上本书是他公共评论与读后感合集,本身就是很私人化很主观的内容,以及想要与他在一个水平线去‘阅读’,并汲取力量,本身也需要门槛,并不是很适合科普,加上排版没有一个逻辑线,没有基础的读了云里雾里的。其实完全可以放缓再读,并不要因为读不下去没有好好了解完一本书就去用情绪打分。最近的感受是曾经以为自己不能够接受的书,现在读起来异常的顺畅了。大概我们都需要一些时间与这个世界和解,也与某些书达成共识。整本书适合反复咀嚼,就像书名那样,这里的清醒大概也是希望大众打开视野吧。
当三胎话题成为热议的时候,很适合将费老这本围绕种族延续一系列活动体系进行论述的书拿出来拜读。单看《生育制度》这个名字,可能仅仅以为这是讲生孩子的问题,实际上里面蕴含了择偶,婚姻确立,两性分工,父母权力,世代隔膜,长幼,亲属扩展等多个方面,同时费老以他渊博的学识,风趣幽默的笔触让普通读者都能够深入浅出理解家庭与社会学。
尽管这本书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距今已经70多年,但诸多理论仍然历久弥新,关于婚姻问题以及子女问题的解读都很透彻,甚至有网友呼吁:“每一位未婚者都有必要读一读的书籍”,一旦发现了真相,也许就能明白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接受结婚生子这套“规则”。好的经典作品不论相隔多久,依然能够为人们带来启发。
人类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天,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尘封多年往事随风,但那些被深深影响地幸存者们从未走出“阴霾”,身为记者的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上百位受核灾难影响的平民,将这些访谈以口述的方式书写下来。
灾难面前无人幸免,大多数视角下都是宏观层面的记忆,很少有人问过这些避无可避的平民在之后要如何度过漫长岁月,同时从个体声音中,读者也慢慢拼凑出有别于“史书”的历史。其实我们大多数时候对于能够让自己痛苦害怕的事情,有着天然的抵触,以至于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记得?因为我们无从选择自己的出身,谁又能说得准自己永远不会成为新灾难牺牲品,歌舞升平背后总有人需要负重前行。这是一本让我一口气不停歇读完的书籍,也是值得被收藏铭记的悲歌。那时候正是姥爷生命每况愈下的倒数日子,我用阅读来分散着注意力,那种无法面对的悲伤混合着这本书,像心中压着一块石头般让人永远难忘。
“你们这里就像一个‘黑匣子’……这里的人也都是‘黑匣子’。每一架飞机上都有‘黑匣子’,它会记录有关飞行的所有信息。一旦飞机发生事故,人们就会来寻找‘黑匣子’。 我们曾经以为,我们像别人一样生活着……一样在行走,在工作,在相爱……不!我们是为未来记录信息的黑匣子……”
本书主要是为第一次接触科学史合科学哲学的读者所准备的,是在美国广受年轻人欢迎的人文通识读本。作者探讨了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合演化论等理论给世界观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译者序里面的一段话也的确适合用于我们大多数时候的“教育”:“这还是一本让人在心里不断打上惊叹号的书,书中的许多观点颠覆了大多数人从小到大一直想当然的认知,令人倍感吃惊。比如,对于牛顿提出的重力概念,牛顿本人采用的居然是工具主义态度,这意味着牛顿力学中的重力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真实存在,意味着牛顿力学的重力只是为了便于认识这个世界而采用的一个工具,而这无疑是中学物理课本从来都不曾提到过的。”
这本书对我最深刻的影响并非弄清楚那些科学背后的细节,就像作者所说:“细节是很重要的,但是它们的重要性只有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才能体现。”,而是对于世界观与真理新层面的认知,那些我们曾经习以为常以二分法去判断的内容,可能并不像想得那么“理所应当”,有助于更为广阔与包容的心态看待事物。
不过实话讲有些部分让文科生的我,看得昏昏欲睡,但人也有必要挑战走出舒适区。
这本算不上最让我感动,但也的确有落泪,人类擅长分类与贴标签,是谁为精神疾病下的定义呢?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有着12个孩子的多子家庭,而不幸的是其中6位已经苦苦与精神疾病做着无休止的斗争,不论是留在原地还是逃避远离,那种由内而外的不安恐惧都将终生如影随形,加尔文一家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也无可避免的见证着美国精神病治疗发展史,是什么造就了如此悲伤又充满救赎的故事呢?
如果你以为这仅仅是一本在将基因/医疗种种的书,那便错过了最为精华的部分,某种程度这是加尔文家族成员每个人找寻自我救赎的历史,至于到底找到了还是没找到,便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看似祖辈荣光却又不停生孩子的女主人咪咪,高大伟岸满心抱负却也无法全部施展的男主人多恩,以及一个接一个出生的孩子们,与其说故事的最后揭示了梦魇的原因,不如说家庭环境与多重因素对人的影响同样重要,就像小女儿不得不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施与受之间的界限会随着时间模糊,而不同人之间视角的切换也让整个叙述立体丰满,在对精神疾病讳莫如深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与认知,我想本书也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如果觉得以上现实向并不合胃口,那么《天真的人类学家》乐观的“倒霉蛋”精神,让人会心一笑的小书也可以考虑♥

后记:
那么多书里做出选择总结的过程,更加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于苦难、社会、那些个体与洪流之间的故事感兴趣,不论是否愿意,普通人的一生都带着所处时代的色彩,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好的与世界和解。
其实我也没想到好多年不再阅读,重新拾起来后的效果如此好。如果你问我对于数量与品质如何把握,我想给自己一个最低的限度,但不为自己做上限会更为舒服。比如你打算一年读30本,那给自己的计划阅读10本即可,不为了追赶目标而东拼西凑,也不为了数字太大而罪恶,多出来的属于意外之喜,没达到也属实正常。生活里的裹挟无处不在,但属于自己的节奏是无可替代的,互相之间也无可指摘,珍惜属于个人的“时间”。
另外我并没有固定的体系,但会比较留心题材联动与对比,就像读《回归故里》比着《乡下人的悲歌》,《巴黎烧了吗》与《逃避自由》群体心理之间的梦幻联动,《尸检报告》对比着《与骸骨交谈》,不仅仅只听一家之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今年尽管认真读了很多书,但实际上真正难以忘怀的还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它们也会渐渐消失。那为什么还要读呢?大概是曾经走过的每一步才成就了今日的自己,不论欢喜不欢喜,未来的你也由此刻构成,想做什么就去做吧,想读什么就去读吧。
再次感谢耐心读完,希望2022年我们都有更多收获与领悟。